日本掠影
游日归来月余,略有一点感想,与朋友们分享。
我们一行朋友,年尾假期本来是要去意大利逛的,连去哪里“血拚”都早已计划好了,没想到因某成员的签证出了些意外而实在不得已才改去了日本。
之前,我对日本的了解,多来自日本文学作品以及有限的“旅游和生活”的电视节目频道。
虽然这次“意料之外”的旅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时光,却足以修正一些以往我对日本的印象,就说说一些重点方面吧!
(一)文化保护
一直听闻日本对保护自己的文化和文物不遗余力。不过,只有当你亲眼看到才会真的相信。当你看到那些古老的寺院、古老的城堡等古迹,你会觉得那一砖一瓦都经过反复认真的琢磨,甚至在用料以及工艺方面都与古代的气息完全吻合,从这方面说,日本的水准是能与法国相提并论的,新加坡仅仅是达到光鲜亮丽的水准,而神州大陆就只能用土豪加俗气来形容了。
(二)服务水准
就这点来说,日本人完全领先法国、新加坡、中国的。举个例子,我们一行在东京银座找不到CHANEL的店铺了,冒冒然问一位在一家化妆品店门口推销的女职员,没想到她认真地用手上的i pad为我们查找,又因为店外的信号不佳而进去店里查找,足足花了大约十分钟,我们几乎觉得应该离开了,可又不好意思,没想到她拿来了一张游客地图,很详细地为我们画出了路线图,我们真不知说什么好,而她还不停鞠躬感谢我们。
(三)实用科技
全世界几乎大部分的家庭实用科技都被日本人搞完了,从电视机、电冰箱到电脑产品、照相机等等,勉强可与日本人较劲的也就是韩国人和美国人了,欧洲人基本就没啥花头,中国人刚由联想揭竿而起在电脑业展开抗日、抗美战争。而照相机行业都被日本人侵蚀,只剩老牌的德国“莱卡”还在作最后的挣扎。这趟日本行最佩服的就是日本人发明的马桶,几乎每个酒店都采用了带电的智能马桶。虽然时间挺短,我还来不及习惯那种洗屁股功能,不过冬天里坐在马桶垫圈上的那种温暖,确实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四)卫生观念
日本人的卫生观念也比俺新加坡人更胜一着,路上的垃圾少之又少,我们的疑惑是找垃圾桶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原来,日本人是把垃圾带回家的。
我特别注意了他们的房子外表,灰尘比新加坡少,看得出经常有打扫维护。另外,路上的汽车也都很清洁,真可称得上“一尘不染”。
(五)商品包装
日本都商品包装可真算是不厌其烦,不但现成商品包装精美,就是顾客买了商品,店员小姐也是精心用纸包裹,小心谨慎黏上胶纸,不管后面排队等候的顾客有多少,她们还是耐心优雅地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因此我们买的一些食品,完全是因包装精美的缘故而作出的选择。
(六)人文素质
在日本的观光地点,也有不少摊贩,他们主要贩卖工艺品纪念品等,我总是下意识地看看,那家店铺价钱便宜些?也许看起来外表比较破落的店铺会卖便宜些?但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我渐渐明白日本人跟华人有所不同,他们不太会随意降价,因此同样的商品,几乎在不同店铺的价钱是一样滴,后几天我们就不太注意去比较价钱了,反正大概都差不多,讨价还价也不太好意思,省事省力比较好。
在日本那几天,正好碰上日本东京市长因收了大约相当于六十五万新币,也就是大约三百万人民币的政治现金被迫下台的事,我们正好经过一座东京的大厦,看到一大群拿着大炮筒式的相机的记者们,一字型坐在地上,安静地等待着市长出来发表辞职讲话。
(七)忧患意识
日本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岛国,我们经过一个港口的时候,导游对我们说道,海港好深好深,下面埋藏着许多煤炭。
原来,日本在和平时期,就从国外购买了大量能源资产,深埋地下甚至是海底,以备不时之需。凭我个人的感觉,日本人根本就已经处在备战状态下,一切战争准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默默无声。
(八)核电问题
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受海啸的袭击所造成的灾难后,日本几乎关闭了所有的核电站,这已经使日本全国的电力供应面临极度匮乏的局面,日本民众在寒冷季节已经自发地普遍使用类似中国以前的热水袋之类的东西,焐热被窝以节省宝贵的电力资源。
(九)地震威胁
东京周边地区,已经被专家们认定将会发生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在不久的将来(五十年之内),有些日本人已经开始移民到海外以躲避这次必将到来的浩劫,全国民众也为此忧心忡忡,各种应急机制正在付诸于行动。
(十)团体精神
听说当前两年的大海啸爆发后,消防队员们被派往抢救福岛核电站,当后来国外的记者采访那些消防队员为何明知冒极度的生命危险,还奋不顾身投入工作时,大部分消防队员都回答是为了保全消防队集体的荣誉,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集体精神是多么深入人心!
短短的几天日本行,悄然无声,却给了我不少的震撼。我似乎感到整个日本早已处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中,一切都以一种令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默默进行着、准备着---
中国也许同样在备战中,但中日两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只是军方在准备、在喊打,而日本方面则是全民备战,一切是那么低调而井然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