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水滴 于 2012-12-13 16:05 发表
我觉得业者是在玩数字游戏,在交通工具上打广告的收益,算成另一种收益,而不把它当成是交通收益。等下一回要求加价时,就能大作文章了。
另一家公共交通业者,只以一公司挂牌,1997年底,公司决定把巴士业 ...
顶!
我曾听过企业家说过损益报表的亏盈可以玩数字游戏。
涨车资是在有盈余,又是垄断市场的国营外包之情况下,实在过分!一句话,有盈余而不足,人心不足蛇吞象!太贪!太黑了!
根据“新加坡文献馆”的文章里的一段: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8797 (很难下咽的一篇文章,对道地新加坡人而言虽听来非新鲜新闻,却是沁出胃酸,食不知味。)
“上世纪80年代的公共服务私营化,实质上,是公共服务官企化;是排除私有资本之政治体制内的资产交易,其中原本由私人经营的新闻业,巴士业和德士业,都因为政策干预而变质,转由政企操纵运作。这是政府通过政策干预,进行资源重新组合,把金钱好处保留在掌权的既有利益集团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