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来潮,Google 了一下下,居然找到了童年我山沟沟里的家的地标---千佛洞。千佛洞下的山沟沟里就藏着我童年的家呀!鸡冻啊!Jack, 这真是太神奇了!
我10岁那年,父亲厌倦了大城市局级机关无休无止的派系斗争,率一家大小挺进山沟,到大山深处的三线兵工厂寻找他的世外桃源,捎带着响应一下毛主席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理想主义化的父亲终究未能如愿以偿,可山沟沟里的新家,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何止是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山沟沟里的新家开门见山,我们上山逮蚱蜢,捉蝈蝈,跟着大人打野兔、野山鸡,采摘野花、野菜、山间果树上的柿子、核桃、红枣。。。;下河摸鱼、摸虾、找寻蛤蟆蝌蚪。。。整天在外撒欢不着家呀!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大人吆喝着唤回了家,晚上做的梦都是彩色的!
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边境陈兵百万,战云密布,三线厂就是为了保障为一旦爆发的战事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而紧急诞生的。“三线”这一概念出自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实际操作的总指挥是林彪。在这个构想中,全国被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
所谓"三线"的范围,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所指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南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 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二线所指则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从六十年代大量的兵工厂大规模往崇山峻岭深处迁建,到九十年代国家投巨资往大城市周边搬迁,三十年的光阴,几百万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整整一代人用一生的青春为国家默默完成了特定年代的储备和后卫;他们的下一代,三线工厂子弟们的出生、成长,无不深深刻下了兵工厂的特殊烙印……直到如今被询问是哪里人,大都会略带犹豫地说祖籍是哪里,出生在哪里;在三线兵工厂, 大家说着五湖四海的“普通话”,甚至各个家庭各自保留着家乡的饮食、生活习惯……
当年的三线兵工厂属国家保密单位,地图上没有标示,公路旁没有路牌,通讯地址也只是个邮箱代号。现如今数目庞大的三线兵工厂大多废弃,其余或被乡镇企业接管,或推平了重建为矿业单位,甚至成为劳改工厂。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改变,我童年的家跟随已转民品生产的兵工厂搬迁回到了城市,厂房和家属区都荒芜了,但童年的美好记忆不会荒芜,那迷人的山沟沟是我魂牵梦萦的唯一。
附件:
开门见山 [时间:2012-7-25 11:32]
已废弃的家属楼(工程兵修建的) [时间:2012-7-25 11:34]
童年的银杏树 [时间:2012-7-25 11:37]
千佛洞前留个影(身着蓝连衣裙那位是我) [时间:2012-7-25 11:40]
[
本帖最后由 Eri 于 2012-7-31 11: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