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鱼生”,不知道“捞鱼生”是来自中国南方,还是来自新加坡?
所谓的“捞鱼生”的原型,是来自古唐代的食物之一,古书上称为
鱼膾 (或单字为
膾或
鱠)
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古代唐代诗人李白也在他的文中描述他做鱼膾来下酒的情况
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鬥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於詩題就提及鱼膾(鱠);
王維也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
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
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
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則有「冰鯉斫銀鱠」;
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亦提到「日午殿頭宣索鱠」。
可見唐至五代時,生魚片不但是宮廷中常見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餚,甚至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生魚片亦是於唐代傳至日本。
当然在食生鱼膾的文化在宋后就在汉地就大致失传了,約在明清之交,生膾食文化已經消失了。
明朝刘伯温把鱼生的製作方法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
清代的李調元《南越筆記》亦記載:「粤俗嗜鱼生」,反映魚生以殘餘的形态繼續流行於江南和嶺南地區。
这古代的华夏传统美食只保留在日本,朝鲜,华南,与 随着华南的大明遗族到了东南亚,这当然包括新加坡。
日本刺身:
日本生魚片稱為刺身,一般都是用新鮮海魚、海貝製作,蘸以醬油、山葵等,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
朝鮮膾:
朝鮮亦有食用生魚片的飲食習慣,稱為膾 (諺文:회;朝鮮漢字:膾),把切薄片的生魚肉用生菜包裹並加上醬料食用。
客家生魚膾:
魚膾也是客家傳統食品,寧化、五華、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魚膾的習慣。
潮汕魚生:
潮汕魚生多以養於沙塘中的草魚為食材,重三斤左右最为适宜。早上把買回來的鱼放在清水裡养着,到下午才去鱼鳞、开膛,掏出内臟後将一层鱼皮削去,然後沿脊骨取下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擦乾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讓魚被風吹至富有彈性。晚上就可以切片食用。
佐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豆酱拌小磨香油;甜的則是三渗酱、梅膏酱,另备有一碟生切萝蔔丝或杨桃片。可謂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鱼生會喝鱼头汤和吃鱼片稀粥。
嶺南魚生:
據清代的《南越游记》载,嶺南人喜以草魚作魚生,佐以瓜子、花生、蘿蔔、木耳、芹菜、油煎面餌、粉絲、豆腐乾混合而成的調料。據說荔灣艇仔粥也是從魚生發展過來。
新馬式魚生: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於(夏历新年期间的)人日有吃魚生的習慣,稱為「七彩魚生」或「撈起魚生」(撈即粵語的拌),取代傳統的七菜羹。這種魚生是由九江魚生演變而成,但醬料不同,醬料以酸梅膏加橘子汁添糖水調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9%AD%9A%E7%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