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帮助
|
返回首页
随笔南洋网
»
时事沙龙
» 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论战
成为随笔南洋网会员!
随笔南洋网 on Facebook
新新网-分类广告
华文网站设计制作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论战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符懋濂
超白金会员
UID 24917
精华
237
积分 17130
帖子 7229
威望 9837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8-6-3
状态 离线
#1
发表于 2011-7-28 11: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论战
辛亥革命前夕
革命派同立宪派展开思想大论战(
4
)
关
于“社会革命”问题的论战
革命派同立宪派争论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当时的中国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实行“社会革命”。所谓“社会革命”,在革命派看来,乃是指“社会经济组织上之革命而言”(见朱执信《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
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初年,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化。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不平等的社会”。因此,在那个时代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曾在欧美风靡一时。孙中山及其一些同志,曾经周游欧美各国,目睹资本主义社会之流弊,所以多少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孙中山认为:“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将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见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那么,用什么方式来“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呢?革命派主张采用民生主义(即所谓国家社会主义,
State-Socialism
),把土地和大企业收归国有,并提出“土地国有”与“平均地权”的主张、口号。
革命派既然将民生主义列为其三大主张之一,并且强调“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因此立宪派对它更是深恶痛绝,决不让步。如梁启超说:“吾于他端可以让步焉,若此一端则寸毫不能让也”。易言之,两派对於“社会革命”的论争,其激烈程度不下於前二者(即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立宪派竭力反对社会革命,其论据主要有三点:一、“中国不必行社会革命”;二、中国“不可行社会革命”;三、中国“不能行社会革命”。为什么中国当时不必、不可、不能推行社会革命呢?梁启超是这样说的:
所谓中国今日不必行社会革命者何也?彼欧人之经济社会,所以积成今日之状态者,全由革命来也。而今日之社会革命论,则前度革命(指“政治革命”——引者)之反动也。中国可以避免前度之革命,是故不必为再度之革命(指“社会革命”——引者)。
……然则欧人之工业革命所产生之恶结果,我其可以免乎?曰:虽不能,而决不至如彼其甚也。盖欧人今日之社会革命论(指社会主义学说——引者),全由现今经济社会之不完善而来;而欧人现今经济社会之不完善,又由工业革命前之经济社会不完善而来。我国现今经济社会组织虽未可云完善,然以比诸工业革命前之欧洲,则固优于彼。
所谓不可行社会革命者何也?社会革命论,以分配之趋均为期。质言之,则抑资本家之专横,谋劳动者之利益也。此在欧美,诚医群之圣药,而施诸今日之中国,恐利不足以偿其病也。吾以为策中国今日经济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而不然者,以现在资本之微微不振,……不能从事於大事业。而东西各国,……挟其过剩之资本以临我,如洪水之滔天,……其将如何御之?要之,……今日中国的急急研究者,乃生产问题,非分配问题。
所谓中国不能行社会革命者何也?欲为社会革命,非手段圆满,则不能收其功;而圆满之社会革命,虽以欧美现在之程度,更历百年之后,犹未必能行之,而现在之中国更无论也。……如今排满家之言社会革命者,以土地国有为唯一之揭橥。……若但解决土地问题,则社会问题即全部问题解决者然。是由未识社会主义之为何物也。……土地之外,尚有其主要的生产机关(手段)焉,即资本是也。……要之,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则必举一切之生产机关(手段)而悉为国有,然后可称为圆满之社会革命。(见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
针对梁启超非难“社会革命”的言论,革命派逐一加以批驳:
第一、革命派认为在民生主义的经济政策下,中国政府既是大地主,又是大资本家,所以外资输入中国,对於中国之经济与民生,并无害处。“外资之输入,其初以补助本国资本之不足,而产业既发达,则自身之资本弥满充实于全国而有馀。此殆以自然之进步为之,而非恃将资本家政策所能望”。(见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
第二、革命派认为分配问题比生产问题更加重要,亦更难解决。因为“使租庸息赢之问题不能解决,则生产亦为之不遂;而个人财产贫富之问题不解决,则生产虽多而无益”。而且“如果唯知从事生产,而不计社会个人贫富之象,其生产又定无过剩之虑乎?”因此,革命派坚信实行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乃是消除或避免贫富不等现象的最好办法。
第三、革命派认为当时中国不但能够实行社会革命,而且实行起来还比欧美各国容易。如孙中山说:
以欧美所不能者,即谓中国无足论,是其徒识崇拜欧美,而不识社会主义者也。近世社会主义学者,恒承认一国之社会主义之能否实行与否,与其文明之进步,为反比例。
中国今日,如果实行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引者),总较欧美易得许多,因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也就不大。(见《国父全书》第
363
页)
第四、革命派亦为其土地国有与平均地权政策辩护。他们认为资本是从土地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只要实行土地国有化,则大资本自然也归于国有。至於革命党人不提出“大资本国有”的口号,乃是因为“土地现时已在私人手,而资本家则未出世也”。革命派还相信,如果土地问题获得合理的解决,“则社会之富量(财富——引者),聚於国家,国家之富量还於社会”;同时,还能使到社会中没有“坐食土地之利”的大地主,没有剥削劳动者的大资本家,而一般劳动者都有田可耕,有工可做,社会上自然“无不平之感”。
在如何实现“土地国有化”这个问题上,双方也有一番剧烈争论。一九
0
六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首先提出实行土地国有的原则性办法。他说:
兄弟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方)法。比如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为一千,或至少二千。就算那在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与国计民生皆为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宝,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梁启超读了孙中山的演说词,便立刻反问道:
不知孙文所谓定地价的(方)法,将於定地价后而获准买卖乎?抑不准买卖也?……夫物之不可交换,即无价格而言,此经济学之通义也。土地既非卖品,则初时以一千收入者,得名为值一千;以二千收入者,得名为值二千耳,而何从将来涨至一万赢利八千以归园主之说也?
针对梁启超的责难,革命派也有所答辩,有人以“民意”为笔名发表文章这样写道:
夫谓物之不可交换无价格可言者,非谓不可买卖者,即无价格可言也。土地经国有定地价后诚不可买卖,然非禁人之租借利用也。有其租借利用者,则必有地代(地租)。地代者,对於土地使用之对价也;其地代为若干,即知其使用之价格为若干。……如普通地代之价格为六元(年租),其所有之时价,可值百元,则其地代若增至十二元者,其所有之物价,亦必增一倍,无论若何涨落,皆可比例而得。(见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
总而言之,革命派主张社会改革应与政治改革同时进行,而实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或民生主义),所采用的手段则是“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但是,立宪派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在於如何奖励资本家,以促进生产,而不在於保护劳动者以及如何实行分配。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并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即使解决土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整个社会问题,完成“圆满的社会革命”。
对於两派在这些问题上的论争,笔者认为立宪派反对土地国有化的论点,既没有理论上的牢固基础,又缺乏充实的事实作为根据,所以毫无说服力。梁启超所谓中国不必、不可、不能行社会革命的理由,多半出自他个人的主观假设、臆度,而不是对中国社会做过全面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立宪派之所以不明
瞭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真象或症结,与其说他们没有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如说他们不敢正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经济已经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在社会经济问题上,他们只是希望一面保护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并维持农村的原有状态;一面保护资本家,发展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是立宪派猛烈攻击“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的原因,也是他们不能提出充分理由,来反驳革命派之“社会革命论”的原因之一。
与此相反,革命派却看到并提出土地问题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根本问题,也是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他们还坚决认为,如果土地问题不能合理解决,那么,农民的生活便无法获得保障与改善;即使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都取得成功,将来社会革命难免再要发生。为了“防患于未然”,也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按农民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革命派再三强调“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毫无疑问,“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对於贫困的中国农民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武昌起义的成功,这个口号主张,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后来,中国国民党的失败,主要也是因为没有能力贯彻孙中山这个主张;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依靠土地革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革命派虽提出“土地国有化”与“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却找不到达此目标的正确途径。历史证明:孙中山所提出议定地价的办法,是不现实、行不通的,所以立宪派的对这点的非议责难,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待续)
符懋濂
超白金会员
UID 24917
精华
237
积分 17130
帖子 7229
威望 9837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8-6-3
状态 离线
#2
发表于 2011-7-28 14: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预告:接下来的题目是
《两派思想论战的结局》
《两派思想论战的历史意义》
池桢
论坛元老
UID 121
精华
35
积分 5011
帖子 2236
威望 2676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1-13
状态 离线
#3
发表于 2011-7-31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在这浮华而轻佻的网络世界里,谁去认真读史?又有几人去严肃写史?
谢谢符先生的努力!
七月时
中级会员
UID 95225
精华 0
积分 1011
帖子 491
威望 519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11-5-13
来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
状态 离线
#4
发表于 2011-7-31 17: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3 池桢 的帖子
写史可以。
但不能仅仅依据官方的史料炒陈饭。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写,要有新意。郭沫若晚年道德不怎么样,但是他在青年时期还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别人都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郭在《蔡文姬》中就给曹操正了名。
写史应当尽可能有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而不能浅入深出。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人们都很忙,没有大块时间去细致阅读,要考虑到读者的这种实际。
[
本帖最后由 七月时 于 2011-7-31 17:03 编辑
]
“这太侵犯人权了,请七月时帮我呼吁!”“哈哈,在我们争取人权的时候,你在为侵犯人权辩护!”mzfan@live.cn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老驴
禁止发言
UID 101986
精华 0
积分 2183
帖子 1070
威望 1113 点
阅读权限 1
注册 2011-7-9
状态 离线
#5
发表于 2011-7-31 21: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文章太长,没精神读完它.
符懋濂
超白金会员
UID 24917
精华
237
积分 17130
帖子 7229
威望 9837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8-6-3
状态 离线
#6
发表于 2011-8-1 06: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老驴
于 2011-7-31 21:31 发表
文章太长,没精神读完它.
也有同感。博文宜短。
拙帖长文,皆属多年旧作。
七月时
中级会员
UID 95225
精华 0
积分 1011
帖子 491
威望 519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11-5-13
来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
状态 离线
#7
发表于 2011-8-1 07: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6 符懋濂 的帖子
书籍早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读,尽管写得晦涩,人们也得照看不误,因为那时是写方市场呀!
网络颠倒这个历史,现在是读方市场,各种信息资料铺天盖地,你写得难懂了,自然就没有读者了。
“这太侵犯人权了,请七月时帮我呼吁!”“哈哈,在我们争取人权的时候,你在为侵犯人权辩护!”mzfan@live.cn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随笔南洋网
≡ 随笔南洋论坛 ≡
> 时事沙龙
> 文学天地
> 诗辞雅座
> 现代诗歌
> 小说戏剧
> 长篇连载
> 清水茶馆
> 影视聚焦
> 娱乐速递
> 狮城家园
> 财经专栏
> 房产家居
> 爱车一族
> 陪读社区
> 以法论道
> 摄影天地
> 旅游专栏
> 自驾游-自驾乐
> 原创精华
> 南洋古今
> 情感绿洲
> 有缘同行
> 菁菁校园
> 咬文嚼字
> 每日英语
> 留学生活
> 美食坐标
> 美食店家好介绍
> 折扣特价大比拼
> 周末大食会
≡ 南洋文化园地 ≡
> 狮城消息站
> 南洋艺术学院
> 新加坡华乐团
> 国大文化沙龙
> 新智读书会
> 第三代读书会
> 拉丁马士读书会
> 茶渊读书会
> 狮城书画专栏
> 古董艺术品收藏
≡ 南洋企业园地 ≡
> 创新创业论坛
> 中小企业论坛
> 企业动态分享
≡ 广而告之 ≡
> 广告通栏
> 旅游机票
> 找房租房
> 求职招聘
≡ 随笔南洋社区 ≡
> 社区新闻
> 专辑收藏
> 奥运专辑
> 残奥专辑
> 汶川地震诗文特辑
> 老兵专栏
> 校友会专栏
> 上海大学
> 华中理工
> 清华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华中师大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大
> 中山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郑州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安交大
> 北邮专栏
> 暨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浙江大学
> 新加坡管理大学
> 北航专栏
> 福建师大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大
> 南洋理工大学
> 北京师大
> 中国科技大学
> 建议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1-1-24 01:34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377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