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7-6 21:14 发表
这是两回事。高精尖人才的基础教育与他最终学成和造就的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這真是在下聽過最可笑的論點之一。
難道高精尖人才都是神仙下凡,不用經過基礎教育也能讀懂大學課程?
真如此的話,那小學何用?中學何用?高校何用?
直接把孩子送去讀大學不久行了?何必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去讀小學中學高中?
為了抹殺民國的貢獻,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麼都敢說、甚麼都能說。
再說一次。
因培養人材本來就包括小中高等基礎教育,然後大專教育。
一個人有辦法出國深造,就代表其一定有一定的水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材的培養,不是從出國深造開始的。
三錢等人是公派留學,請問是那一個政府派他們出國深造留學的?
還有,就算是公派留學,那些美國、法國的高等一流大學有那麼容易進?
好比今天北大、清華,難道是有錢就能進?不必一定的水准?
事實上,自滿清倒臺後,無論是北洋還是國民政府都有對中國做出建設。
都在進行軍隊現代化、都在發展中國的工業和教育。
尤其是蔣當權後的民國政府時期,在內憂外患軍閥割據的壓力下,對中國的經濟、工業、教育等,都在積極的發展。
無論是北洋還是國民政府當年,都交了成積單,在民主自由發展上他們是不及格的,但教育和國家建設方面,他們都有貢獻。尤其是國民政府。自然,改革開放後,鄧江胡也交了十分出色的成積單。
可以說,中國在亡國兩百五十多年終於成功復國以來的國家最高領導中,只有死老毛交了一個滿堂紅,尤其在經濟和教育上徹底失敗完全空白的0分成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