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2 14:43 发表
那就要看最终出来的方案是什么样的了。排水工程可大可小,慎密规划实有必要,不是圈内人难以明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真谛。愚见以为,排水工程可以与扩大水源储备、提高再循环水再生规模的远景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解决,那么,才是对新加坡真正有利的方案,这笔钱我认为值得花。
人们时常愚昧地想着‘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却从来不考虑把它们分开来吃。譬如说今天吃鱼,明儿再吃熊掌。不是吗?又没有人规定你不可以这么做。
几十年来,新加坡的排水系统工程,本来做得想当的好,60、70年代每逢大雨许多低洼和沟渠不良的区域必然淹水的状况早已经在记忆中被逐渐的淡忘。然而,曾几何时,因为邻国供水的问题,本来是排水的阴沟系统,就变成了建有蓄水工程的水利工程。就这样,当一个人雄心勃勃,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时候,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先是市区外围一些从来不曾淹水的地段在大雨时发生了水患。这不曾使水务部惊醒过来。直到乌节路变成了一片汪洋。
发生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这淹水的糗事就不需我再聱述。问题是,也不知是无能或者不敢负担起应有的责任,政府和水务部就是对探讨淹水的究竟语焉未详。不仅推三阻四,更是前言不对后嘴。一下子雨水十年百年一遇、一下子沟渠阻塞,把责任推搪得干干净净。
可笑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局对于乌节路和其它路段区域应付水患的办法,竟然是消极的沙包、路堤,以为搪塞几下就过去了。哪里想到,老天爷却偏偏不合作。一场区区5个小时的大雨,又再把东陵变成泽国。
我在想,若不是这次大选的警讯,新加坡人民不知道又会听到政府用什么花言巧语来自圆其说。好了,幸亏这个大选,终于让当局放下身段,张开耳朵。问题是,排水系统就像鱼、蓄水系统就像熊掌。蓄水兼要排水,像新加坡这么个地势低、幅员狭小的小岛,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
有人说,不如在植物园(?)底下建个蓄水系统,把水导向那里。其实这是个糗主意。因为蓄水一满,就会像滨海湾的水池一样,不能容纳新来的雨水的那一刻,淹水的事件就会重演。
总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蓄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必需分开。新上马的水务工程,就得保证所有的蓄水池在不需要加水的时候,能够有一套独立的阴沟、沟渠系统,能够单独应付这些什么5年一遇、10年一遇的流水量,有效的倾泻到大海。
当然,这样庞大的排水系统绝不便宜。但是,我们已经在水务花了多少钱呢?记忆中好像是十几亿。这对于我们的数千亿的储备金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说治水是笑话,尤其是在一个东西、南北不过2、30公里的小岛 -- 据说我们得天独厚,陆地不受气候变化、海水增高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像荷兰一样的建造堤坝,也不会有山洪和大江大河泛滥的困扰。所有的水务工程,就只是蓄积雨水、排放雨水罢了。蓄水就不用说了,不过是在适合的地方挖个容水器。而排放雨水的大小沟渠,会有这么难吗?
[
本帖最后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22:3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