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过后,新加坡福州同乡体会了团结的可贵力量。根据先贤杨人月披露,当时旅居新加坡的福州十邑乡侨,约有3万至5万人,而马来西亚各地则有15万人。
以新加坡为案例,华人移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以福建人居多,依次为潮州人、广府人、海南人、客家人及福州人等。以下的图表给予我们很好的说明:
1881-1957年各帮人口及其百分比
方言群
| 1881
| 1891
| 1901
| 1911
| 1921
| 1931
| 1947
| 1957
|
福建
| 28.8
| 37.6
| 36.0
| 41.7
| 43.0
| 43.0
| 39.6
| 40.6
|
潮州
| 26.1
| 19.5
| 16.8
| 17.1
| 16.8
| 19.7
| 21.6
| 22.5
|
广东
| 17.1
| 19.2
| 18.8
| 22.2
| 24.9
| 22.5
| 21.6
| 18.9
|
琼州
| 9.6
| 7.1
| 5.8
| 4.9
| 4.6
| 4.7
| 7.1
| 7.2
|
客家
| 7.1
| 6.1
| 5.2
| 6.6
| 4.6
| 4.6
| 5.5
| 6.7
|
福州
|
|
|
|
| 4.0
| 1.6
| 1.3
| 1.5
|
三江
|
|
|
|
| 0.4
| 不详
| 不详
| 1.0
|
兴化
|
|
|
|
| 0.5
| 不详
| 1.0
| 0.8
|
福清
|
|
|
|
| 1.8
| 2.1
| 0.9
| 0.7
|
广西
|
|
|
|
|
| 0.2
| 0.1
|
|
其他
| 0.3
|
|
| 7.5
| 2.2
| 1.6
| 1.3
| 0.1
|
海峡华人
| 11.0
| 10.5
| 9.4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百分比(%)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人口数目
(’000)
| 86.8
| 121.9
| 164.0
| 219.6
| 317.5
| 418.6
| 729.5
| 1090.6
|
新加坡早期的华人移民社会,是以方言群来区分。1823年,莱佛士拟定英殖民地分而治之的政策,这导致流寓或移居新加坡的华人散居于不同的地区,这些聚落是以方言群来区分的。上述图表的数据所显示的福州籍移民人数与先贤杨人月所披露的虽然不甚相符,但这很可能是当时的人口统计不够精确。无论如何,上图告诉我们,福州社群人单势薄,比较其他方言群,福州人移民海外显然是属于后来者。
杨人月当时慨叹,福州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只是缺乏推动力,所以不能进步;缺乏凝聚力,所以无法团结,不进步、不团结,自然没有地位,不闻于时。杨人月的这番话显然有其道理。
二战之后,福州人团结的意识显著增加,这可从福州会馆的重修、会馆领导人的大力呼吁中窥见一斑。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是“福州咖啡商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这标志着福州人不但在乡谊(地缘性)上趋向团结,而且更迈开一步,在商场上(业缘性)组织联盟,设立公会。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新加坡福州人在二战之后的团结意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孩童失学情况严重,福州会馆复办三山学校,期间成立复兴委员会,教育股召集同乡教育界座谈会讨论复办三山学校。当时,在新世界大东酒楼举行的座谈会,即席认捐款额达1万余元,成绩斐然。
掀开历史,海外华人的移民模式可分为:华商、华工、华侨、华裔。另从世界移民史的角度来看,海外华人移民的分期大致如下:
过渡与变迁阶段
| 18世纪-1945
|
民族国家阶段
| 1945-
|
再移民阶段
| 1980-
|
全球迁徙阶段
| 1990-
|
福州人的移民虽比其他籍贯起步较晚,但是其移民的轨迹却和其他籍贯群相似。2003年9月10日,新加坡福州会馆邀来了福州籍商业钜子郭鹤年乡长前来分享创业经验,笔者就有关福州人性格与创业是否相关请教了郭鹤年乡长的看法。会后有一会馆理事和我聊起,他认为福州人较迟南来,因此许多商业良机都被其他籍贯群占了先机。福州人的性格与人文特征是否与其他方言群有别?针对这点,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福州人“求稳怕乱, 畏惧危险”。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时,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曹聚仁在《榕居杂感》中论及福州人的性格时认为:“一、福州地关海洋, 可是居民性格全无海洋气味,倒是大陆的气味很浓;二、福州为海军的发源地, 可是居民全无海盗风度, 也不崇拜海上的英雄; 福州地在南方却无南方人的热情, 也不爱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