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区如柏
追溯历史 (2009-02-27) 区如柏
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李国基向我提出,为什么传媒只有写成功的企业而没有写失败的企业,了解与分析失败的原因。今天看到《早报.言论版》刊登的李承璋君撰写的《走进历史》,加深了我对新加坡历史研究的隐忧。
我在南大念书时,盆景艺术家莫泽熙在南大合作社工作,工余时他积极推动华乐活动,常常看到他在一些进步文化团体主办的文娱晚会上指挥华乐演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指挥抒情、节奏缓慢的《彩云追月》之后,再指挥激荡人心的《金蛇狂舞》,不同风格的曲子在他的指挥棒下有不同演绎,令人陶醉不已。
对杰出人物的研究
在维多利亚剧院举办的“大学周”演出,我们中文学会就呈献他的作品《胶林我们的母亲》诗歌朗诵剧,朗诵词是另一位作者撰写,全剧用他的曲子配乐。如果没有林言在《早报周刊》的介绍,也许很多年青人还不知道莫泽熙是一位出色音乐家。
其实,在二战之前以至二战之后的上个世纪70年代,在新加坡的各个领域如政坛、工商界、文教界、妇女界、工运和学运等都曾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并不局限于陈嘉庚、李光前、蔡杨素梅等人,其中有些人物,其观点主张因与后来的政治理念不一致而被视为禁区,以致没有人敢闯禁区,对他们进行研究。
譬如妇女运动先驱陈蒙鹤,最近由于她的弟妹的推动,马来西亚南方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主任胡兴荣见义勇为,将她的英文著作翻译成华文《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与华人社会(1881-1912)》,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她的生平事迹才得以见诸报端。
在二战期间,许多人为保卫新马而作出的牺牲并不亚于林谋盛、蔡杨素梅及马来军人阿南少尉等,可是只有上述几位先烈获得肯定及表扬,其他先烈的名字都被淹没了。
《胶林我们的母亲》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也是值得研究的,记得歌词结尾大意是“我要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朋友,当祖国需要我,我不能离开胶林……”当初的热血青年是怎样从侨民意识转为本土意识,热爱本地的家园,这些思想意识的转变都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
对文艺团体与企业的研究
记得那个年代有不少音乐艺术团体如艺术研究会、康乐音乐研究会、赤道艺术研究会等都曾对本地的文化艺术作出不小的贡献,现在应该是整理它们的历史的时候了。再过若干时日,这些团体的会员都“走”了才来研究就太迟了。
正如李国基所说的,为何只写成功的企业而不写失败的企业?据我的记忆,过去曾有过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后来消失无踪,它们的失败究竟是主观原因抑或客观因素,值得研究与探讨,甚至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同样地,在各个领域里都是一些失败人物,不能因为他们的“标签”不同而放弃研究。
追溯与研究历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艰巨的工程,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如果能有一个基金会,物色一批老中青研究员从事收集资料(包括口述历史),进行整理,着手研究,撰写成文,出版成册,才能保存历史的真相。
作者是退休新闻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