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标题: [转贴]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4-30 15: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水湾筏者 于 2010-3-25 14:21 发表
27.13黄庭诗古诗平仄集说云:案当时七言歌谣上四下三,四七字相为韵,如“关西太子杨伯起”之类,不可胜数。故句句用韵者,第四字正开展顿宕处,不可忽也。此诗“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元”字“屯 ...

下接第二十八节 五古的平仄
顶部
水湾筏者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25230
精华 78
积分 7861
帖子 3081
威望 4755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6-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5-29 19: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第二十八节   五古的平仄

28.1古风的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所谓入律,就是合于上文第六节里所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如果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这是诗论家所谓以对句救出句,或出句救对句。
38.2古风既是模仿古诗的,唐以后才有律诗,齐梁以前的诗人怎能知道避免入律呢?当然,唐以前的诗句无所谓入律不入律。诗人们只是象做散文一样,字的平仄听其自然。不过,这样一来,每句各字平仄相配的可能形式就很多,象第六节晨所述的A.a.B.b四式只是许多可能形式当中的小部分,所以它们被用的可能性很小。固然,它们也偶然被用,但是,必须出句的对句同时合于b.A或a.B才算完全入律,那可能性更小了。例如古诗十九首当中的一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出句“西北”平仄仄平平,入律了,而对句,“上与”仄仄平平平不入律,而且平仄也不相对;出句“交疏”平平仄仄平,入律了,而对句“阿阁”平仄平平平不入律。依律诗的规矩,出句也不该用平脚。对句“音响、中曲和慷慨”平仄仄平平,“奋翅”仄仄仄平平,入律了,而它们的出句“上有”仄仄平平平,“清商”平平平平仄,“一弹”仄平仄平仄,“愿为”仄平平平仄,都不入律,而且“上有”句依律诗也不该用平脚。这是诗论家所谓以对句救出句,以出句救对句。然而“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这一联却完全入律了,因为有了这一联,可见诗论家避免入律的规矩未免有点儿胶柱鼓瑟;但也因为只有这一联,更令他们觉得应该以避免入律为原则。
28.3西北有高楼的平仄算是最近律的了,其他的古诗律句更少,例如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首: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中。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束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轼轲长苦辛。
令德句虽是A.式,但依律诗的规矩,平韵诗的出句不该用平脚,且其平仄和识曲句亦不相对。新声、奄忽两句的出句亦不入律。又如另一首: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真视,但见邱与坟。
古墓黎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阊,欲扫道无因。
这里就没有一个入律的句子了。(思还,出句用平脚,不算入律。)
28.4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试比较古诗十九首和杜甫的古风,则见前者的律句较多,后者的律句倒反极为罕见,这当然是极意避免的结果。越不象律句就越象古句,至少有些唐人的心理是如此。但是,诗是给人吟诵的,古人虽没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是不是有一种自然的声籁,诗人们不期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一种声籁,使它的音节谐和呢?这自然是很合理的猜测。甚至有人以为古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和律诗不一样罢了。相传赵执信求古诗平仄之法于王士真,王士真不肯告诉他,于是他把古诗和唐诗互相钩稽,著为声调谱,然而据他自己说,却是从王氏那里宛转骗到手的。又王士真裔孙王允熙传有古诗平仄论,也说是王士真的原稿。其后,李英有诗法易简录,翁方纲有平仄举隅,又后,董文涣有声调四谱图说,黄庭坚有古诗平仄集说和五古平仄略。他们都相信古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都依据赵谱而加以补充或阐明。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比如下面这些关于平韵五古的规律:
(1)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指平仄);否则
(2)第三字与第五字同声;否则
(3)出句用平脚。
试拿上面所举去者日以疏一诗来印证,将见它和这些规律完全吻合了。
28.5不过,唐人的古风毕竟受了律诗的影响,他们所做的古风,象去者日以疏那像和近体诗的格律完全违异者竟是少数。后世有些诗论家在分析了唐人的古风以后,却认为合于上述那些规律的诗句只是古风的拗体,正体的规律恰恰相反,它应该是:
(1)第二字与第四字不同平仄;
(2)出句不用平脚。
28.6诗论家在这些地方尽管有意见上的不同,然而赵氏所提的一个定理却为他们所公认,就是古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总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而腹节的下字尤为重要(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脚的句子,腹节下面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仄声为原则。这样,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的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
(甲)平脚
1.平平平。
2.平仄平。
(乙)仄脚。
1.仄平仄。
2.仄仄仄。
28.7平脚的句子,有所谓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基本知识,因为古风里的句子三平调最多,尤其是平韵诗里,不过,关于三平调,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就以以下三字平平平为三平调,因为连用三个平声;第二种是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和平平平仄平为三调,因为它们的第三字都是平声。我们喜欢采用前一说,因为它的意义明显些。凡本书里所谓三平调,都是指平平平而言。事实上,平平平也比平仄平更为常用。许多平韵古风竟有一大半的对句是用三平调的,例如: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王维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
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
甚至一篇完全用三平调的,例如:
周先生   元稹
寥寥空山岑,冷冷风松林。流月垂鳞光,悬泉扬高音。
希夷周先生,烧香调琴心。神力盈三千,谁能还黄金。
这样未免过火,但是由此可见三平调在古风里是怎样的占优势了。
28.8上述的四种形式,无论上面的两个字或四个字是什么声调,都不会变为律句,因为律句如系平脚,腹节下字必仄;如系仄脚,腹节下字必平,这和那四种形式的情形恰恰是相反的。此外,下三字也可能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只消在头节下字用一个和腹节下字相同的平仄,象去者日以疏那样,仍旧可以避免律句,因为律句头节下字和腹节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关于七古,情形较复杂些,见下节。)
28.9在五古里,仄仄平平仄,一个形式被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认为正调,他的意思是这种形式虽和律句一样,然而古风里非但不避免它,而且还常用它。我们若从唐人古风里观察,克也有这种事实,但是,唐人受了律诗的影响,本来就常在古风中杂以律句(例如王维);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在五古中虽较为常见,也只能说是唐人比较地喜欢把这种律句放进古风里,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律句。所以我们这里依照黄庭坚五古平仄集说,仍把它认为律句。(黄氏称为谐句或和婉之句)。
28.10现在我们把五古的平仄句式分类并举例如下。句式的字下面·号者表示最常用,。号表示次常用,—号表示忌用或落调,或在某一些条件之下才适用。不加符号者表示不常用或不太常用,也不落调。
28.11(甲)平脚
(子)平平平
           ·  ·  ·
1.a仄仄平平平
      ·  ·  ·  ·  ·
宿帆震泽口,晚渡松江濆。(宋之问夜渡吴松江。)
    ——            ·  ·  ·  ·  ·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王维崔濮阳兄。)
                      ·  ·  ·  ·  ·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高适李云南征蛮诗。)
                      ·  ·  ·  ·  ·   
腰间带两绶,转盼生光辉。(崔颢古游侠。)
                     ·  ·  ·  ·  ·
山林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刘昚虚登庐山峰顶寺。)
                     ·  ·  ·  ·  ·
离筵对寒食,别雨乘春雷。(庐象送綦毋潜。)
                     ·  ·  ·  ·  ·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
·  ·  ·  ·  ·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关山月。)
·  ·  ·  ·  ·
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巘。(钱起仲春晚寻覆釜山)
·  ·  ·  ·  ·
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崔国辅题豫章馆。)
·  ·  ·  ·  ·
这种形式被认为三平调的正调,因为下有三平,上面须有两仄方能谐和。三平调以用于对句为最常见,用于出句的比较少见,用于平韵古风的出句(如岑参那个例子)尤为罕见。
1.b平仄平平平
       ·  ·  ·  ·  ·
临岐泣世道,天命良悠悠。(陈子昂感遇。)
                     ·  ·  ·  ·  ·
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王维座上走笔赠薛据。)
                     ·  ·  ·  ·  ·
青槐平驰道,宫馆何玲珑。(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
                     ·  ·  ·  ·  ·
今朝平津渚,兼得潇湘游。(郎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
                     ·  ·  ·  ·  ·
南路随长天,征帆杳无极。(刘长卿桂阳西洲晓泊。)
·  ·  ·  ·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
  ·  ·  ·  ·  ·
这种形式比仄仄平平平,其常见程度并不差了许多;但是诗论家以为这种四平句,不很谐和,所以不认为正调。
2.a仄平平平平。
次舍山郭近,解鞍鸣钟时。(岑参宿华阴东郭客舍。)
                     ·  ·  ·  ·  ·
当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
                       ·  ·  ·  ·  ·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李白古风。)
                     ·  ·  ·  ·  ·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同上)
·  ·  ·  ·  ·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同上)
·  ·  ·  ·  ·
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
·  ·  ·  ·  ·
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杜甫秋行宫张望。)
·  ·  ·  ·  ·
赵执信声调谱以四平连用为落调,所谓四平连用,是指中间不杂仄声者而言,至于象1.b平仄平平平,虽系四平句,仄声在第二字,却不认为落调。仄平平平平,虽被认为落调,唐人并非绝对不用,尤其是用于出句颇为常见。用的时候,大约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它和谐。第一种方法是同联的另一句第二第四两字都仄,这样恰可以配对那第二第四字都平的仄平平平平,如次舍、当读、文质、我来、上天四例,又如上文所举王维秋夜独坐“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和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两联,第二种方法是同联的另一句用仄起平收的律句,如正声、有时两例。
2.b平平平平平
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李白下终南山。)
·  ·  ·  ·  ·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李白古风。)
·  ·  ·  ·  ·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杜甫九日寄岑参。)
·  ·  ·  ·  ·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同上)
·  ·  ·  ·  ·
坡陀金暇蟆,出狗崽子盖有由。(杜甫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  ·  ·  ·
清晨陪跻攀,傲睨府峭壁。(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
·  ·  ·  ·  ·
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薛据出青门往南山别业。)
·  ·  ·  ·  ·
五平句比上面的四平句更为落调,有一点最值得注意,就是盛唐诗人绝对不在对句连用五平,至于出句的五平调,大多数是在对句用五仄或四仄以为辅救[注三十三],在上面诸例中,吁嗟和清晨的对句都用五仄,吾将、岑生、坡陀和寒风的对句都用四仄,只有长歌一联是真正的落调。由此看来,上文所举元稹的周先生简直是近似游戏之作,因为它的对句全用五平,出句也用五平或四平,这是违背盛唐的诗律的。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6-4 08: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笑聊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1-05
帖子: 745
来自 Location: 中国江苏无锡
笑聊文集
发表于: 2010-06-01 20:50    发表主题:
问好!回白云兄话,《中原音韵》是元朝周得清编辑的一部专供填写元曲的韵书。应当算作旧韵吧。该韵书在《汉语诗律学》(曲韵)中有记载。可查李盈枝先生的:置顶帖 :有关诗词曲联入门、格律、韵部、论著、资料汇总贴 。查《汉语诗律学》(曲韵)可得到结果。
白云闲人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8-27
帖子: 1759

白云闲人文集
发表于: 2010-06-02 00:10    发表主题:
謝笑聊!
但按你所说的:在置頂帖《汉语诗律学》的位置,并没有見到把(曲韵)列出,只見到其轉载到古体诗就止笔,并没有轉载"曲"这部分.
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岁月,
笛里关山.
笑聊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1-05
帖子: 745
来自 Location: 中国江苏无锡
笑聊文集
发表于: 2010-06-02 06:13    发表主题:
[quote="白云闲人"]謝笑聊!
...[/quote]
是的,我没查阅。今早去查了一下,他们还未完成。现将曲韵十九韵部列出:转自《汉语诗律学》第五十节-曲韵(上)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候。十七,侵寻。十八,盐咸。十九,廉纤。

先天,(先元)相当于广韵的先仙,又元韵的喉牙音字。喧字属牙音。
时间来不及了,今天还的出长途。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2-19 1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全书后面的附录,对我们用处较大的关于近体诗部分的附录尚缺,遗憾。
顶部
水湾筏者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25230
精华 78
积分 7861
帖子 3081
威望 4755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6-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2-19 19: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第一章 近体诗  注释如下:

[ 本帖最后由 水湾筏者 于 2011-2-20 14:01 编辑 ]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顶部
水湾筏者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25230
精华 78
积分 7861
帖子 3081
威望 4755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6-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2-19 19: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注一]杜甫有一首百韵排律,题为秋日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仇兆鳌曰:诗有近体,古意衰矣。近体有排律,去古益远矣。考唐人排律,初惟六韵左右耳。长篇排律,起于少陵,多至百韵,实为后人滥觞。元白集中,往往叠见,不免夸多斗靡,气缓而脉驰矣。
[注二]但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不都是试帖诗。杜甫伤春五首,春归一首都是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注三]而且,五言排律只限于平韵,没有仄韵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杜甫行宫张望稻水归引张远注,以为此系仄韵排律,那是错误的。此诗不用律句,不用对仗,不能称为排律。
[注四]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范椁曰:绝句者截句也。或前对,或后对,或前后皆对,或前后皆不对,总是截律之四句。参看[注三十三]。
[注五]不能说得太绝对。杜甫的律诗就有一首出韵的。
雨晴       杜甫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风、红、空属东,农属冬。)
有些诗似乎出韵,其实不是的。例如:
北风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
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
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
吾慕汉初老,时清犹茹芝。
(垂、芝属支,归、稀属微。)
仇兆鳌杜诗详注于北风引胡应麟曰:此诗首尾俱四支韵,中间两用五微。盖古体通用,非出韵也。律诗出韵者,玉山诗出[芹]字,雨晴诗出[浓]字;排律出韵者,赠王侍御契出[勤]字,盖检点少疏,即作家亦未能免耳。力按,胡氏认为北风是古诗(不是律诗),这是对的。北风句,鸿雁句,十年句,六合句,吾慕句,时清句都是拗句,所以不是律诗。此外,玉山诗的芹字,赠王侍御的勤字,都是欣韵字,不算出韵(说见本书4.3)。只有雨晴诗农字可以认为出韵。
[注六]切韵时代,支脂之分为三韵,平水韵合为一韵(支)。杜甫诗中,支韵常独用,脂之则同用。例如紫宸殿退朝口号叶垂、仪、移、知、池,全用支韵字,不杂脂之韵字;又如夔府书怀叶师、迟、时、慈、诗、其、欺、缁、私、衰、(仇注,所追切)、期、颐、悲、墀、遗、旗、藜、词、疑、夷、茨、帷、兹、持、司、痍、思、追、龟、锥、之、棋、希、尼、睢、葵、尸、谁、绥,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叶之、诗、时、丝、芝、悲、迟(实只七韵),两诗全用脂之韵字,不杂支韵字。
[注七]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等人咏海棠诗,每人七律一首,限门、盆、痕、昏 五个字作韵脚。
[注八]可补李白一例:
以东衬冬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九]唐人偶有形似通韵的诗,但是,其中必有特殊的理由。韵学要指云:八庚之清,与青部不分,故清部中偏旁多从[青],从[令],而今[屏荧声]诸字,则清青二部均有之。宋韵以删重之令,删青部[声]字,而唐诗往往多见,此断宜增人者。今但举唐诗[声]韵,如李白短律[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五月南风起,梅花落敬亭。]杜甫客旧馆五律:[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李建勋留题爱敬寺五律:[空为百官首,但爱千峰青。斜阳惜归去,万壑鸟啼声。]喻凫酬王擅见寄五律:[夜月照巫峡,秋风吹洞庭。竞晚苍山咏,乔枝有鹤声。]裴硎题石室七律:[文翁石室有仪刑,痒序千秋播德声,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山犹霭旧时青。]类可验。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已黄捐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缪矣。]余按倦游杂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独李师中待制一篇为人传诵。诗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免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此正所谓进退格也,按韵略:[难]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第二十五,[还]字又在二十七。一进一退,诚合体格,岂率尔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乃以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也。力按,此所释进退未必合郑谷原意,惟冷斋夜话以此诗为落韵诗。可见古人认为落韵是严重的过失。
[注十]赵执信声调谱说: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是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这是孤平拗救,参看本书8.7)。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不是律句)。此格人多不知者,[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赵氏这段话说明了四个问题:第一,平平仄仄平是正格;第二,仄平平仄平是变格(拗救);第三,仄平仄仄平是古诗句,不是合律诗的平仄;第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话是误人的话。有人试图在杜甫的律诗中寻找一些孤平的例子来反证。其实有些形似孤平的例子都不是真的孤平。例如秦州杂诗的 应门幸有儿,独坐的 应门试小童,其中的“应”读平声(亦写作膺,见诗韵合璧蒸韵),并不犯孤平。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铖,势屈难为功。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这里臂悬两角弓是个孤平的句子,但是首联、颔联都失对,第三句,第五句都失粘,难为功 连用三个平声,显然是一首古风式的律诗(抛体律诗,不是律诗的正格)。钱笺杜诗引李(因笃?)曰:[臂]字宜平而仄,应于第三字还之,此未还,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借口不得。李氏这段话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第一字宜平,可见五言平声平脚的律句第一字非用平声不可;第二,如果第一字仄声,应在第三字还它一个平声,这就是拗救;第三,这个拗体,虽用孤平,人们不得以为借口。
[注十一]  诗论家认为,在平平平仄仄这个格式中,当第三字改用仄声的时候,第一字必须用平,不能第一第三都仄(七言则不能第三,第五字都仄)。赵执信声调谱云: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 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力按,赵氏的话是对的,盛唐以后的诗,如果依照赵氏的话来检查,极少例外。盛唐以前,仄平仄仄仄的例子也是罕见的。本书88-89而所举17个例子中只有一个例外。


[注十二]再举两个例子:
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苟媪家。)
[注十三]再举一个例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注十四]仇兆鳌曰:七律中,有平仄未谐,而句中自调者。贾幼邻诗:[剑佩声随玉墀步],[玉墀]二字仄平互调;杜少陵诗:[西望瑶池降王母],[降王]二字仄平互调。此偶用变通水法耳。力按,不止七律,五律也一样。不是平仄未谐,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变通之法,而是常用的律句。
[注十五]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曾把唐诗三百首里的仄起五言律诗作了一个统计(因为仄起五律的尾联出句才能用平平仄平仄)。在总共五十首仄起五律当中,有二十五首的尾联出句(第七句)是用特殊形式,如下: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玄宗)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无人信高洁,谁谓表予心。(骆宾王)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全期)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
何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杜甫)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刘长聊)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
家童扫梦径,昨与故人期。(钱起)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商隐)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愁颜。(温庭筠 重 读上声。)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崔尘)
另有二十五首尾联出句是普通形式,但是,我们注意到,尾联出句头节上安如果是仄声,本该以不用特殊形式为原则 。所以像下面的十个例子不能不用普通形式: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寄书长不远,况是未休兵。(杜甫)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翃)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
(王维偶然值林叟,不在此例,因为王维那首诗是古风式的律诗,见本书第三十二节。)
总计起来,在五十首当中,尾联出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平仄   二十四首(占百分之四十八)
仄平平仄仄     十首  (占百分之二十)
平平仄仄仄     八首   (占百分之十六)
平平平仄仄     七首   (占百分之十四)
仄平仄平仄     一首    (占百分之二)。
由此看来,所谓拗倒反应该是正,而我们称它为子类特殊形式,也不过是取便陈说而已。
[注十六]补充一个例子: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注十七]补充两个例子: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与颔联失粘,颔联与颈联失粘。)
城西陂泛舟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
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仇兆鳌曰: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指城西陂泛舟)[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李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
[注十八]白居易特意写了一些失粘失对的诗,称为齐梁体。
[注十九]上尾是八病之一,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这里引仇兆鳌说法,以见一斑。
仇兆鳌曰:沈约标律诗八病,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名,不可不知,若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尚非所重。所谓平头者,前句上二字与后句上二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同声,[日、乐]同声,是平头也。又如[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其威],四句上二字皆平声,是平头也。又如周王褒诗:[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殊。]四句叠用四物,而每物各用一虚一实字面(虚指形容词;实指名词),亦平头也。(力按,这一类,我们叫做合掌。)又如杜挚诗:[伊挚为胜臣,吕望身操秆,夷吾困商贩,宁戚对牛叹,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叠引古人,皆在句首,是亦平头也。(我们也叫做合掌),所谓上尾者,上句尾字和下句尾字俱用平声,虽韵异而声则同,是犯上尾。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皆平声。又如:[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榴]与[荣]亦平声也。又一句尾字与三句尾字连用同声,是亦上尾。(力按,本书所谓的上尾,专指此类。)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又如:[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秋月。][素、扇]皆上声,亦犯上尾矣,其在七律,如杜诗:[春酒杯浓琥珀薄]与[误疑茅堂入江麓]同系入声,王维诗:[新丰树里行人度]与[闻道甘泉能献赋],去声同韵,皆犯上尾也。又如杜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束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王母、函关、宫扇、圣颜]俱在句尾,未免叠足,亦犯上尾。(力按,这是合掌。)若[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龙虎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前联拈[落长]二字于句尾,后联移[深漫]二字于上面,便不犯同矣。蔡宽无诗话云:[蜂腰、鹤膝,盖出于双声之变。若五字首尾皆浊音,中一字独清,则两头大而是间小,即为蜂腰;若五字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而中间粗,即为鹤膝矣。]今按,张衡诗:[邂逅承际会],是以浊夹清,为蜂腰也;如付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为鹤膝也。(力按,仇氏以仄声为间,平声为清,恐非蔡氏原意。)旧注以[客从远方来]、[上言长相思]为鹤膝,意不分明。所谓大韵者,如[微晖]同韵,上句第一字不得与下句第五字相犯,阮籍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晖]是也。所谓小韵者,如[清、明]同韵,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相犯,诗云:[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是也。所谓正纽者,如[溪、起、憩]三字为一纽,上句有[溪]字,下句再用[憩]字,瘐阐诗:[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是正纽也。所谓旁纽者,如[长、梁]同韵,[长]上声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是亦相犯,诗云:[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此旁纽也,在七律,如杜诗:[还开山岳散江湖]。[山散]为正纽;如[丈人才力犹强健],[丈、强]为旁纽矣。


[ 本帖最后由 水湾筏者 于 2011-2-20 14:05 编辑 ]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顶部
水湾筏者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25230
精华 78
积分 7861
帖子 3081
威望 4755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8-6-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2-19 19: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注二十]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李天生曰:七律一百六十首,惟四首叠用仄字,如江村诗连用[局、物]二字,考他本,[多病所须惟药物]作[幸有故人分禄米],于[局]字不叠矣。江上值水诗连用[兴、钓]二字,考黄鹤本,[老去诗篇浑漫兴]作[老去诗篇浑漫与],于[钓]字不叠矣。秋兴诗连用[月、黑]二字,考黄鹤本,[织女机丝虚夜月]作[织女机丝虚月夜],于[黑]字不叠矣。可见[晚节渐于诗律细],凡上尾仄声,原不相犯也。
[注二十一]严残小语云:诗中有字音平仄借读者,既经前人用过,亦可据以谐律。今就所见拈出之。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力按,此系丑类特殊形式),白居易诗:[红栏三百九十桥],[十]读平声。姚合诗:[每月请钱共客分],白居易诗:[请钱不早朝](力按,若[请]字不读平声,则犯孤平),又[红楼许住请银钥],又:[当时绮季不请钱],[请]读平字,包佶诗:[晓漱琼膏冰齿寒],[冰]读去声。武元衡诗:[惟有白须张司马,不言名利尚相从],白居易诗:[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又[一为军司马,三儿岁重阳],[司]读去声。(原注:容斋随笔读入声,野客丛谈据集韵作去声。)卢纶诗:[人主人臣是亲家],[亲]读去声,陆龟蒙诗:[莫把荣枯累,但知上下包](力按,若这[但]字读仄则犯孤平,下面徐铉诗[但]字同),又:[得失任渠但取乐,不曾生个是心心],徐铉诗:[莫折红芳树,但知尽意看],[但]读平声。杜甫诗:[恰似东风相欺得(力按,这是子类特殊形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夜来吹折数枝花],白居易诗:[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相]读入声(力按,恐怕是去声)。王建诗:[绿窗红灯酒初醒],[灯]读去声,杜甫诗:[会须上番看成竹],独孤及诗:[旧日霜毛一番新],[番]读去声,李商隐诗:[可惜前朝元菟郡],[菟]读去声。白居易诗:[烛泪粘盘累蒲萄],又:[燕姬酌蒲萄],[蒲]读入声。李群玉诗:[红芳点袈裟],[袈]读去声。白居易诗:[金屑琵琶槽],又[四弦不似琵琶声],张古诗:[宫楼一曲琵琶声],方干诗[语惭不及琵琶槽],这[琵]读入声。独孤及诗:[徒言汉水才容刀],[才]读去声。白居易诗:[况对东溪野枇杷],张古诗:[生摘枇杷酸],[枇]读入声。白居易诗:[金杯翻污麒麟袍],李贺诗:[银鞍刺麒麟],李山甫诗:[志公偏爱麒麟儿],[麒]读去声。白居易诗:[三年随例未量移],[量]读平声。苏轼诗:[闻道已许谈其粗],又:[寂寞闲窗易粗通],[粗]读上声。陶谷诗:[尖檐帽子卑凡厮,短革靴儿未劂兵],[厮]读入声。今北地[亲家]之[亲]读去声,吾吴[蒲萄]之[蒲],[枇杷]之[枇]读入声(力安,[琵琶]之[琵]也读入声)。诗人皆随方言入律,四声遂无定位矣。
[注二十二] 但是,也有例外,依意义应读平声,在诗中则读仄声,或依意义该读仄声,在诗中则读平声。例如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仇注:重,义从平声,读依去声。(力按,此说未确,广韵用韵,重,更为也,正读去声。)陪李金吾花下饮:细草偏称坐,香醪懒再沽。仇注:称,义从去声,读用平声。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廷争酬造化,朴直乞江湖。仇注:争,义从去声,读用平声。
有时候,依意义应该上声,在诗中则读去声,或依意义应读去声,在诗中则读上声。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林时对曰:古文用字,随义定音,如下下之[下]及上声,而礼贤下士之[下]则去声也。杜诗:[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又:[朝来少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是借上声为去声矣。王维诗:[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是借去声为上声矣。此类甚多,不可无辩。
[注二十三]  补充两个例子,杜甫崔少府高斋三十韵:泉声闻复怠,动静随所激,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仇注:射,音石。可见射箭的身读入声。送郑十八虔贬台州: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仇注,中,张仲切。可见中兴的[中]读去声。


[注二十四]  此外,还有首联、颈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的。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一百五日夜对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注二十五]  仇兆鳌曰:按杜诗七律,凡首句无韵者,多对起,如[五夜漏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是也。亦有无韵而散起者,如[使君高义驱今古,流落三年坐剑州]是也,其首句用韵者,多散起,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是也。亦有用韵而对起者,如[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是也。大家变化,无所不宜,在后人当知起法之正变也。

[注二十六]  仇兆鳌曰:五言绝句于汉魏乐府,六朝渐繁,而唐人尤盛。大约散起散结者,一气流注,自成首尾,此正法也。若四句皆对,似律诗中联,则不见首尾呼应之妙。必如王勃赠李十四诗:[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都。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岑参(力按,当作王之涣)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钱起江行诗:[兵火有余尽,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令狐楚从军诗:[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以上数诗,皆语对而意流,四句自成起讫,真佳作也,若少陵武侯庙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气象雄伟,词旨剀切,则又高出诸公矣。莫谓[迟日]一首(力按,指杜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但以学堂对句也,到于对起散结者,如卢巽南楼望诗:[去国三巴远,登楼万里春。伤心江上客,不是故乡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柳宗元江雪诗:[千山卵形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有散起对结者。如骆宾王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宋之问别杜审言诗:[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力按,当作[月近人])。]杜诗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如[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具黄鹂。]此即单起双结体也。又有四句似对非对,而特见高古者。如裴迪孟城坳诗:[结庐古城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则又脱尽蹊径矣。杜诗如:[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此散对浑成之用也。又仇氏引杨慎曰:绝句四句皆对,少陵[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耳。唐绝万首,如韦苏州:[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又刘长聊:[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落花芳草无寻处,万壑千峰独闭门。]二首绝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其余如李峤送司马承祯还山云:[蓬阁桃源两地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又柳中庸狂人怨云:[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又周朴边塞曲云:[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斯亦其次也。仇兆鳌曰:升庵所引,此一体也。唐人诸法毕备,皆当参考,以取众家之长。凡绝句散起散结者,乃截律诗首尾。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花满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张继枫桥夜泊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也。有对起对结者,乃截律诗中四句。如张仲素汉苑行云:[回雁高飞太液池,新花低发上林枝。年光到处皆堪赏,春色人间总未知。]王烈塞上曲云:[红颜岁岁老金微,砂碛年年卧铁衣。白草城中春不入,黄花戊上雁长飞。]有似对非对者,如张古胡谓州云:[亭亭孤月照寒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张敬忠边词云:[五原春色归来尽,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发时。]是也,有散起对结者,乃截律诗上四句。如李白上皇西巡歌云:[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李华春行寄兴云:[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有对起散结者,截律诗下加句。如李白东鲁门泛舟云:[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雍陶韦处士郊居云:[满庭诗景飘红片,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是也。有全首声律谨严,不爽一字者(力按,指第一,第三字都依平仄格式)。如白居易竹枝词云:[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睛鸟一时啼。](九按,这[竹]字、[晴]字未全合。)贾岛渡桑干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有平仄不谐,而近于七古者,如李白山中问答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韦应物滁州西涧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平仄未谐而并拈仄韵者,如君山父老闲吟云:[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荔坐碧草。春到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却巴岭道。]李洞秀岭宫云:[春草萋萎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有首句不拈韵脚。而以仄对平者,如王维九日忆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戏题盘石云:[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二十七]  诗韵合璧下层载诗韵集成,中层载词林典腋,上层载诗腋。词林典腋和诗腋专罢工对偶的词句,并分别门类,作为示范。词林典腋所分的门类如下:
1、天文门    2、时令门    3、地理门
4、帝后门    5、职官门    6、政治门
7、礼仪门    8、音乐门    9、人伦门
10、人物门   11、闺阁门   12、形体门
13、文事门   14、武备门   15、技艺门
16、外教门   17、珍宝门   18、宫室门
19、器用门   20、服饰门   21、饮食门
22、菽粟门   23、布帛门   24、草木门
25、花卉门   26、果品门   27、飞鸟门
28、走兽门   29、鳞介门   28、昆虫门
外编
1、台头对(指歌颂帝王的话)
2、颜色对    3、数目对     4、卦名对
5、干支对    6、姓名人物对  7、虚字对
诗腋所分的门类如下:
1、帝治部    2、仕进部     3、德性部
4、人伦部    5、人事部     6、天文部
7、时令部    8、地理部     9、礼制部
10、乐律部   11、文学部    12、文具部
13、武备部   14、武具部    15、外教部
16、形体部    17、技艺部   18、宫室部
19、服饰部    20、器用部   21、珍宝部
22、稼穑部    23、农桑部   24、饮食部
25、草部      26、木部     27、花部
28、果部      29、禽部     30、兽部
31、鳞介部    32、昆虫部
外编
1、干支       2、方位      3、数目    4、彩色
但是,词林典腋和诗腋的目的,只着重在词藻方面,并不是规定同门相对才是工整。若专就对仗而论,分类自可较宽。例如词林典腋以“兰”入草木门,菊,入花卉门(诗腋同),然而兰菊,相对应该是最工整的。因此,我们就把草木花果合并为一门。依此归并,就只有十一类廿八门(连人名、地名、数目、方位、颜色、干支、虚字在内)了。

[注二十八]  句中自对,有时候和两句互对配合起来。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仇注:[南北],[三五],句中自对;[一星、多处],两句互对,见诗法变化。


[注二十九]  合掌,仇兆鳌认为是上尾的一种。他说:又如杜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王母、函关、宫扇、圣颜]俱在句尾,未免叠足,亦犯上尾。若[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龙虎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前联拈[落、长]二字于句尾,后联移[深、漫]二字于上面,便不犯同矣。据此,合掌有两种:上联与下联犯同,叫做合掌;前联与后联犯同,也叫做合掌。不过仇氏不叫合掌而叫上尾。叫上尾不妥,因为声调犯同才叫上尾,词性犯同应叫合掌。红楼梦七十六回叙述中秋联诗;林黛玉联道: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湘云也望月点首,联道: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黛玉道:对句不好,合掌。这是说“牛女”和“帝孙”的意义重复了。合掌指的是同义词相对,不是上联的对仗方式和下联的对仗方式完全相同。


[注三十]  杜甫更题诗:[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曰:[五六句中不同虚字,谓之实装句。]力按,所谓虚字,指动词;所谓实字,指名词。实装句是说句中只有名词性词组,没有动词,也就是本书所谓名词语。


[注三十一]  近体诗中,最好不用理字(叠字不在此例)。这就是说,不但对仗不用同字,一篇之内,用字也不要重复。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胡应麟曰:在丞早朝诗五用[宫室]字,出塞诗两用[马]字,郴州诗六用地名字,虽其诗神骨冷然,绝出烟火,要不免冗杂。高岑即无此等,而气韵自远。兼斯二者,独见杜陵。然百七十首中,利纯杂陈,正变互出,后来读者亦须知分别也。


[ 本帖最后由 水湾筏者 于 2011-2-20 14:06 编辑 ]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顶部
梦蝶翁
超白金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UID 4402
精华 81
积分 11223
帖子 4493
威望 6690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10-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3-1 18: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推到顶上去




胡子是假的,脸蛋是借的,心情文字是自己的。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11-29 16:47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78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