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林先生所引王力先生的这段话,的确是极有道理的。语言学家们已经为我们的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语言文字的正典。其实,我也是从方言、普通话与韵典中的“反切”发音的比较中来理解入声韵的。而正因为我走过此路,所以我才说,这是一条“方言—普通话—平水韵的转换”之路,此其一;其二,在这个“转换之路”上,我所感到困惑的是,入声的“正音”如何发?是方言的声韵吗?方言的发声与入声有血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吃”,入声,但在湖北方言中,至少有三个发音(意思不变):1、恰(qia)——发音类似普通话的第四声,但气流重而急;2、起(qi)——发音类似普通话的第3声,但气流轻而急;3、与普通话发音接近,但不是卷舌音。显然,前两种类似入声。我不知道,这个字的其他地方的方言如何发音,想来当有所不同吧。这便使我很为困惑:究竟哪一种方言可定为“入声”的正韵?这个问题发生后,王力先生要我们去请一个懂正韵的人来矫正一下,这主意当然不错,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做得到,但对大众而言却做不到。因为,这是一个全民语言教育的大问题:它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系统得有两套同时展开、齐头并进的声韵系统。哈哈,假如,我们的教育部长很同情我这个呼声,也采纳了我这个意见,但是,中小学生们的书包又重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要起来呼喊了:给孩子们减负吧。为了选用国家“公务员”,中国的科举制度曾经使平水韵辉煌起来。但今天不兴这个了,官方选用了普通话,这就会给诗词的发展带来一种与“平水韵”不同的“韵律”或音乐感。二者并不矛盾。正如中古声韵系统的兴起,并没有湮灭上古声韵系统的《诗经》与屈骚那样,它们依旧有滋有味、充满魅力。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7-3 13:0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