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标题: [转贴] 梦蝶翁(老狐狸)三言两语录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8-8 00: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099】闲唠嗑

在网上诗坛游荡时间久了,也就经常碰到文友留言问我的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评诗的,有何窍门?我说没有窍门,就是一句话:拈花一笑,以心印心。我在评诗时,一般不愿意追问、至少是不停留在诗中所隐含的“人与事”的故事中,觉得那样至多是一种社会学的眼光而没有真正进入诗性的美学视野。诗性的美学说到底,玩味的是人的性灵、心灵、心性,情态、情趣与文采,所以,这是一个在默识、冥会、体悟中的以心印心的过程。不到这层,就算不得进入了诗评文论的美学境界。

可惜的是,我在论坛常遇到一种现象::如果我评的较为到位,合于作者所思所言,那么就会有人说那被评的诗是写给我的,或者作者是我的朋友。我只好无奈的摇头、隔空而失笑。更好笑的是,碰巧那人是位女作者,别人便怀疑我是在借评诗而写两地书或者寻花问柳了,这更使我笑的直不起腰。没有办法,我得从文论、诗论的常识说起:作者拈花,评者一笑,以心印心;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推己及事;人通此心、心通此理。唉!关键在于评者是否认真对待了自己的这颗心。

我说这段话,并非空穴来风。2006年3月23日,一位网名叫“雨柔”(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一位用汉语写作的菲律宾女诗人)的,在某坛发了一首《七律·惜梅》,我做了个详评,并断定这是一首表现爱情主题的诗。在所有玩赏帖子中,雨柔认为我的诗评较到位,便复帖一句话:“还是老人家的墨水浓呀,敬酒!是椰汁酒!”于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天涯醉客”先生,做了一异味的复帖说:“確是好評。心弦震動﹐乃能有感而發吧﹖”我回帖答曰如下:

醉兄说的颇对,无感而发则伪也。评诗者,与其说是在赏诗,不如说是在自赏,而自赏者正所谓有感而发也。禅有拈花一笑,觉者唯在自身根器。“拈花者”乃为“传心”,“一笑者”乃在“印心”,唯以心印心,教外传法,方为“觉”哉!故,诗人拈花,评者一笑;花本一朵,根器有分,正如一个哈姆雷特,乃成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以心印,乃成千分之一个哈姆雷特。哈哈,君一定是另一个哈姆雷特。庄惠濠梁之辩,抛开逻辑不管,皆为“鱼乐”之心性感发耳。《中庸》开篇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云者,继而云“喜怒哀乐”之“发”与“未发”之性状,由此“性情”而入“天地之大本”。 哈哈:))我胡诌,君一笑。

果然不出预料,这位先生异味的言辞在继续的复帖中,一目了然了,如是:

我是猜猜而已。錦瑟梅花三弄﹐想是對著某一頻率放來。旁人頻律不對﹐當然渾然不覺﹐心弦就共振得少些。也像那試射飛彈﹐別處不打﹐打到基隆東北海面﹐就是要讓臺灣緊張一下吧。嘿嘿。可別你是飛彈靶子喲。也是胡謅﹐博君一笑。

看此回帖,我很无奈,独坐屏前而苦笑地摇摇头,遂复答并贴诗一首结束了这段对话,曰:

醉兄说笑,俺随之也颇有酒意。俺“老蓑衣”曾用“醉花痴”一浑名,用在此处最方便,乃作“方便示”耳。即便成为“飞弹靶子”也十分有幸,老夫一生不知接过多少飞弹。即兴贴来,请君随我一醉:  

醉眼赏花

把盏赏芳如赏雾,迷离赤紫青黄目。
踉跄指杏道菊黄,晃首观兰诌桂苦。
才唱梅花临夏开,又吟荷叶借冬舞。
游蜂窃笑竹姿腰,醉汉仍行莲影步。
倦耳三成闻草讥,开襟两肋忘花怒。
形骸摇摇裹时风,灵台恍恍撞古树。
惠子不知鱼乐游,庄生天放鹏高翥。
忽闻归鸟唱枝梢,夕照雀巢凝肃穆。

话题回到开头的问题上,如何评诗,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是自己心无乖戾之气,对别人的诗要给予“同情性理解”。这是基础,唯有这样,方能能够保证自己进入别人的心灵。如果还没有充分了理解别人,那么诗评则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成了摆弄是非。其次才是求异式理解,主要是看看还有没有另外的、别样的、新奇的表达方式。最后是存疑式、批评式理解,自然,这是一个指谬的过程。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8-8 14: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0】你就把孔子、柏拉图等等当做活人,他们站在你面前,你现场和他们对话。这个叫“用心”读书。你用了你的心,说明你心是活泼泼的。你的心活了,那些古人也就随你的活心而活了。活人对活人面对面的讨论问题,总比活人面对一堆枯燥的故纸要生动有趣的多。
你读古人诗词时,你也得把心放活点,就把李白呀、苏轼呀、易安呀等等、当做现代舞台上的歌手。瞧,他们闪亮出场了,在台上唱着什么,好听,你就拍巴掌。不高兴,你就别拍巴掌。他们没有那样神圣,是你自己吓唬自己,才把他们弄的不是人而是神了,结果他们一成神,你的心就不那么自由了,也就是说心不活了。既然都是人,大家的心总有相通之处呀。人肯定需要道德地生活着,比如心要纯净些。但如果用道德的光环做头罩,那就一定会弄巧成拙:不是把自己弄成神,就是把别人弄成神。或者把人、我都弄成鬼,无论弄成鬼还是弄成神,都是要不得的。诗评往彻底处说就是,还“人”一个“本来的面目”。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8-10 14: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1】水湾,我来说点参考意见,一笑。
多注重从力量、运动技巧、运动心理层面去把握、挖掘。少用些“直接赞扬”的词汇,或许更能够显出歌颂的意味来,还可以给人留下某些有意义的启示。也可从一个侧面来写透,以避免“直接复制电视画面”。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8-10 09:24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30 11: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2】

七律·补郑板桥楹联为七律三首

(一)
莫求完美爱微瑕,万物平衡尽在差。
自古难填当欲壑,从来委屈是强加。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誓不违心言假话,浮云岂把月儿遮。
(二)
提笔如何才思涌,长词绝句定生差。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五字四言对齐整,平平仄仄再相加。
漫天字符翩翩舞,莫笑诗人数学家。
(三)
空气丝丝骚动意,鹅黄点点漫新芽。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爱吧情沉甜蜜罐,舞呀身裹彩云纱。
生机一贯势无挡,换地开天暗暗嗟。


[ 本帖最后由 非非 于 2008-10-29 18:48 编辑 ]


一首好,二、三首犯晕了。
(二)
提笔如何才思涌,长词绝句定生差。——微调是不是好点呢?词长句短定生差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五字四言对齐整,平平仄仄再相加。——出句拗,对句无救。韵味弱了。转联须工稳,得重写。参考句:平仄尾巴须正韵,抑扬中气本无枷。
漫天字符翩翩舞,莫笑诗人数学家。
(三)
空气丝丝骚动意,鹅黄点点漫新芽。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爱吧情沉甜蜜罐,舞呀身裹彩云纱。——吧、呀乃拗对,转联须工稳。易字参考:爱把激情沉蜜罐,身将曼舞付云纱。
生机一贯势无挡,换地开天暗暗嗟。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8-10-30 11:21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30 18: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3】

七律·也学非非君补郑板桥楹联乱填七律三首



一蓑烟雨任浮槎,漫访先师向落霞。
水阔鱼肥追巨浪,山高声远送琵琶。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露重不消秋色浅,始知文苑永无涯。


引经据典小心查,造句遣词休可差。
立意先须细斟酌,诗成犹可吐芳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功到自然成一格,年年桂冠落君家。



远黛新晴薄笼纱,秋波暗送到谁家?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待嫁幽闺颜色好,弄妆玉镜乱如麻。
亭前有韵惊心处,喜鹊声声催碧桠。

引经据典小心查,造句遣词休可差。
立意先须细斟酌,诗成犹可吐芳华。——对仗不工。立意当先细斟酌,呵成不可累浮华,可否?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功到自然成一格,年年桂冠落君家。——功在自然由骨骼,无心桂冠落谁家。可否?

远黛新晴薄笼纱,秋波暗送到谁家?——出句赘了点。赘在意象少洗练。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待嫁幽闺颜色好,弄妆玉镜乱如麻。——转联须工稳,此对失工。
亭前有韵惊心处,喜鹊声声催碧桠。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5 08: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4】回复《就游戏之作向梦蝶翁求助》

1、8、9、11、12、25去掉。其它,我都喜欢。

牛哥这组看似嬉戏,其实内中滋味颇耐玩。我以为,在诗摆脱了科举制度的引导和束缚后的今天,庄谐雅俗,当不拘一格。最根本的是随人的真性情走。微电子空间的虚拟性并不能遮蔽信息终端的诗者的真性情,在很大的程度上,它甚至更为深广地打开了由现实的功利关系所遮蔽了的人的真性情。诗永远只是人的真性情做超越功利生活的自然流露,藏着的性情只能产生不自然的文字。牛哥这一组有“庄谐雅俗,不拘一格,且耐人寻味”的风致。或许在传统的“诗庄”者眼里,这不算什么。但正如九头鸟老聂大抵以“杂文”格调入诗而自成一格那样,不也是被“诗庄”者嘲笑吗?不过没有关系,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历史上的被斥为不走正门的“野狐禅”,恰恰在往后的历史中被走正门的人搬进了“正殿”供奉起来。我对诗与文学史大体是外行,但对思想史尚略知一二,比如:儒学的一脉相传,其实是在汇入了别样的源流中进行的,比如:儒家别宗荀子、魏晋玄学“援道入儒”、宋明儒无论心学、理学皆为三教合流,乃形成中国古典哲学之颠峰,当代新儒家更是在西学的刺激下成就了自己。若没有别样的源流,孔子一脉传不到今天。诗呢?答案怕是无须赘言了。
有一句美学格言:动物只是按照它自身的物种尺度来建造世界,而人却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建造世界。这格言放在诗这里也很恰当:诗,乃是真性情的不拘一格,它的审美尺度决不是单一的。自由、丰富、全面、复杂的人性、个性,为什么一定要在单一的尺度上去定格呢?比如,让一个幽默的人去板着面孔说话,则有违性情之真实与自然而然,那会让人苦笑不得的,反之亦然。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8 12: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5】

七律·中国粮仓

平川麦浪金花逐,阡陌飞鹰难极目。
牛喜田园耕作闲,雀呆机械割收速。
河南四季一盈仓,国内全民皆饱腹。
以食为天奔小康,自然秋后和风沐。

[ 本帖最后由 罗贤生 于 2008-11-7 21:08 编辑 ]

和罗汉一起分享丰收的快乐和农业的进步!从诗的角度来说,倘若能在快乐的底色中加点粮仓之忧,或许显得厚重些。原因是供13亿人口的粮仓始终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而背负在一向富于忧患意识的民族之脊梁上。我们的人平耕地只有亩把地。五天后,我又要下乡继续三农之旅了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8 18: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6】

  盈枝兄;这几天,我总是迷迷糊糊地长睡,这不,刚刚才起床 吃点东西,便上来又见兄台讲课。我也来即兴胡诌几句。
  打你首次出现在uc论坛,我就知道你这诗林郎中的药葫芦里倒卖的全是宝贝疙瘩。因你抠门,我才不得不挤牙膏“逼”你倒出来。我一向以为,在古典诗词中,象拗律等这样的“原子的偏斜运动”被后人大大地忽略了,以致于丰富多样的美学尺度被简单化为单向度的“正格”的尺度。尽管正格的尺度十分重要、必要,但它却不能代替从正格中逸出而另辟蹊径的那“偏格”。我观老兄这两年的诗话,乃试图提醒人们还古典诗词以多样性的美学尺度。我支持这一思考。
  说到被后人严重忽视了的古拗律,窃以为,它恰与今人十分有缘、十分接近。就兄台这里的例举而言,可见其格:不计平仄粘对,中间两联对仗,合辙压韵(今人多用普通话韵)。而这正是兄台在前年对今人所谓“新七律”的尝试性总结。而它的根是扎在古拗律中的。我想,对于“偏斜运动”的诗作,与其用“正格”这把尺子去做单向度地衡量裁剪,从而得出消极的结论,不如积极地正视它、从正面加以总结,看其在创作实践中有何种自身的轨迹。而审美尺度则是其自身的尺度。呵呵,这大概叫做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吧。庄子在谈到美学的人性尺度时,曾经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大意),说:周公之服非常华美,但穿在猴子身上,猴子肯定会裂之、撕之、弃之而后快!因为合于人的华美的尺度,毕竟不合于猴性的尺度呀。现代美学有这样一种观点:“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恩全集》第42卷97页)请注意: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呀。美学尺度的丰富性,是不是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被忽视了呢?
  
--------------------------------------------
发帖时间:2006-8-30 0:16:44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9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7】

原帖由 非非 于 2008-4-22 15:16 发表

这句话我想说的是对于爱这个东西,我们好象跟本不象科技那样有发展,就追到远古去依然是这一套。每个人生下来非得从零开始学习,非得亲历亲为才能体验领悟,不具备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便利。那个守信的尾生,那 ...

这石家庄村丫说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读书人来问我:“为什么现代人还要重复说着古人说过的话?为什么古今学人的思想在大处总是相通、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我们好象离开我们的出发点不远呀。”我回答说:古人吃大米,今人也吃大米,是因为古人吃了大米后,饱了他自己的的肚子,而没有饱今人(他人)的肚子,所以,你还得亲自吃大米以饱你的肚子。从古到今,俺们高等动物还是要吃大米滴。由此比类,古人说“要老老实实做人”(比如:子思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现在的人也说:“要老老实实做人”。你看,这毫无新意,完全是拾古人牙慧。为什么古今人都这样说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为要紧的一条是:古人老老实实地做了一回人,但他没有代替你去做人,你从娘胎里出来后还得从头到尾把这个“人”老老实实地做一遍,你不这样做也行,那就去做鬼。由此再进,每个生命个体是不可替代的,他们都必须自己完成自己。于是,《旧约》之“创世纪”,一定要让人祖去吃智慧果以获得上帝所独有的“智慧”的属性,虽然这是通过魔鬼的出现来完成的。既然人具有了上帝的属性,那他就得离开伊甸园,开始在“罪”与“赎”的辗转反侧中,完成自己。而这一过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在佛教中便叫最终的法门(不二法门):自渡或明心见性。在儒学中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道家中叫:法自然——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或那样。
      这位年轻人又问:那么,这样以来,“创新”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说:创新怎么会没有意义呢?比如,古人吃大米,吃的方式、花样等很有限,今人吃大米的方式、花样很多很多。如果要你以古人那种十分单调的方式去吃,你吃一次体会一下还行,但让你一直那样吃,你会很难受的。所以,你得改变吃的方式,你以前的古代人也在不断努力改变。再如,古今人都谈情说爱,但爱的方式却各种各样。比如,远古部落的战争以掠夺对方的更多的女人为自豪,而上古、中古、近现代的情爱方式也发生很到变化,比如从奴隶式婚姻到自由恋爱等,这不是创新吗?再如: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你要是不会对着姑娘唱情歌,你就找不到你心爱的姑娘;但是,你在大学校园里突然对着一个姑娘唱情歌,人家一定会说你疯了。怎么办呢?你得去寻找更为打动姑娘的恰当方式去赢得芳心。所以你看,我们的所谓创新,不是发生在人之“吃”、“爱”等等的方式上吗?
      这位年轻人又问: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把这些例子概括起来呢?我说:可以呀,那就送给你一个词吧——“永恒常新”。具有哲学精神的真命题,其绝大部分都是“永恒常新”的。永恒者,不生不灭之谓,乃“涅磐”境界,涅者不生,磐者不灭。常新者,在世之相,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哈哈,晕不晕呢?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10 09: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8】
哦。再来唠叨两句。这首可视着巧儿在技巧和韵味上又进了一步。长进在用“人物浑然的形象”来说话。就此拓开说几句:
诗,无论如何都是靠形象来思维的。直白与迂曲(或者含蓄)间用而开合于形象,可透出很好的韵味,而白话的艺术性也就在其中。许多作品之所失不在于它用了白话,而在于它使白话失去了象征、隐喻的形象思维。李白的《夜静思》语言相当浅显直白,但成为千古绝唱,原因之一就是它从头到尾都是借助了“人月浑然”的象征性、隐喻性。白话本身不是诗,但它一旦成象或者承担着成象的修饰功能,从而象征着什么,那它就成了境界奇高的诗,若庄子一再所强调的:夫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形象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这是白话充满韵味的关键。曾经举过《葬花吟》中的例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显然,“一年三百六十日”,这是绝对的大白话!也是老百姓的口语中再也普通不过的话语了!然而,在日常口语中,它并不就是诗,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诗呢?就是它一旦作为形象语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修饰手段,它就成了无与伦比的好诗句!不信的话,你去换掉它试试,怎么换也不会有这大白话大直话更有韵味!也说,它被形象思维艺术化了!唯有被艺术化,白话、直话才是诗言诗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毫无原则地去批评别人的诗句“直白”了。直白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只是作者用不好“直白”,也就是说,他使语言脱离了形象思维!失去形象思维的白话才是不好的,有形象思维的直言白话恰好是诗言的上乘句子,评价这句子的词语叫做“大朴”!《夜静思》的直白就是大朴之象!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17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09】我老人家在乡下,到处寻找“村姑”访谈,可惜她们都外出打工了,没有见到。谁知道临开饭前发现石家庄的村妮子钻进牛角尖中了。这不,俺怕牛角尖空间太小憋坏了丫头,便善心大发,用筷子夹着羊角辫把她提溜出来。晕不晕呀?
你想把这“一字逗(引、领)创新到五、七言古风或者律绝体中呀?找王力先生来帮你忙,哈哈,王夫子说:没门儿,丫头,俺说的话你没有认真读,断了个章取了为你所用的义,那是不行滴。
说完这话,我梦小先生便来鹦鹉学舌啦。梦子曰:在形式合于村妮之言的只有以下结构,但帮不了你的忙。请看:

13、第一字为主语,第二字为动词,末三字为目的语或方位语。
共二例,字下均无符号。
寿——无——金石固。
人——生——天地间。

15、第一字为主语,中二字为动词语,末二字为名词语。
共二例,录字下有三角符号者。
谁——能为——此曲?

23、第一字为方位词,中二字为介词及其目的语,末字为动词。
上——与浮云——齐。

26、第一字为副词,余四字为被动式。
多——为药所误。
但——为后世嗤。

60、第一字为动词,后四字为谓语形式。
裁——为合欢被。

以上请注意:王力在此做形式结构上的分说,乃分析的是“诗之文”的语法结构!而不是“诗之歌”的吟哦节奏!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解决的问题是:诗文得大体合语法,尽管语法可灵活处理,比如错落句子,但无论怎样错落,还是最终可以通过分析而还原为语法定则的,不得违法,否则是语无伦次。后者解决的问题是:诗做为“歌”,它在吟哦上的乐律或者音乐感,这就是说,它有着自己的声音上的节奏。合语法的不一定合歌之乐律节奏!合节奏的不一定合句法!我老人家曾不止一次说:诗在本质上是特殊的有意义的声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在发生学意义上的所谓“源头”,乃是“口头文学”,简单地说就是“顺口溜”。别小看顺口溜,它是很有节奏感的。所以,你再去看,王力先生在讲到近体诗的语法时,他还说,这些句型在朗读的节奏中是不一致的,好象还专门说到这种五言“一四”、七言之“一三四”的句式——原话我记不得,身边又没有带书,你回头再看,一定就会了解我的意思了。王先生在那里从未把这种结构列为在词曲中大量出现的“一字逗”之列。要确定它是不是合于五、七言的节奏,则必须要从吟哦语气上来辨别!它并不是单由语法形式决定的。由此看来,你以上的例子,我从吟哦的音乐节奏上可还原为如下:

寿无——金石——固。
人生——天地——间。
上与——浮云——齐。

多为——药——所误。
但为——后世——嗤。
裁为——合欢——被。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11-16 18:32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17 09: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0】

原帖由 非非 于 2008-11-16 18:55 发表

不行,我得跟你较真,比如这个人生天地间,肯定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读来一定得是人——生——天地间。而那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最好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读才舒服。为什 ...

唉!拿你这石家庄的村妮子没办法。吃了饭来哈个嗝,气的俺老头子直嗝直嗝滴。
第一,人生天地间。语法:人,名词主语;生,动词谓语;天地间,位置状语。由主语+谓语,便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可连读。尽管它尚须宾语或者状语来做些充分条件的补充。主谓结构,可单独成句。比如:我知、我做,我走,就是这样结构的完整句。英文中叫:爱毒。
第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不是五、七言古风呀?晕不晕呀,丫头。王力先生这里讲的是五、七言类型的古风!别弄错了探讨的对象,那会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你要是写五、七言以外的古风,一字逗、三字逗,都有。比如在“骚体”中——它也是古风的一种类型。
第三,为什么五、七言不能用“一字逗”的吟哦节奏?原因很简单,诗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于“音律节拍”上的约定俗成。一定要去找个什么理由的话,这就好比是在问:“人”当初怎么不念做“狗”呢?哈哈,“非非”如果是你的实名的话,那为什么当初不用“是是”呢?再如:救火,明明是“灭火”的意思嘛,可为什么偏说是去“救”火呢!火一被“救”岂不是越烧越大吗?这就是约定俗成。
好了。我老人家把嗝打完了。得下了。酸油哦辣啦。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22 14: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1】原帖由 素彩 于 2008-11-22 11:31 发表

本想表达:在这个入冬后的月圆夜,那月亮如冰一样的凄冷,就连它的倒影都把那方形的小池染得个寒透了。由此可以想象出月宫之幽怨。即便它拥有全玉雕栏,那人间的灯火也不愿意有一刻相对,宁愿深深的闭在民间虽 ...

哦,原来是这样。姑娘看看如下修改可否?

题目可改为:七绝·冬夜

碧落一轮冰月冷,——碧落一轮明月湿,——因下句有寒字,故这里就把“冰”“冷”去掉,以免累赘。用湿字,乃添点意象上的韵味,取自下句之池影。
方池照影口心寒。——方池摇影浸心寒。——由“浸”字说出“寒冷”的程度。
幽灯深闭民间户,——这句转的相当好,为结句(也就是你的立意)荡开了空间。
不肯蟾宫对玉杆。——不照蟾宫暖玉杆。——“不”是对“照”和“暖”两个谓语的否定。当合于你所要表达的立意。

原作值得肯定的是,取象鲜明且层次感较强——先是由天而地,后是由地而天。“寒”之情绪便回环激荡在这天地之间。只是表达上欠缺了点,以后的重点在炼字炼句上下工夫。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11-22 13:17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1-25 14: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2】回复:五律雨中雁荡游
  俺觉得这首在“总体意味”上还是蛮好的,只是“潜泳”的“人生意味”因为字句硬了点而受到了限制。下面说点意见,也许是我完全理解错了,兄弟只一笑了之。
  .
  江南秋十月,举伞出行天。——“举伞”已经意味着“出行”,所以,“出行”二字当换,比如换成对当下景象的描写,使其视觉空间拓展开来,并更加道出雨中行游的雅兴。
  .
  山是雨中雁,人成云上仙。——“是”太硬,不如“似”的空间大一点,“成”也硬了点,或可改作问句好点,使其味道的回旋余地宽点。比如说,不动的山就象大雁那样展翅待飞,那么行人呢?他可以象仙那样腾云驾雾吗?这样也许使行游不再是单纯的行游,而具有某种“意味”。
  .
  急泉三里响,高瀑半空悬。——“半空悬”已经有“高”的涵义了,故“高”可改“飞”,使其更加生动些。按起承转合的章法,这里在语气上好象有点不象转。但俺以为,这是一种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君是喜欢摄影,通篇具有摄影镜头的意味。
  .
  已湿衣杉透,却携清气还。——句子也是硬了点,使味儿有点受限制,当改成带有哲理韵味的句子,使这出行更富有人生的意义。
  俺斗胆改如下,供兄弟参考。
  .
  江南秋十月,伞举散花天。(散花形容雨)
  山似雨中雁,人能云上仙?
  急泉三里响,飞瀑半空悬。
  不是衣衫湿,何来清气还?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2-17 12: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3】踏歌的词作一向不太好懂,我老人家来试着译一下,不知道是否到位。

小雪疏慵,幽香密急,淡黄凝伫。
——眼前这场稀疏的小雪,其飘荡的样子,懒懒散散的。但雪花中透出的暗香却是那样的密急,哦,一树淡黄色的腊梅静静地开放了。

芳心暗许,应为相思探归路。
——这样子大约意味着她已经把心悄然许于其所钟爱的人了:那密急的芳香也许是她在为相思之归宿作探寻吧。

霜桥月下闻吹笛,想远客、经年未顾。
——被月晖染成霜色的桥上传来的笛声,仿佛是告诉我:那已然远去的客卿,有一年没有回眸顾盼这枝腊梅的开放地了。

有颗迎风泪,花儿若惜,伴伊飞舞。
——面对此景,我不由得落下一滴泪珠儿。梅花呀,你若怜惜我的话,这滴泪就随你飞舞吧。

三五,沾襟处。
——在这个十五而月圆的日子里,在这个泪湿衣襟的地方……

说情老沧桑,梦残萧鼓。
——我诉说着这情感世界的沧海桑田。梦残了,留下的是往日箫声与鼓点交响的余音。

浮生此度,怎堪回省辜负。
——我叹息着这虚度的人生年华,不堪回望思量……

夜阑歌罢天如水,
——长夜完了,歌也完了。当一切过去后,天象水洗的一样明净;

更好看、嫣然一树。
——唯在此时,那一树黄梅,更加美丽,更加可爱。

恍昨日,似今朝,从未离离我误。
——哦,一切恍如昨天,也好象就在当下,从来没有……(哈哈,结句“离离”不知取何意,似有问题,译不出来)。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12-16 01:06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2-17 13: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4】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08-12-16 15:18 发表

穴屋寒窗形秽苦,棉扣身残,破肘磨花处。唯幸读书收获补,无人敢笑衣褴褛。
——读书人确实如此。我的上衣袖,也是胳膊肘那里先破。年轻时衣服有两处大补丁:膝盖处——劳动搬运经常磨损此处;胳膊肘处,读书写字常在桌上摩擦。那时,家里很穷,上大学时,我用自己挣的钱给自己做了两套外衣,穿了四年,直到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和薪水才换了装。唉!就是这样子,读来很亲切。

跨越孙山曾耀祖,天地翻新,领会风云雾。春梦花开香满树,秋萧绿减霜清露。
——的确,那时读书真的有光宗耀祖的思想。记得在大学的日子里,心里总挂念着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年迈的母亲,几度想退学而参加工作赚钱,也好让母亲过几天好日子。但年长我十六岁的家兄却坚决反对,说:咱祖上几代就出了你这一个读书人,你要是退学就对不起祖宗!唉!不过,到我真正领略到书中圣贤之大意时,心胸已经不在“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了。

下结两句过于含蓄,有点让人迷糊。
另,身残——二字若无特殊含义,在此不妥。

——回复松风山月《蝶恋花》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8-12-17 13:13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2-22 16: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5】解释一下:

迄今未识泰山貌,——我迄今未上过泰山,不知其高大的样子;
夫子文中瞟一眸。——也只能从孔子登泰山感叹天下之小的言论中窥一斑了。
耳畔残留群岭小,——这感叹似乎残留在我的耳中,
心盘久卧拙人羞。——但我心里却汗颜自己乃是一个愚笨的人(不识泰山呀)!
长江汉水演交汇,——我居家武汉,面对这长江汉水之汇合处,它似乎向我演示着融会贯通之自然理趣,
冷案枯肠不合谋。——但,久卧书房面对清冷的文案而收肠刮肚,也无法融会贯通。
十二生肖来复往,——年轮就这样一圈圈过去了,
怎无黄鹤落高楼?——可是,黄鹤却没有落在黄鹤楼上:十二生肖中没有它,这就好比我心室空空呀!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12-22 13:08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2-23 12: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6】原帖由 峻石 于 2008-12-22 22:30 发表
十二生肖来复往,怎无黄鹤落高楼?
初菊何由半含笑,东篱本是几根桩。
-----------已超然乎所谓雅俗之辩矣!

唉,可惜我没有做到!的确,为诗者,应当有这个境界。若没有这种超越的眼光,诗文则“斯文扫地”呀。想一想:再伟大的文豪,他们也是世俗的。如果他们不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则不会有文学。比如:让焦大不去骂“扒灰”之类,而让他嗲一声“妹妹请将息”之类,或者让宝玉象焦大那样去骂,连梦阮先生也要吐血的。雅、俗好比一只手,可手掌手背都是肉呀!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12-23 11:56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2-26 13: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117】李兄:说点个人看法,供参考。观当代律诗,可略见“律严而韵宽”之端倪。律严者,指“平仄粘对对仗拗救”之类;韵宽者,指韵部可放宽到词韵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韵。但,宽韵有个要求:同韵部之相邻的各韵枝可通押,但不同韵部的则不可通押。检视大作,“音”和“吟”与诗中其它韵字不在同一韵部,故当改之。建议如下,兄一笑。

蟾宫斜照递乡音——蟾宫斜照返乡程
祖祠阶前灯半明
百啭莺啼如梦幻
三杯龙井竟酩酊
柳眉回首千姿态
水袖凌波万种情
慈海普陀观自在
苍天游子听龙吟——苍天游子听龙鸣。(龙鸣:李白《独漉》有句“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回复李拾荒《七律 ∙ 蟾宫斜照递乡音》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9-5-17 17: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再次试验,此帖可以打开。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9-28 21:47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629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