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14 15:15     标题: 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读过黄清华先生在《早报》交流版(刊5月14日)发表了《树立信心,学好华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以为商榷。
我和黄先生交往近十年了,大家都是朋友。黄先生来新加坡旅居,主要是陪同孙儿来新加坡读书。作为“旁观者”,黄先生的用心是善良的。
   
黄文对学好华文,提出三个关键点:1,明确意义。2,心存紧迫。3,营造氛围。
   
就第1点看来,黄文是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学华文”的好处,除“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还“多一条谋职路子”。我不明白要“明确意义”,怎么不先“明确”自己的华人身份?华人学华文,天经地义!
   
第2点,“心存紧迫”。黄文提出:“鉴于新加坡教育的双语优势,许多外国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求学。”是什么外国人?也许少数欧美人,将孩子送来,是基于“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而这里又有英语文的大环境。大多数外国人,其实是中国人,基于生活原因或更方便学习英文的原因(黄文提到: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到新加坡的。中国孩子到这里,绝非来这里学华文,绝非冲着什么“双语优势”而来。中国孩子能到这里来,又跟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有关,这是另话。
   
至于黄文所提“新加坡的孩子,如果没有紧迫感的话,这个优势很可能就会消失”,我想,新加坡的孩子,怎会有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是说给当政者吧?        
   
说到本地的华语文程度,谁都知道比长堤彼岸愈拉愈远。谁都忘不了亲爱的朋友,为了呼吁教育部不要降低小学会考母语分数的比重,敬请大家于本星期天59日傍晚57点在芳林公园聚会签名’刚在几年前发生。“双语优势”,已成笑柄。
   
第3点,“营造氛围”。说“华文在新加坡的应用比英文在中国的应用来得广”,这种比喻令人啼笑皆非,新加坡可是华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引用“文学讲座、诗歌朗诵···”等等活动来作为“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的支持论据,不但显示对本地华文文化的历史演进不清楚,也是对一路来对当局逐步在社会层次面削弱华文所作抗议的无视。地铁的展示文字,公告的华文翻译,等等,不是频频受到抨击吗?而许多表面风光的华文文化活动,其实正处于苦苦支撑的状态。如果有很好的氛围,能耳濡目染,也无需在学校一而再地大谈“灵活教学”了。学校怎么改进华文教学?在华文节数不变的限制下,作七十二变!
   
这篇小文,也藉以呼吁有良知的华人,共同为孩子们能学好华文而努力。

[ 本帖最后由 林锐彬 于 2012-5-19 07:50 编辑 ]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14 15:52

一些新加坡的华人会问:

1,明确意义?

可以用华语在街上与各店主们谈话--实际用途。
到其他华人地区与当地人作普通交谈的另一个工作语言。。?


2,心存紧迫?

不用负起抬这文化的使命的第一线,不使它灭亡或退化,因为这是中港台人去负责?

本来所谓的英汉语的双语精英,自建国以来就是那6%的小数人口。。大多数的人只是通晓英汉双语

所谓的英汉双语精英是要有严复和林语堂这样子的高程度的,不是随随便便都称英汉双语精英的。。。


3,营造氛围?

已经在街上店上和电视电台电影上都有华语的环境了。。?


当今华语的定义成了广义,方言和标准汉语都属华语。。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14 18:14 编辑 ]
作者: 难得清静    时间: 2012-5-14 23:29     标题: 明代官話朗讀?

[flash]http://www.youtube.com/v/ICJtNEUrUiY[/flash]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15 02:45

華夏正音,大多保存在南方方言,北京話其實最沒資格称之為華語。
作者: 童心    时间: 2012-5-15 09:50

'明代官話朗讀?'


跟普通话有点象,跟我们家讲的方言也有点象,神奇!

[ 本帖最后由 童心 于 2012-5-15 11:02 编辑 ]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15 10:03

大明原都南京,後來遷都燕京,故北平話受南京話影響很大。
基本上,今天的北京話,是被滿人影響之後演變出來的原南京話。
所以,和南京話會有點像。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19 07:52

有用心的朋友,请面对正题。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18:03

个人觉得不用强迫新加坡人学华语。这只是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认同并愿意学习中华文化的,不管是华人还是东洋南洋西洋人,都可以学华语;不认同中华文化、以自己中华血统为耻的,即使是华人,又何必强求。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19:40     标题: 回复 #8 SB-NY 的帖子

这你不用急,从民族慢慢自然的演化成独立的国族,只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就能完成了,在海外各国都在同化民族成为自己独立的国族,是有经过国家级的周密的计划和步骤的。。。都相当成功。。在海外华族社会都没法保持七代不被同化的,已有历史的证明。。

中华文化只是他国的国族文化,当然不需要去认同,最多只认同古代的华夏文化(汉文化/周礼文化)和他们在外海各国的分支演化的次文化。。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19:44 编辑 ]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03     标题: 回复 #9 楚越 的帖子

新加坡华人同化成为英伦民族?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06     标题: 回复 #10 SB-NY 的帖子

不,从国家政策来说就是要融成南洋民族的一分子,

当然这新的国族是现代的南洋民族,是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加上各亚洲的文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文化基因).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18 编辑 ]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15     标题: 回复 #11 楚越 的帖子

您挺浪漫的......

这个世界的大和民族成为东洋民族,高加索民族成为西洋民族。

南洋民族?笑话。您干脆说东盟/东协/亚细安民族罢 (后者倒可以与雅里安民族相映成趣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17     标题: 回复 #12 SB-NY 的帖子

多几年就要成东盟共同体了,当然要容成东南亚民族之一, 整个东盟国会和其宪法是用英语的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最忌的就是怕被别人误会有意要成第三个中国或落成中国的飞地,那就会被灭门的,不能存于东南亚,不能与东南亚各民族融合了,是得不到人家的信任的。。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18 编辑 ]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18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06 发表
不,从国家政策来说就是要融成南洋民族的一分子,

当然这新的国族是现代的南洋民族,是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加上各亚洲的文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文化基因).

还“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呢。

老实说,贵国统治者还有意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只可惜该文明在南洋不是一点点的水土不服......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19     标题: 回复 #14 SB-NY 的帖子



QUOTE:
贵国统治者还有意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只可惜该文明在南洋不是一点点的水土不服......

整个东盟国会和其宪法是用英语的, 东盟开会的通话就是英语,这是东盟成立以来几十年的传统。。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21 编辑 ]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21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17 发表
多几年就要成东盟共同体了,当然要容成东南亚民族之一, 整个东盟国会和其宪法是用英语的

先让菲国、马国、缅国、泰国、印尼国、乃至新国都等成为各自的共同体罢。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24



QUOTE:
先让菲国、马国、缅国、泰国、印尼国、乃至新国都等成为各自的共同体罢。

不需要,一直以来都是这些老东盟在推进那些新进的东盟成员

东盟其他的军政经科学教育等部分也是用英语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25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19 发表

整个东盟国会和其宪法是用英语的, 东盟开会的通话就是英语,这是东盟成立以来几十年的传统。。

讲英语就是西方文明?非洲英语、法语、葡语国不计其数呢。

大和国几乎无人讲英语,它不比贵东盟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贵国)缺少西方文明呢。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27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24 发表

不需要,一直以来都是这些老东盟在推进那些新进的东盟成员

您根本没读懂我的意思。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31     标题: 回复 #18 SB-NY 的帖子



QUOTE:
讲英语就是西方文明?非洲英语、法语、葡语国不计其数呢。
大和国几乎无人讲英语,它不比贵东盟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贵国)缺少西方文明呢。)

不,你没有听懂,英语和东南亚语才是东盟共同体的上层建筑的语言,也就是法律,科学,医学,商法合约,军事,政治,管理,的语言。

华语不是这里的上层建筑的语言,也没有用武之地。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0:33     标题: 回复 #19 SB-NY 的帖子



QUOTE:
您根本没读懂我的意思。

共同体就是不让其他东南亚国家跑出这个共同范围,把他们全引导成同一发展的文明方向。。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41     标题: 回复 #20 楚越 的帖子

那我请问您为何要掉价用低级语言在此发表言论呢?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0 20:45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0 20:33 发表

共同体就是不让其他东南亚国家跑出这个共同范围,把他们全引导成同一发展的文明方向。。

您答非所问。我的意思是,贵东盟各国连自己国内都无法成为一个共同体,如何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

想必您经常用您所谓的上层建筑语言阅读,应该知道西方上层人士都认知贵东盟可谓是世界上最松散的盟约组合之一了(比较难听的话就恕不翻译了)。

那也是为什么布什/布希/布殊总统不愿来贵东盟开会的原因了。

[ 本帖最后由 SB-NY 于 2012-5-20 20:49 编辑 ]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1:00     标题: 回复 #23 SB-NY 的帖子

共同体就是邦联,新加坡和其他邦国他们是很认真的去现实他的。。各国政府早都签署共同体的正式公约了。。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21:48 编辑 ]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0 21:04     标题: 回复 #22 SB-NY 的帖子



QUOTE:
那我请问您为何要掉价用低级语言在此发表言论呢?

这只是在民间的谈些风花雪月的不正经的嘴皮子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0 21:49 编辑 ]
作者: 斯巴达    时间: 2012-5-20 23:16

我们应该重视林锐彬先生的肺腑之言,他是身历华文华语在这个华人社会不受重视和逐渐没落处境的华文文化工作者,希望旁观的局外人不要凭表面现象,隔靴搔痒或舍本逐末评说这里的华文状况,掩盖华文华语实况和不振的实质主因,不仅使这里无数华族文化积极推动者啼笑皆非,也痛心疾首。
      别说三代难守家族企业,以各种原因来推动学习自己的民族语文,而不以不学习自己母语为耻,从东南亚各国华族第一代对华文的轻视,到第二代排斥,第三代放弃而被同化,新加坡华人社会也已经逐步进入这种模式,由二毛子变成假洋鬼子也是指日可待。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0 23:38     标题: 回复 #9 楚越 的帖子

我們新加坡漢文化協會就是為了阻止這種事情發生而設立的。
讓我炎黃漢家血裔,世世代代永遠記得自己是中國人。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21 09:18

谢谢斯巴达和光之子两位的认真看待。

此文曾传到《早报》,不予登载。
作者: 童心    时间: 2012-5-21 09:28

华人自应学好华文.

中华(夏)文化优过西方文化几百几千几万倍!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1 10:25     标题: 回复 #27 光之子 的帖子

当今在用词的变化,中国人已只是中国公民之义了,若成了多义性之词当然不再是严肃科学性的语言了。
所以取而代之已分化出华人这词,就能很清楚的保留是认同华夏文化,但又不单成为他国的随从。。

华人就是指华夏族人/汉族人之义,是属于世界性的人类文化的财产之一,在每个国家和国族中都有华夏文化的分支的存在,和他们在当地的各自演化,   除了在近代中国有中华文化的突变,在马来西亚有马华文化的演变,在印尼有印华文化的演变,在越南有越华文化的演变,在泰国也有泰华文化的演变,在菲律宾也有菲华文化的演变,在美国自晚清之后有美华文化的演变,在英国自晚清之后也有英华文化的演变,在日本自晚清之后也有日华文化的演变。。  他们所保留的一些华夏传统文化和习俗都有比在中国大陆的好,如保留正统的华夏方言为母语,保留正体汉字,保留各种周礼和传统的道德观,等等

所以在新加坡的华族社会当然也有自己的新华文化的演变,是有参入西方现代文明和东南亚文化的南洋华夏分支。。  这是要认知和尊重的。。


说过了华语其实是广义,它本身就包括各种方言,不需一定要会现代的标准汉语(普通话); 在海外和南洋各国的先辈不需要上学学普通话,而是在家里讲方言,不需认识汉字,都能一样的在传承传统华夏文化,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统华夏文化,还讲满洲官话。。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1 11:13 编辑 ]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1 10:29     标题: 回复 #30 楚越 的帖子

民族的尊嚴不是科學問題,是大義問題。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1 10:31     标题: 回复 #31 光之子 的帖子



QUOTE:
民族的尊嚴不是科學問題,是大義問題。

有华夏民族文化的尊严和大义 - 就不会去否定自己的统华夏文化,贬自己的文化为吃人的礼教,还讲满洲官话当母语

用正统的华夏方言为母语,保留正体汉字,用回各种周礼和传统的道德观为社会的正统价值观,尊佛道儒为国教,隔除元满为自身的历史文化,,等等

所以要用华人来做分别, 不认同传统华夏文化就不能称为华人(华夏民族之人),只能用地理位置来自称。。如A国人,B国人,C国人,
这样子才能形成认同自己传统文化回归的国际压力,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1 11:14 编辑 ]
作者: 斯巴达    时间: 2012-5-21 12:50     标题: 回复 #30 楚越 的帖子

不要模糊华文华语在这里逐渐没落的确实状况,地方方言丰富了以华文为写作语文为主的文学,各国就有自己独特地方色彩的华文文学,因此也就有了越南华文文学,印尼华文文学或马华文学等之区别,不能把丧失自己母族语文的文学乱套遮丑说是“新华文化”,那是峇峇文化。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1 13:04     标题: 回复 #33 斯巴达 的帖子



QUOTE:
地方方言丰富了以华文为写作语文为主的文学,各国就有自己独特地方色彩的华文文学,因此也就有了越南华文文学,印尼华文文学或马华文学等之区别,不能把丧失自己母族语文的文学说是“新华文化”,那是峇峇文化。

峇峇文化也就是南洋诸国的本土华夏文化的自然演化,那是大明的华夏文化的延续,他们还保留华夏周礼在婚礼上的重要礼仪:三书六礼和传统的华夏道德价值观,在新加坡大多数的建国的员老们都是峇峇土生华人,他们的母语都是峇峇语(马来语加华夏方言),都不会华文华语,但有优秀的人品道德观和传统的智慧,这比起近代史上其他在否定自己华夏传统文化,贬自己的文化为吃人的礼教,还讲满洲官话当母语, 好得很多了。。

峇峇文化其实就是大明的华夏文化的延续再加上南洋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参入的自然演化,这是您不能避免的,你当今想阻止,但在未来同样会水到渠成的,没有能能阻碍这种文化在各分支上的自然演化的,只能顺其自然大道的规则演化。。当今在马来西亚的华社也认同其大马政府的建议,要把大马的华语演变成南洋的本土化(要加入马来语,英语和其他方言的词汇,和有自己一些的不同的语法),要创造自己独立的南洋分支了,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华夏文化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你去看看在世界哪个华人社会还保留这些华夏古礼呢??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1 15:51 编辑 ]
作者: 斯巴达    时间: 2012-5-21 14:51     标题: 回复 #34 楚越 的帖子

你以作为一个峇峇人而感到自豪,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作者: 狮城辩见    时间: 2012-5-21 14:53



QUOTE:
原帖由 斯巴达 于 2012-5-21 14:51 发表
你以作为一个峇峇人而感到自豪,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她的父母可能就是峇峇人啊!
作者: 楚越    时间: 2012-5-21 15:17     标题: 回复 #35 斯巴达 的帖子

自古以来在南洋的华人社会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据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南洋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会同化成了南洋文化的峇峇华人/土生华人/“Cina Peranakan了,但這句话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於适应当地的自然南洋社會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印染了很多帶有当地色彩参入,这是人类大同的了不起成就。各南洋诸国的国族文化中有华夏文化的参入,而在南洋的华夏社会也演化成独立的南洋文化的华夏分支,这就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自然融合了。这才能和平共处的长长久久。。

不说文化,再说从人类基因科学上来说, 其实南华人与东南亚人都是南岛/百越的父系Y染色体,从人种基因近亲上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所以会自然融合和回归。。

从人类基因科学上来说,在万年前是先有南岛/百越基因,后因为这基因的在突变才有华夏基因, 所以南岛/百越基也是华夏基因的祖先。。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5-21 15:58 编辑 ]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1 17:23

願我子孫,千秋萬代永為華夏,永不成峇。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21 18:27

楚越先生要发表他的有关华人、华夏人的伟论,不妨自开一帖。——其实,他的伟论已阐述太多次了···。

请不要将本人针对本地华文的现况评论搅浑。谢谢!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2 00:10     标题: 回复 #40 林荣华 的帖子

放心,我們新加坡漢文化協會就是為了阻止這種悲劇發生而成立的。
作者: 沈飞扬    时间: 2012-5-22 00:21     标题: 回复 #41 光之子 的帖子

大半年前就看你招募“第一届新加坡華夏生活營營员”,除非是会员是长期的活动,这一类的“营”通常只有两三天,怎么至今还在招募 ...   

如果是招募“第一百二十三届”,也许还没那么醒目(引人注意),你在招的是“第一届”,人家女人九个月儿子都生了啦。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2 00:30     标题: 回复 #42 沈飞扬 的帖子

我們的生活營在今年八月,報名截止日期是六月尾。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2 00:35     标题: 回复 #43 光之子 的帖子

相由心生,心中有蛋糕,則眼前就遲早會出現蛋糕。

你的生活營想必不收钱,只要心诚。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2 00:46     标题: 回复 #44 珊瑚草 的帖子

我們這是華夏生活營,不是佛教生活營。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2 00:49     标题: 回复 #45 光之子 的帖子

说得好。

我佛慈悲,还是会保佑你的。
作者: SB-NY    时间: 2012-5-22 17:33



QUOTE:
原帖由 楚越 于 2012-5-21 10:31 发表

有华夏民族文化的尊严和大义 - 就不会去否定自己的统华夏文化,贬自己的文化为吃人的礼教,还讲满洲官话当母语  

中国国语(普通话)应该只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汉语,应该与满族没什么关系(满族有其自己的族语,与汉语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有“满洲官话”这一错误说法是直接翻译自西洋语“满大人”(Mandarin)一词,因为当中国被鸦片战争打开大门时洋人见到的中国高官都是满人,所以误以为他们讲的汉语是满语,其实两者根本没有关系。也间接证明即使是满族高官,他们也自认为汉语是外交语言(宛如当时法语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而非满语。 个人认为应该逐步废除“满大人”一词。香港的英文界早已把Putonghua作为一个替代Mandarin的英文词。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2 17:40     标题: 回复 #47 SB-NY 的帖子

如果有证据证明满族人也学过福建话,广东话等方言,华人是否也要把这些方言让给满族人?
作者: 狮城辩见    时间: 2012-5-22 17:44



QUOTE:
原帖由 珊瑚草 于 2012-5-22 00:35 发表
相由心生,心中有蛋糕,則眼前就遲早會出現蛋糕。

你的生活營想必不收钱,只要心诚。

不收钱,他们喝稀粥啊?呵呵!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2 17:53     标题: 回复 #49 狮城辩见 的帖子

童子曰:根本不必怕。
作者: 狮城辩见    时间: 2012-5-22 17:54



QUOTE:
原帖由 珊瑚草 于 2012-5-22 17:53 发表
童子曰:根本不必怕。

童子曰:因为我可以喝粥!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2 17:57     标题: 回复 #51 狮城辩见 的帖子

NoNoNo

童子曰:根本不必怕。珊瑚草注:因为他不怕你死。
作者: 难得清静    时间: 2012-5-22 20:45     标题: 陈丹青:中国最要紧就是混饭吃,管它什么文化



QUOTE:
原帖由 光之子 于 2012-5-22 00:10 发表
放心,我們新加坡漢文化協會就是為了阻止這種悲劇發生而成立的。

光哥,你们汉文化协会何时在中国开分行?


[flash]http://www.youtube.com/v/ZCZ41H8WaFg[/flash]
作者: 谈笑风生    时间: 2012-5-22 23:03

都有样板看了,还有跑去参加的?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2 23:14     标题: 回复 #54 难得清静 的帖子

漢文化復興運動就是從中國大陸那邊開始的,我們這邊就是他們的分行。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23 10:14



QUOTE:
原帖由 林荣华 于 2012-5-22 20:07 发表


虽然个人认为在三十年内新加坡的华文走向是外国人学华语,主因是教育政策,已经是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其实是已尸位素餐),但,如果有人愿意诚意的为新加坡华文有一份力发一分光,我倒乐见其成,至少,多 ...

邹璐在《新加坡华文书业历史简述》中写道:“•••一度本地华文书业的从业者对于大量新移民的涌现曾经充满期待,很快他们发现,新移民习惯使用互联网,•••再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于工作机会来到新加坡,谋生开创事业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和最大追求,因此,英文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华文,也因此,他们出乎意料地并没有给本地华文书业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帮助。而在与本地华文书业者的访谈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直以来持续忠实地支持本地华文书业的,还是老一辈受华文教育者,即老华校生。•••”

——  这段话很可以让人回味。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5-23 11:37     标题: 回复 #57 林锐彬 的帖子

现代年轻人没空回味。。。
作者: 华英    时间: 2012-5-23 12:49     标题: 回复 #57 林锐彬 的帖子

老师,这是说到问题的重点,要提升新加坡的华文水平,不能只一味的依赖中国,台湾或香港的华人新移民,还是得自己自强不息啊(当然,自身的能力也已渐渐衰败,是令人担忧的现状)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2-5-23 22:02     标题: 回复 #59 华英 的帖子

諸位放心,有華夏復興運動在,這種局面很快就會被改變。
作者: 林荣华    时间: 2012-5-24 03:04



QUOTE:
原帖由 林锐彬 于 2012-5-23 10:14 发表


邹璐在《新加坡华文书业历史简述》中写道:“•••一度本地华文书业的从业者对于大量新移民的涌现曾经充满期待,很快他们发现,新移民习惯使用互联网,•••再加上他们中的 ...


陈金声的自来水,南洋大学的绝代风华等等,是那一代南来的中国人留给新加坡的先贤风范,无私奉献精神只能在褪色的历史、遥远的梦里寻觅、缅怀。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


当最后几代华校生也随风而逝了,新加坡华文报,还有存在、剩余价值吗?

[ 本帖最后由 林荣华 于 2012-5-24 03:07 编辑 ]
作者: 林锐彬    时间: 2012-5-24 07:52

历史上有稽康、陶潜式人物,也有文天祥、史可法义无反顾式的人物。




欢迎光临 随笔南洋网 (http://www.sgwriting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