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举轻若重 -- 谈乌龙治水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2 11:04 标题: 举轻若重 -- 谈乌龙治水
当我在报纸上看到《检讨及制定长远方针 治水专家团两周内委任》这个标题后,心里是一个很大的突兀。这样的一点儿小事,难道要搞到像处理三峡工程一样复杂?再看到新闻开头就这么写着:
环境及水源部将在两周内委任一个由海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团,深入检讨所有的预防水患措施,以便为未来十年制定全盘的治水方针,彻底解决淹水问题。
专家小组将评估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易受水患影响地区的地形、研究及预测气候变化、现有及未来的建设计划、气候信息系统,以及可开发的新技术解决方案。
什么海内外专家、什么十年治水计划,不就都是再次的浪费民脂民膏吗?这段新闻中,只有“评估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易受水患影响地区的地形”这俩句话才算是人话。不是吗?不就只是根据全岛地区(不应该只是水患地区,这样的思维是属于鼠目寸光)的地势地形,设计出一套长久有效的排水系统,保证在每年的雨季,就算是下个几天几夜的大雨,咱们的沟渠系统总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水量,该排进蓄水池的排进蓄水池、该排进大海的排进大海 -- 那不就结了吗?
还什么研究啦气候啦现有未来的建设计划来唬人!不是吗?必须根据现有的建设上,设计出安全有效的泄洪系统。而气候变化等等,好像台风飓风龙卷风都会吹到新加坡似的,就不必胡扯了。而未来的建设工程就必须确保不影响这套排水系统的功能才可以批准进行。那有本末倒置,必须紧急上马的水利工程必须为未来的建设让路的道理?
举重若轻是好的,举轻若重那就不必了。一个方圆不过7百公里的小岛国,四面皆海,不过是几场大雨,只要建设恰当的沟渠,在雨水流量巨大的时刻能够有效的泄洪,让水流进海洋。又不是黄河长江,看看如今淹水的东陵乌节,一道沟渠通到海边,也不过是十里长 -- 是无能的尴尬呢?抑或是诙谐的笑话?
开几条沟渠,真有这么难吗?
作者:
符懋濂 时间: 2011-6-12 14:04 标题: 回复 #1 白马非马 的帖子
开几条沟渠,真有这么难吗?
不小题大做,怎能表示“高度重视”?
如果大禹没法治好水患,责任就不再“我“了,您就得相信“水患难免”说!
国库里有的是钱,您担心什么呀?
:lol
[ 本帖最后由 符懋濂 于 2011-6-12 14:10 编辑 ]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12 14:23
維文部長在應用公款方面,可有超支的前例?或為國庫省錢的前例?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12 14:25 编辑 ]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2 14:43
那就要看最终出来的方案是什么样的了。排水工程可大可小,慎密规划实有必要,不是圈内人难以明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真谛。愚见以为,排水工程可以与扩大水源储备、提高再循环水再生规模的远景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解决,那么,才是对新加坡真正有利的方案,这笔钱我认为值得花。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12 14:59
原帖由
符懋濂 于 2011-6-12 14:04 发表
开几条沟渠,真有这么难吗?
不小题大做,怎能表示“高度重视”?
如果大禹没法治好水患,责任就不再“我“了,您就得相信“水患难免”说!
国库里有的是钱,您担心什么呀?

:lol
我觉得各位批评的太早了。这很可能是内行做事外行骂的一个典型案例。
开几条沟渠就能解决?那么先问各位,在城市化的新加坡,比如在乌节路地区,要怎么开沟渠?在哪里开?开多深?
只要按这个思路想一下就知道,就算要开沟渠,也要跟现有的管线、地铁线路、道路和建筑等一起做规划。除了开沟渠,有些地方还可以用增设泵站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是70年代的新加坡,可能没有必要这么小题大作。新加坡发展至今日,开沟渠也必须是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了。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12 15:04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12 14:23 发表
維文部長在應用公款方面,可有超支的前例?或為國庫省錢的前例?
以往经验可以证明,做好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才会省钱。否则在后期往往会造成更多浪费。这是很多重大项目、系统工程需要聘请专家咨询的主要原因。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17:20
新加坡各种线路和管道都在地下,还有地下隧道甚至军火库,还得考虑未来发展,详细规划是必要的,重要的是让全国的水患得到解决,至于花钱,只要是真正用在利国利民上,不是问题啊。如果部长和相关部门不痛定思痛,还是一样的头痛医头敷衍了事,那才是大问题。
作者:
符懋濂 时间: 2011-6-12 17:33
在此所谓“沟渠”不是一般意义的水沟,而应是大型输水管,再加上强力水泵把雨水排到海里去!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2 22:23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2 14:43 发表
那就要看最终出来的方案是什么样的了。排水工程可大可小,慎密规划实有必要,不是圈内人难以明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真谛。愚见以为,排水工程可以与扩大水源储备、提高再循环水再生规模的远景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解决,那么,才是对新加坡真正有利的方案,这笔钱我认为值得花。
人们时常愚昧地想着‘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却从来不考虑把它们分开来吃。譬如说今天吃鱼,明儿再吃熊掌。不是吗?又没有人规定你不可以这么做。
几十年来,新加坡的排水系统工程,本来做得想当的好,60、70年代每逢大雨许多低洼和沟渠不良的区域必然淹水的状况早已经在记忆中被逐渐的淡忘。然而,曾几何时,因为邻国供水的问题,本来是排水的阴沟系统,就变成了建有蓄水工程的水利工程。就这样,当一个人雄心勃勃,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时候,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先是市区外围一些从来不曾淹水的地段在大雨时发生了水患。这不曾使水务部惊醒过来。直到乌节路变成了一片汪洋。
发生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这淹水的糗事就不需我再聱述。问题是,也不知是无能或者不敢负担起应有的责任,政府和水务部就是对探讨淹水的究竟语焉未详。不仅推三阻四,更是前言不对后嘴。一下子雨水十年百年一遇、一下子沟渠阻塞,把责任推搪得干干净净。
可笑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局对于乌节路和其它路段区域应付水患的办法,竟然是消极的沙包、路堤,以为搪塞几下就过去了。哪里想到,老天爷却偏偏不合作。一场区区5个小时的大雨,又再把东陵变成泽国。
我在想,若不是这次大选的警讯,新加坡人民不知道又会听到政府用什么花言巧语来自圆其说。好了,幸亏这个大选,终于让当局放下身段,张开耳朵。问题是,排水系统就像鱼、蓄水系统就像熊掌。蓄水兼要排水,像新加坡这么个地势低、幅员狭小的小岛,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
有人说,不如在植物园(?)底下建个蓄水系统,把水导向那里。其实这是个糗主意。因为蓄水一满,就会像滨海湾的水池一样,不能容纳新来的雨水的那一刻,淹水的事件就会重演。
总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蓄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必需分开。新上马的水务工程,就得保证所有的蓄水池在不需要加水的时候,能够有一套独立的阴沟、沟渠系统,能够单独应付这些什么5年一遇、10年一遇的流水量,有效的倾泻到大海。
当然,这样庞大的排水系统绝不便宜。但是,我们已经在水务花了多少钱呢?记忆中好像是十几亿。这对于我们的数千亿的储备金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说治水是笑话,尤其是在一个东西、南北不过2、30公里的小岛 -- 据说我们得天独厚,陆地不受气候变化、海水增高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像荷兰一样的建造堤坝,也不会有山洪和大江大河泛滥的困扰。所有的水务工程,就只是蓄积雨水、排放雨水罢了。蓄水就不用说了,不过是在适合的地方挖个容水器。而排放雨水的大小沟渠,会有这么难吗?
[ 本帖最后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22:34 编辑 ]
作者:
三生有幸 时间: 2011-6-12 23:28
根据我在PUB朋友的说法,由于许多空地都成了建筑物,所以目前的沟渠太小,造成淹水问题。
作者:
山水为邻 时间: 2011-6-13 00:04
还要海内外专家,看来自己搞不定了,成了世界难题了,等搞成了,可能又是世界第一了!
作者:
马到成功 时间: 2011-6-13 00:06
把一位医生请去管理与解决水利工程的问题,肯定想不出好点子。
理所当然就要请海外专家来帮忙,这是政府的一向做法。
把这事办的好就是政绩,钱不是问题。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3 01:28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22:23 发表
人们时常愚昧地想着‘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却从来不考虑把它们分开来吃。譬如说今天吃鱼,明儿再吃熊掌。不是吗?又没有人规定你不可以这么做。
几十年来,新加坡的排水系统工程,本来做得想当的好,60、70年 ...
似乎被盯上了?别人的不驳,拿我的说事?也罢。那到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可以兼得?谁规定治水就不可以蓄水?你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专业的活留给专家干,你和我急什么?
作者:
符懋濂 时间: 2011-6-13 07:19 标题: 回复 #9 白马非马 的帖子
有人说,不如在植物园(?)底下建个蓄水系统,把水导向那里。
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加上排水系统,用巨型水管把水库里多余的雨水排到海里,就是个好主意。
[ 本帖最后由 符懋濂 于 2011-6-13 07:21 编辑 ]
作者:
符懋濂 时间: 2011-6-13 09:55 标题: 建地下水库
建地下水库还可以减少对柔佛供水的依赖。
用巨型水管把地下水库里多余的雨水排到蓄水池,也是可行的办法。
你想:比水重得多的原油,都能输送到数千公里之外,这点输水工程算得了什么?
[ 本帖最后由 符懋濂 于 2011-6-13 17:42 编辑 ]
作者:
平凡人 时间: 2011-6-13 10:09
原帖由 符懋濂 于 2011-6-13 09:55 发表
建地下水库还可以减少对柔佛供水的以来。
用巨型水管把地下水库里多余的雨水排到蓄水池,也是可行的办法。
你想:比水重得多的原油,都能输送到数千公里之外,这点输水工程算得了什么?
算过吗?要发多少钱?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3 11:12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3 01:28 发表
似乎被盯上了?别人的不驳,拿我的说事?也罢。那到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可以兼得?谁规定治水就不可以蓄水?你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专业的活留给专家干,你和我急什么?
不知北先生可曾在小学时读过不见斧头,却怪罪邻居小孩的一课?
鱼与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北先生只要冷静一下,帖子里自有答案。新加坡这个治水工程,目标就在于必需鱼与熊掌兼得,要想做到这点,关键就在于 --设计的蓄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必须二而一、一而二,既可分、又可合。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3 11:28
原帖由 符懋濂 于 2011-6-13 09:55 发表
建地下水库还可以减少对柔佛供水的以来。
用巨型水管把地下水库里多余的雨水排到蓄水池,也是可行的办法。
你想:比水重得多的原油,都能输送到数千公里之外,这点输水工程算得了什么?
建设地下水库储水和蓄水池的原理是没有分别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掌控蓄水池的容水量。是要让水库长期保持半空呢?全空呢?全空就失去了蓄水的作用,倒不如直接排泄到大海里去。若是半空,那么能够容纳多少水量?是5小时的大雨?是十小时的大雨?还是一天、两天持续的大雨?
其实,如果借鉴滨海湾堤坝的经验,就可以知道所有的水患都是在蓄水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开始的。因为水位落差微小,水流缓慢的关系,虽然立即在大雨时启动水汞,积水已成,在时差上已经迟了一步。因此,要立即解决乌节路一带的水患问题,其实只要立即把滨海湾蓄水放空就行了。不过,这么一来,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就报销了。
不过,建设水库并非不可行,如果愿意花钱,倒不如把水库建设在海上。
作者:
符懋濂 时间: 2011-6-13 11:30 标题: 回复 #17 白马非马 的帖子
关键就在于 --设计的蓄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必须二而一、一而二,既可分、又可合。
完全同意!

作者:
桃子 时间: 2011-6-13 14:45
这里的大工程常常都请外国专家作顾问,没什么稀奇的。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26 15:53
新新人網友說:以往經驗可以證明,做好合理、科學的整體規劃,才會省錢。否則在後期往往會造成更多浪費。
不知當年的史丹福溝渠的規劃經驗證明了甚麽?
+++++++++++++++++++++++++++++++++++++++++++++++++++++++++++++++++++++++++++++++
下文頗經整理,原文鏈結:
http://news.omy.sg/News/Local%2BNews/Story/OMYStory201006171531-160715.html
日期:17/06/2010 新聞來源:新明日報 記者:葉偉強、楊愷莉、郭秀芳。
1999年1月22日,《新報》曾刊登一篇新聞,標題為「烏節路永遠都不會淹水」。
當時,國家環境局的發言人說,新加坡衹會在1小時內連下100毫米的大雨,加上同時漲潮,才會導致淹水。……但是從1960年代至今(1999年),烏節路的游客都無需浸在雨(水)裏,……烏節路有龐大的水溝保護著,不會淹水。……好的溝渠不一定是容量很大,而是排水量很大。……史丹福溝渠的排水量之大,能在一杯咖啡冷卻之前,就已排空一個奧林匹克泳池的水。
國家環境局指的龐大水溝就是史丹福溝渠。
+++++++++++++++++++++++++++++++++++++++++++++++++++++++++++++++++++++++++++++++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27 02:52 编辑 ]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26 16:57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26 15:53 发表
好的溝渠不一定是容量很大,而是排水量很大。……史丹福溝渠的排水量之大,能在一杯咖啡冷卻之前,就已排空一個奧林匹克泳池的水 ...
沟渠的排水量和容水量虽然并不构成当然的正比例,然而却也不能说没有关系。同样大小的两条沟渠,容水量是一样的。然而,排水量可能不一样。差别就在沟渠的倾斜度。也就是说,决定排水量 -- 即排水效率的关键,就是沟渠上游水位和沟渠下游水位的落差。
因此,只要在约略算出雨水水量之后,才能够根据沟渠所欲流过的地区地势地型,算出所要的排水量来决定沟渠的容水量的大小。即地势比较平缓的,沟渠要宽一点。地型陡急的,沟渠可以窄一点。
流经山谷的水流就湍急、流经平原的水就平缓,流量加速度,就可以算出排水量。因此,治水是没有秘方的,像滨海湾这么一个耗资钜大的蓄水工程,没有配合以有效的排水工程,应该不是滨海湾的水汞不够大,而是沿途的沟渠只顾着蓄水的功能,万流归宗,都流向通往滨海湾的大沟渠。这么一来,大沟渠不胜负荷,淹水的情况就发生了。
前几天好像看到有篇文章建议将滨海湾蓄水减低水位,以应付突然而来的雨水。这个建议绝对可行。问题是那个什么浮动大舞台和其它景观就会报废了。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26 17:42
的確也看到這篇文章,不必費心花錢的搞五大計劃,就可立即採用,另加補充的是:無論氣象局有沒預告,至少在滿潮前後三天裏,鳴笛警示,降低水壩水位至海平面下半米至一米。但是,前提是:水壩管理員能看得懂農曆!
會有這樣的前提,是和政府部門打過交道,無可奈何的經驗。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6 17:57 标题: 回复 #23 鸿二哥 的帖子
自从滨海堤坝建成后,滨海湾的水位已与潮位无关。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6 17:59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26 15:53 发表
新新人網友說:以往經驗可以證明,做好合理、科學的整體規劃,才會省錢。否則在後期往往會造成更多浪費。
不知當年的史丹福溝渠的規劃經驗證明了甚麽?
+++++++++++++++++++++++++++++++++++++++++++++++++ ...
我不知道您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不觉得做好整体规划有什么不对。对一个大城市而言,治水绝对不是挖几个沟渠那么简单。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26 23:31
原帖由 新新人 于 2011-6-26 17:57 发表
自从滨海堤坝建成后,滨海湾的水位已与潮位无关。
这个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错,滨海堤坝做为蓄水之用,那么所有的沟渠都被导向这里,水位已经高过海平面许多。每当下雨时,堤坝的水汞必需及时开动,将水池中的水抽到海里来容纳奔流而来的雨水。
然而,因为不能确切知道雨水的份量,过早启动水汞怕新来的雨水不足填满、太迟启动水汞就造成了淹水现象发生。并且,还有一个关键现象,就是因为沟渠水位和滨海湾堤坝水平面的水位落差不大,水流平缓,排水量不足应付大量的雨水。
也就是说,沟渠还是那道沟渠,如果让沟渠直流入海,乌节路和东陵应该回复本来。这里,必须看明白海平面水位和滨海湾水平面落差与沟渠所造成的陡斜程度,导致的排水量的差异。当然,这里的沟渠是广义的形容适当的大小阴沟、龙沟,甚至河道的排水系统。也就当然的不是只是沟渠这么简单的了。
作者:
喜蛋 时间: 2011-6-27 00:21
糟糕,我在这里十年了,不辨方向,不知道东南西北,当然也不知道淹水的地理情况,我只知道去过的地名而已。因此,我看不懂各位的详细建议,真惭愧。
那天晚上,看了淹水警报系统的新闻后,儿子说:“他们的电脑程序写错了!”
我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辞,还真说服了我。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7 17:36 标题: 回复 #26 白马非马 的帖子
您大概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说的是滨海湾的水位已与堤坝外的潮位无关,这难道不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我并没有说滨海湾的水位过高,是否会对市区排水造成影响的问题。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7 17:40 标题: 回复 #26 白马非马 的帖子
滨海湾水位过高,对市区排水显然会造成影响。但滨海湾的水位多高才算过高,这个不是你我这些外行说了算的。但有一个事实很清楚,滨海湾的水位已与外面的潮位无关。也就是说,滨海堤坝建成后,市区低洼地带的排水问题已经不需要“看天吃饭”了。滨海湾的水位完全可以靠人工控制。
如果真如您说的,只需降低滨海湾的水位就可以解决淹水问题,那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太容易解决了。因为降低滨海湾水位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27 19:18 标题: 回复 #29 新新人 的帖子
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内行才能够理解,就像沟渠通向滨海湾堤坝和通向海滨所造成的影响,是只需要普通常识就可以明白了。
你只晓得滨海湾堤坝内水位与潮位无关,却不知道这才是影像排水量的最大关键,就是因为脑筋不愿意再进一步分析。不错,滨海湾堤坝将雨水堵住,同时也将海水堵住。这时候,咸水不犯淡水,堤坝内的水位当然与海平面无关。
我感觉诧异的,就是你明白潮位而不说海平面,就是因为晓得涨潮和潮退水位差别极大。因此,你当然也晓得涨潮时的高水位对排水造成不利的影响,也晓得在涨潮的时候下大雨,就更容易引起水患。
那么,从这点引申开来,你就应该了解潮高潮低的时候下大雨的不同结果。也就是同样的雨量,在海水低潮时太平无事。而在海水高潮时就可能会有水患。
那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如果明白了这层原因,就可以理解如今为了蓄水,沟渠的主要功能是把雨水导向堤坝蓄水。这时候,堤坝的水位其实比海水高潮的时候更高。这样一来,无论海水高潮低潮,的确是与堤坝水位没有关系。然而,在沟渠不是通向海滨,而是流向堤坝的这个时候,是堤坝的高水位造成沟渠的水流量缓慢,水积成灾。
堤坝水位与潮位没有关系 -- 恰恰就是这样,才造成了只要下起大雨,就会发生水患了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8 10:25 标题: 回复 #30 白马非马 的帖子
没话说,连我这个外行都觉得你说话太外行。
建议你把题目改一个——“谈乌龙治水”改为“乌龙谈治水”
等你想明白堤坝内外的水位关系我们再来谈吧,少陪了。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28 12:23
原帖由
新新人 于 2011-6-28 10:25 发表
没话说,连我这个外行都觉得你说话太外行。
建议你把题目改一个——“谈乌龙治水”改为“乌龙谈治水”
等你想明白堤坝内外的水位关系我们再来谈吧,少陪了。
哈哈,还说得真对,是搞了很大的乌龙 -- 对牛弹琴,这个乌龙可大了。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8 13:50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27 19:18 发表
如果明白了这层原因,就可以理解如今为了蓄水,沟渠的主要功能是把雨水导向堤坝蓄水。这时候,堤坝的水位其实比海水高潮的时候更高。这样一来,无论海水高潮低潮,的确是与堤坝水位没有关系。然而,在沟渠不是通向海滨,而是流向堤坝的这个时候,是堤坝的高水位造成沟渠的水流量缓慢,水积成灾。
你所有推论的合理性就依赖于红色标出的这句。请问,你怎么知道蓄水功能必然导致“堤坝的水位其实比海水高潮的时候更高”?我看你纯粹是想当然。
你参观过滨海堤坝吗?了解那里的运作和功能吗?善意地告诉你,那边有一个小博物馆,里面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水的知识。就算是外行,多学一点知识也是有好处的。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28 14:26
原帖由 新新人 于 2011-6-28 13:50 发表
你所有推论的合理性就依赖于红色标出的这句。请问,你怎么知道蓄水功能必然导致“堤坝的水位其实比海水高潮的时候更高”?我看你纯粹是想当然。
你参观过滨海堤坝吗?了解那里的运作和功能吗?善意地告诉 ...
你真是不学无术!堤坝内水位低过潮水,那么这时候因为水流更加陡斜,结果就会增加沟渠的排水量,有利排水系统的操作,更加不可能发生水患。
你知道吗?在什么情况之下流水的速度最快?那就是90度直角的瀑布。而随着角度的愈来俞小,水的倾泻速度也跟着减低。当来到了180度,也可以说是0度时,水就不动了。海水低潮的时候,水位与沟渠的落差最大,也就是最陡斜,这时候不容易淹水。海水涨潮的时候,水位与沟渠的落差减少了,倾斜度也减缓,流水就慢了,排水量就减少了。这时候淹水的机会就高些。而滨海湾堤坝内的水位,因为兼具蓄水功能,高过海水水位,而水位大致上也是不变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沟渠位置与堤坝内水位的落差减少而延缓了流水速度,造成排水量不足应付突来而来的大量雨水。
因此,有位读者投函早报,说将滨海湾堤坝水位减低,是有道理的。因为堤坝内水位如果低过海水水位,除了增加沟渠的排水量之外,也形成了一个缓冲区,让管理堤坝的工作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开启水汞放水。
你明白了吗?
[ 本帖最后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28 14:30 编辑 ]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28 14:40 标题: 回复 #34 白马非马 的帖子
不学无术的人通常还会有个自以为是的毛病。我不想跟你多说了。以下资料转自网上,我还是劝你一句,想批评什么最好先去了解一下。
++++++++++++
新加坡滨海堤坝由9道冠形铁闸(crest gate)组成。每道宽30公尺、高5公尺、重70公吨,铁闸的高度是根据新加坡涨潮时的最高水位设定,以阻挡海水涌入蓄水池。此外,滨海堤坝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7个霸级排水泵(drainage pumps),每座重达28吨的排水泵由善于治水防洪的荷兰特别精心打造,每分钟能抽出相等于一个奥运泳池的水量,此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居全球之冠。排水泵在暴雨骤下同时又是涨潮之际,能及时抽出蓄水池中过量的水排入海中,进而控制淹水问题;豪雨的低潮期,则直接打开水闸排水防洪。
作者:
山里黑人 时间: 2011-7-5 14:28
关于治水问题没有看到白马非马的最新回应。
欢迎光临 随笔南洋网 (http://www.sgwritings.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