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打印本页]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5 03:46 标题: 「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下文轉自(2011-06-03)早報導讀,略有刪節潤飾:
====================================================================================
楊忠慶:「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2011年大選,的確讓百姓和政府重新檢討哪些政策已不和時宜。筆者謹以三個本人親身見聞的事實,與大家探討:是否應該調整一些優待外國學生的教育政策。
一】筆者經常在楊厝港一帶的培立道跑步,那裏曾有間培立小學。現已被改成學生宿舍(Parry Hall)。從外面看進去,裏邊住的,都穿一般學府校服,看得出是中學或初院生。某日下大雨,筆者跑進該宿舍避雨。那雨好長,就索性跟宿舍的兩個保安大叔聊天。才知道原來那宿舍是教育部設立的,裏邊有幾百個外國學生。都是拿教育部的奬學金來這裏讀書,而且每個月教育部還給每個學生幾百元生活費。聽說他們都沒有合約,衹需口頭承諾畢業後在新加坡工作幾年。
二】筆者上班的公司來了一位國大碩士班的實習生,他來自中國名校(好像是清華還是北大)。午餐閒聊,得知:他在國大的學費全由教育部提供,每個月教育部還給他幾百元生活費。他也沒簽合約,衹需口頭承諾畢業後在新加坡工作兩年。這次實習後,會去美國學府浸濡六個月,才從國大畢業。問他:美國機會那麽多,他會不會就在那裏發展?他客氣地回答說:應該會回新加坡找工作。
三】認識一個在新加坡工作的韓國人,她寄宿在一個韓國人家裏。房東太太有兩個在本地上學的女兒。大女兒的A水準考得不錯,剛被國大錄取,已被移民局邀請成為永久居民。她同時也報考韓國名校首爾大學,但被拒收。上網查看,發現國大在國際排名二十之內,首爾大學排名在一百以外。
政府非常積極吸引外來人才。但這會不會做得太過火了?難道新加坡完全沒人才可栽培?同樣的奬學金若是用在本國子民,讓他們無憂無慮的讀書,應該可以考出不錯的成績吧?
我國是否該向韓國學習,適當地給予本國人才優先權?因為本國人才會更長久地為本國經濟做出貢獻,而不是為了爭排名,犧牲掉自家的孩子。更何況,達到入學標準但卻很難讓新加坡人考上的本地大學,就算在國際排名第一,也沒多大意義。
我國如此大量收羅外來人才,相對忽略對自家人才的培養,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有朝一日,淪落到蜀中無大將的窘境?優待外國學生的政策若不調整,會不會變成十年樹木,百年樹別人?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5 04:00 编辑 ]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5 03:55
下文轉自聯合早報‧交流站(2011-06-04),略有刪節潤飾:
================================================================================
陳果豐:《「優待外國學生政策」是該檢討了》
讀了楊忠慶先生昨日在《聯合早報‧交流站》發表《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我不禁在想,難道真的是「家花不比野花香」嗎?也以兩個絕無虛言的實例與大家分享:
一、春節前,從上海回新加坡的航班上,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上海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她此次是應南洋理工大學之邀前來深造四年,學費全免,沒有合約,也沒有擔保人,每個月還能得到2500新元的生活費。
二、我兒子的高中班級裏,有一大群來自中國東北的高中生,從中一到高中都在享受著我們的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給予他們的免費優待,A水準會考前,教育部和移民關卡局都分發永久居民申請表格給他們,都被他們婉拒了。最終,他們一窩蜂地往英美等西方國家跑了。
試想:那些拿了我們好處的外國學生在英、美大學畢業後,又以外國人才和第一代移民的身份回來和我們競爭,逃過了國民服役。
政府招攬人才是用心良苦。不過,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為國家安全做過一份貢獻的新加坡人,並不要求政府給我們什麽優待或什麽特權,我們衹有一個訴求:那就是平等對待外國人和我們!別讓我們的子弟每年花整萬元的學費去讀大學,去服兵役,而那些領取奬學金的本地年輕人還要給合約綁死,還要去找擔保人。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5 03:59 编辑 ]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5 04:51
下文刪節自(2011-06-04)早報‧百草園,刪去的另半篇,是以新加坡交響樂團為例,故副總理吳慶瑞早在1973年,對於新加坡缺乏一支交響樂團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努力推動,新加坡交響樂團終於在1979年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實行奬學金制度,栽培本土和吸引外來的人才。
==================================================================
嚴孟達:《開放 開放》
新加坡以奬學金吸引外國學生的做法已行之有年,若是既不能把人才留下來,浪費納稅人的錢,為他人做嫁衣裳,真正是陪了夫人又折兵,這個計劃不可能堅持多年。
歷來已有數不盡的馬來西亞優秀華校生就是在這樣的奬學金計劃下被“招呼”到這裏,他們大多數是很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成為新加坡的一份子,以前幾乎沒有聽到有人對他們享受到的特別待遇感到不滿。
直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在同樣的奬學金計劃下來到我國的中學和大學念書,這個問題才成了“問題”。關鍵在於,來自長堤彼岸的學生,在生活習慣上、風土人情方面跟新加坡比較容易磨合。而來自中國的學生,他們的父母或是學生本身可能一開始就衹是把這裏當跳板,準備“島國十年磨一劍,闖蕩江湖在西方”。但學生一來到這裏,有了這裏的朋友,適應了這裏的環境,這裏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日後事業發展可能轉向他處,則又另當別論。如果這裏栽培起來的中國人才日後成了“海龜”(海歸)游回大陸,也不能完全視為一種損失。有新加坡教育背景的外國人才回到本國,貢獻才能,無論是商場、官場,對新加坡來說是“廣結善緣”。
………
政府最近一再表示進一步開放的誠意,國人也就須要有進一步放開的心態。能開放,也能放開,………讓國人、外來人在這裏常有驚喜,永不厭倦。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5 04:54 编辑 ]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5 07:39
嚴文的觀點顯然還停留在半千買馬骨,聖牛不可宰的想法。對楊、陳兩文的看法是:早就知道了,還用你們多講?其所謂開放,是要國人不要質疑國事,蒙眼開放錢袋,讓政府繼續抽稅去優待外國學生。對於這政策要耗上多久的時間?能有多大的收獲?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如果以自國人才為主,能不能做到相近的效率?並沒太明確的答案。如果勉強說嚴文有回應,就是以交響樂團為例,說不靠外援就不能迅速接軌國際。
不能否認中國地大物博,六億人口出人才的機率遠多於兩百多萬人口的新加坡。政府在迎進黃晨達和兪嘉等歸化的外援時,可否也該照顧照顧土生土長的游宏釗、紀志群?
昨晚問聯絡所「粽香酬老」自助歌宴的一位組員,她說$2500應是以年計的,而她們樂齡和居委組織,有些每月只得到$400的撥款。
http://www.moe.gov.sg/
到上述的教育部網站查看,層層鏈結,一時查不出結果。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29 12:47 编辑 ]
作者:
光之子 时间: 2011-6-5 10:05
根本是捨本逐末的垃圾政策,政府應該清醒了。
政府的存在目的是照顧國民。
作者:
斯巴达 时间: 2011-6-5 10:08
没有一国政府是不优先照顾自己本国人民的利益的。
开放不等于出卖。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7 18:47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55754
原文見上址,下為摘要:
早報2011∕5∕28
朱春華《所有獎學金不應只限公民申請》
新加坡花高額獎學金給一些外國學生,在他們來新加坡學的過程中,包吃包住,學費全免,還有每年幾千零用錢可花。可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申請為永久居民,因為永久居民要當兵,卻沒享有(公民)同樣的國家津貼。
作者:
南海孤客 时间: 2011-6-7 19:16
只要政府照顧好本地人,我們也不至於反對它頒發獎學金給外國人。所以目前的問題是政府忽視本地人所造成的。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7 21:33 标题: 不要再为难政府了。
据我所知,新加坡照顾新加坡公民的做法是不说的。这种照顾早已气走了一批跑得了的学者。不要再为难政府了。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8 13:54
原帖由 斯巴达 于 2011-6-5 10:08 发表
没有一国政府是不优先照顾自己本国人民的利益的。
开放不等于出卖。
不錯!
PAP不照顧本國人,可以說是賣國賊!!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8 16:04
各位知道吗?没有好学生,就没有好大学!
新加坡如果不招收外国优秀学生,单靠本地学生新加坡几所大学不可能会有目前的排名,到时新加坡的优秀学生也会流失。
作者:
新新人 时间: 2011-6-8 16:06
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是新加坡本次大选的一大败笔。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8 16:22
原帖由 新新人 于 2011-6-8 16:06 发表
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是新加坡本次大选的一大败笔。
是新加坡人民覺醒,太好了哈哈!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8 17:17
具我所知,所有拿奖学金的都有合约在身。其中有些并非是提供钱,而是减免一些学费,譬如来理工学院读书的一年学费两千,并无生活补贴,合约为为新加坡工作三年,如未履行合约,要赔偿政府三万。
他们筛选极为严格,亦有些对新加坡教育制度不了解的中国学生误来此地,理工学院在中国是大学,而在新加坡则只是相当于高中。
我从未听说有任何人白拿奖学金没有合约在身的,只听说违反合约赔偿至少数万新币。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8 17:25
新加坡不是一个适合生存的好地方,没有养老金也没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体系。本土新加坡人排外日益严重。因此,有本事离开的人还是去往欧美发展比较好,就算是澳洲加拿大中国,也比新加坡的生活悠闲许多。
如果买了房子,小孩开始在本地读书,则较难第二次移民。
作者:
德下花园 时间: 2011-6-8 22:24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7 13:33 发表
据我所知,新加坡照顾新加坡公民的做法是不说的。这种照顾早已气走了一批跑得了的学者。不要再为难政府了。
政府应该做好解释工作。如果为难就说来,不然谁知道?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9 00:19
新加坡人好可悲,以前说话怕被抓,现在反应一下民意就被扣民粹排外的帽子,莫非新加坡人不能对影响自己和后代的政策提看法,就只能对各种政策逆来顺受标准说法?
北大清华的排名在国大之后,难道是他们的学生不比国大学生优秀?很怀疑。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9 17:16
原帖由 德下花园 于 2011-6-8 22:24 发表
政府应该做好解释工作。如果为难就说来,不然谁知道?
这种两边不讨好的事谁愿意讲?
1) 新加坡作为小国,自身繁殖力不强,要挺立世界,就得引进高端人才。
2) 引进高端人才,需要良好的吞吐力,新加坡没有,留下的好多是吐不出去的中低端人才
3) 高端人才从低龄开始,在高端环境中成长,新加坡没有这种高端环境,所以好料也得外吐
4) 新加坡政府必须吞吐,出于无奈,只好悄悄地照顾公民,把好的位置和项目以非公平竞争的方式给公民。这种事例只能做不能讲。不然中低端人才都得跑掉。
因此
「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这一命题是在为难政府。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功能,政府有政府的职责。你不在其中,不能谋其事,就不要乱发言了。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9 18:55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9 17:16 发表
这种两边不讨好的事谁愿意讲?
1) 新加坡作为小国,自身繁殖力不强,要挺立世界,就得引进高端人才。
2) 引进高端人才,需要良好的吞吐力,新加坡没有,留下的好多是吐不出去的中低端人才
3) 高端 ...
何者为吐不出去的中低档人才?
从楼主的帖子看,中学生,大学生,最后能不能成为人才尚存悬念。
是哪一级人才要看是否留在新加坡吗,留在新加坡的就是吐不出去的中低档,混不下去回中国或者去别的地方就高级了?
呵呵,要夸自己是一流人才,也别这么明显吧。
呵呵,一个非人才的网友挑根刺。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9 19:19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5 03:46 发表
下文轉自(2011-06-03)早報導讀,略有刪節潤飾:
====================================================================================
楊忠慶:「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2011年大選,的確讓 ...
个例不代表全体,片面不代表全局。耳听可能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偏见往往源自于信息不对等,也可能源自自身的沮丧或失落。然,若以偏见再去误导他人则非仁者所应为。
这篇报道大约指的是中国-新加坡学生交流计划吧。那么让我们先看看实际情形如何吧。
从1992年开始,第一期有99名学生从中国的几所大学选送来新加坡政府大学读书。到今年2004年,这个计划已经持续了12年。这个奖学金计划有多种实施办法,主要分为三类:SM1、SM2、SM3。SM就是Senior Middle School的英文缩写。它按照生源在中国学校的所在年级分为上述三类。
SM1:国内中学的初中毕业生,经过教育部选送来新加坡,在这里从高中一年级开始读书。这个计划开始于1998年。该项计划下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他们住在学校宿舍中,吃住全包,每月也有几百元左右的政府津贴。(政府每年会随着物价水平调整该津贴。)在中学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SM3计划,进本地大学,大学毕业后必须在新加坡本地服务六年。或者也可以选择去其它国家的大学攻读学位。目前该计划下的学生中学毕业后,有不少选择了去美国、英国继续大学学业。
SM2:高二学生直接从国内选送过来,补习一年英文,然后按SM3计划进大学。
SM3:国内一些刚进大学的新生,经过教育部选拔之后来到新加坡。先补习一段时间的英文,然后进入本地大学。在此计划下的中国学生,英语补习阶段以及大学四年所有学费由新加坡政府承担,除此之外,政府每月还发给中国奖学金学生500元生活费、200元住房补贴以及其它杂费。条件是毕业之后必须在新加坡本地工作六年。可以是到本计划的赞助商公司工作,也可以是其它新加坡注册公司。<BR>这项政府奖学金计划目前大概有六个大公司参与赞助,比如新加坡航空、发展银行、港务局等等。他们有优先权在本届奖学金毕业生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挑选之后其它奖学金学生则可以自行联系本地其它公司工作。
中国方面:
该奖项2009年度的新加坡评选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历时8个月,共收到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合格申请材料55份。通过本地8位专家学者评审组评议,确定了18人的推荐名单。经过近5个月的中国国内评审,新加坡推荐的18名候选人全部入选。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设立于2003年,奖励对象是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一年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金额为每人5000美元。目前全球已有1900余名优秀自费留学人员获此荣誉。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9 19:34
原帖由 焚琴煮鹤 于 2011-6-9 18:55 发表
何者为吐不出去的中低档人才?
从楼主的帖子看,中学生,大学生,最后能不能成为人才尚存悬念。
是哪一级人才要看是否留在新加坡吗,留在新加坡的就是吐不出去的中低档,混不下去回中国或者去别的地方 ...
谢谢讨论,
新加坡不留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一个事实,因此国大毕业后如果要向上发展都得出国,去那里: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麻省。不信,你看看国大的老师,在高位的从这里出来的居多。
“中学生,大学生,最后能不能成为人才尚存悬念“正确!尖子人才不到人口20%,因此大多数人才是中低端人才,不幸的是新加坡只能留住一部分中低端人才。
“呵呵,要夸自己是一流人才,也别这么明显吧。“ 寡人也是中低端人才, 还在往上爬,争取做一个高端人才,希望随年龄增长逐渐渺茫,但信心满满,给年轻的国大毕业生做个榜样。
“呵呵,一个非人才的网友挑根刺。“ 学友佩服您的谦虚。 谦虚在适当的地方和时间会恰到好处。但要做高端人才,用谦虚压抑自信就不应该了。
谁说国大毕业生不能用优雅的华语来对话!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9 19:52 标题: 回复 #21 xueyou 的帖子
不错,答覆得很高明。
感觉你前段时间火气很大,似找不到出口。
开心。
作者:
村夫 时间: 2011-6-9 19:54
算是捕风捉影的实例了,其实成语还是很容易学的。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9 19:58
走的人高中低档都有,太差的肯定留不住,大学毕业混口饭吃绰绰有余,欲称得上人才还远远不够。
譬如苹果的老乔算人才,微软的盖子算人才,每个人的眼中的人才都不同,你认为怎样的标准算人才?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9 20:42
原帖由 焚琴煮鹤 于 2011-6-9 19:58 发表
走的人高中低档都有,太差的肯定留不住,大学毕业混口饭吃绰绰有余,欲称得上人才还远远不够。
譬如苹果的老乔算人才,微软的盖子算人才,每个人的眼中的人才都不同,你认为怎样的标准算人才?
已经为您准备好了答案。
高端人才的基本标准和特征:
1) 一颗愚钝的自尊心
2) 包容一切的胸怀
3) 一次性至少融资100万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成才的社会交汇点,因此苹果的老乔和微软的盖子不是我的榜样。
拥有一颗愚钝的自尊心和包容一切的胸怀可以给你一个团队。
你一次融资能力给你干活的经费
所以,人才不是他拥有的地位,而是他拥有的潜力。
优惠公民,排挤非公民和永久居民看似一种安抚,实际上削弱了公民的国际生存能力,等于给公民一把刀子自杀!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9 21:02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9 20:42 发表
已经为您准备好了答案。
高端人才的基本标准和特征:
1) 一颗愚钝的自尊心
2) 包容一切的胸怀
3) 一次性至少融资100万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成才的社会交汇点,因此苹果的老乔和微软的盖子不是 ...
呵呵,一次性融资100万,头一次听说这样的人才标准。我的看法与你有异。新加坡不乏一次性融资100万的人,但未必是人才。新加坡政府过去采用的亲商,或者准确地说,是亲资本,政策,造就了我认为的虚假繁荣,也同时造就了新加坡严重的两极分化和贫富不均。随着国际尤其是美国的金融泡沫破裂,新加坡的荣景开始不再,因为资金投入毕竟有限,资金流向也注定它注重短期效应。在国际大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即使新加坡因为地小人稀还可以有吸纳作用,但肯定不会持久。新加坡原有的制造业渐渐消退和没落似乎已经不可避免,高资金的产业或者应该说行业能雇佣的人力也注定越来越少,光靠建筑业来拉动内需和人力也越来越捉襟见肘。新加坡现在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大胆和全新的产业化规划。准此,人才,就成了新加坡唯一可以自救的资源。
我以为,人才,尤其是新加坡的人才,要能拥有实业而不是商业上的核心技术,有创意有闯劲。而拥有了真正独立于世界的核心技术,一次性融资100万并不是难事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魄力和决心:大力向人才和科学实施政策倾斜,优待中层技术人才,鼓励并有计划地发展新加坡独有的产业优势并瞄准新兴技术和领域,重视并扶持对新加坡目标有助益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假以十年或二十年期,新加坡的第二次荣景甚至是永续荣景,都不是不可能的。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9 21:03 标题: 回复 #25 xueyou 的帖子
什么是愚钝的自尊心啊。
根据我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投资政策的了解,融资不是很难的事。
难的是能把一百万变成两百万,这才算是人才,还要看你用多久的时间。骗子当然不算,我们讲的是正大光明的投资收益。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9 21:13 标题: 高端人才一般都比较平和,开明
新加坡融资人为和政府支持太重,因此新加坡没有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 中国的情况也雷同。现在您要是能在欧美融资100万,你就具有高端人才的条件。
“愚钝的自尊心“骂您不生气,不争执,不与对方耗油,干自己的事!
因此高端人才一般都比较平和,开明!
作者:
焚琴煮鹤 时间: 2011-6-9 21:40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9 21:13 发表
新加坡融资人为和政府支持太重,因此新加坡没有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 中国的情况也雷同。现在您要是能在欧美融资100万,你就具有高端人才的条件。
“愚钝的自尊心“骂您不生气,不争执,不与对方耗油,干自己 ...
好像因果关系有点混乱,支持太重,因此没有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能在欧美融资一百万就具有高端人才的条件?
你是说,在新加坡融资一百万,不算人才,在欧美融资一百万才算是人才?
可是融资一百万不能证明是人才啊,你能给投资者高回报率才算是人才,这还只是拿投资来说话,按这个标准,曹雪芹,托尔斯泰,莫扎特,梵高都不算人才。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9 22:09
新加坡政府必须吞吐,出于无奈,只好悄悄地照顾公民,把好的位置和项目以非公平竞争的方式给公民。这种事例只能做不能讲。
-------------------------------------------------------
你在胡说。为什么不能讲?别放屁!
照顾国人很羞耻吗?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9 22:10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9 19:34 发表
谢谢讨论,
新加坡不留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一个事实,因此国大毕业后如果要向上发展都得出国,去那里: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麻省。不信,你看看国大的老师,在高位的从这里出来的居多。...
不留自己培养的人才和留不住培养的人才可是两回事。“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 那个林少芬去了一趟西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为这句话作个注解。况且,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麻省这些百年名校,正所谓吃盐也比国大吃米多。那么,在国大教学出类拔萃实属平常。也正是如此,国大才以重金礼聘彼等来此教学,期望名师能出高徒,那是人之常情啊。
而所谓一流人才,翅膀应该是阔一点、后一点,可以高飞无忧。像新加坡这等地方,飞机一起飞就越出国境,这些大鸟当然也是如此。因此,老实说,新加坡的人才飞出去是在意更大的舞台,无可厚非。然而那些飞进来的人才,若是自己甘愿屈就在这个小地方,我想,应该也是不过如此吧?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9 22:15
如果是真的人才就不会来新加坡!什么东西?自以为了不起?哈佛耶鲁不认识路吗?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9 22:32
原帖由 xueyou 于 2011-6-9 20:42 发表
优惠公民,排挤非公民和永久居民看似一种安抚,实际上削弱了公民的国际生存能力,等于给公民一把刀子自杀!...
这句话似是而非。公民和国家有契约,彼此各有责任,是二而一、一而二,不可切割的。国家对公民无所谓优惠,只是因为有针对非公民政策的存在,有了比较之后才有的不正确的说法。
所谓排挤非公民和永久居民,这句话从何说起?要知道,有一个很简单的时事,那就是非公民和永久居民,如果想要和公民一样的享受作为公民的利益,去申请入籍就是了。然而,如果不愿意落地生根,不愿意作为新加坡人而宁愿保持自己的本籍,那么很显然的就是在权衡利害之后的选择。
想要维持一脚踏双船的利便,而没有摇晃的不便,世上哪会有这么便宜的事?何况,换句话说,“非公民和永久居民要求和公民一样享有优惠,不也是一种安抚,不也是削弱了非公民、永久居民的国际生存能力吗?” -- 因为很显然的,如今的世界,好像还看不到有非公民能够与公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国家的出现。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10 22:21
(2011-06-10)早報導讀
曾錦凱《給中國留學生提供奬學金是拋磚引玉》
我認為頒發奬學金給中國留學生,能促銷新加坡的教育品牌,大利於國家經濟。
中國學生最後留在本地,或者轉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加拿大等國求學等英聯邦國家升學,因為曾經在新加坡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所以在應付以英文授課時,往往比直接到上述英聯邦國家求學的學生,較得心應手。
中國人民日漸富裕,因此近幾年來源源不絕地把孩子送到新加坡來求學,人數比奬學金得主要多出好幾倍。這可從近年竣工的一些中學附設學生宿舍,另一些中學把舊校舍改裝成學生宿舍,乃至學生寄宿在私人家庭看得出來。
去年,我幫一位上海朋友安排女兒來新升學,目前在華僑中學國際學校肄業,住宿費每年1萬2300元;學費每年1萬9200元;每年回家四次的往返機票、父母帶她來的機票與住宿及消費;加上補習費、購買課本、電腦、參考書、校服及零用錢,真是一筆大數目。這一連串的開銷,也帶動了許多相關行業,增加了國民的就業機會與收入。
以上衹是一個學生的消費情況,如果乘以逗留的年數,再乘以求學學生的總人數,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因此,我認為這項政策能促銷新加坡的教育品牌,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極大貢獻的。
============================================================
【上文删飾自今天的聯合早報,和下文同版。】
============================================================
(2011-06-10)早報‧交流站‧站長的話
去年11月美國發表《2010年度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2010)指出:國際教育事業已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服務業之一,2009/10年在世界金融危機後,留美國際學生仍增加了3%,達到69萬多人。他們通過交學費、住宿、書本、飲食、交通、醫療保險、陪同親屬的花費等各項開支,給美國帶來約200億美元的經濟收益,促進了他們所在州的經濟復蘇。在2008年,加拿大政府的統計也說,國際學生為加拿大創造了約8萬3000個就業崗位,當年為加拿大創匯65億美元,超過加拿大出口的煤(60億美元)和木材(51億美元)。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10 22:44
曾文所舉的例子少了直接說明:他這世侄女是自費學生還是獲獎學生?但是,從全段詳看,當是自費生。如果是每個月獲得$2400奬學金的留學生,假定在外租間$300小房,省至月費衣食$300,月計車費$150……東省西省的,或許還可滙點小錢回老家。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0 23:47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10 22:44 发表
曾文所舉的例子少了直接說明:他這世侄女是自費學生還是獲獎學生?但是,從全段詳看,當是自費生。如果是每個月獲得$2400奬學金的留學生,假定在外租間$300小房,省至月費衣食$300,月計車費$150……東省西 ...
曾文说得很清楚了,他把新加坡頒發奬學金給中國留學生,当成能促銷新加坡的教育品牌的广告。原来人家都认为新加坡颁发奖学金不过是一种生意的手段罢了。连早报交流站站长都附和,还拿到美国留学的为美国经济创收200亿美元做为例子。言下之意,大约奖学金不外是赚了许多外汇就发几个幸运奖是吧?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1 00:17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0 23:47 发表
曾文说得很清楚了,他把新加坡頒發奬學金給中國留學生,当成能促銷新加坡的教育品牌的广告。原来人家都认为新加坡颁发奖学金不过是一种生意的手段罢了。连早报交流站站长都附和,还拿到美国留学的为美国经济创收 ...
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大约5000人,而新加坡-中国学生交流计划新加坡接受并给予奖学金的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孰多孰少?新加坡是赚到了还是赔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挑动新加坡人心不满的,都应该看得到。试问每人每年约6000新元,100人才600,000新元,做这么大的广告,招来5000名自费在每年12000新元的留学生,这笔生意无论谁都想做也做得过的。而且别忘了中国政府每年也投桃报李,给大约20名新加坡博士生每人每年5000美元的奖金。
作者:
xueyou 时间: 2011-6-11 00:34
谢谢大家中肯的评论。
本人得了新加坡奖学金,自愿为新加坡服务几年,今天我在这里义务为南洋随笔服务,就是一种回馈。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只是希望南洋随笔的部分新加坡读者不要把这一点纯情给吞噬了。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1 00:54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0:17 发表
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大约5000人,而新加坡-中国学生交流计划新加坡接受并给予奖学金的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孰多孰少?新加坡是赚到了还是赔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挑动新加坡人心不满的,都应该看 ...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 -- 都是在利字头上打滚的,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背书。这种事,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的。问题是,中国是个大国,你看一个高考就将近千万人。而新加坡是个小国。小国的资源本就缺乏,奖学金就如几块蛋糕,自己人馋涎欲滴却吃不到,倒是大多数益了外来人,心理自然是不平衡。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1 01:03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1 00:54 发表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 -- 都是在利字头上打滚的,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背书。这种事,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的。问题是,中国是个大国,你看一个高考就将近千万人。而新加坡是个小国。小国的资源本就 ...
论人均,新加坡远在中国之上,区区60万新元能算什么?一位部长的三分之一年薪就可以打发了,至于心理不平衡吗?何况引来的近一亿新元收入呐?难道中国不应该更加计较吗?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1 01:20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1:03 发表
论人均,新加坡远在中国之上,区区60万新元能算什么?一位部长的三分之一年薪就可以打发了,至于心理不平衡吗?何况引来的近一亿新元收入呐?难道中国不应该更加计较吗?
那是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说的。对于小市民来说,没有饭吃时肚子就饿了是最直接的感觉。这点我看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大道理起不了作用。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11 01:45
記得2005年的實況是每月$500,現在的人數和比例則不知多少?所以把原夲要回問站長的話押在記事本裏。謝謝北緯網友提供資料,可否順帶做個鏈結,進入資料的原始網站?
作者:
喜蛋 时间: 2011-6-11 02:22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0:17 发表
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大约5000人,而新加坡-中国学生交流计划新加坡接受并给予奖学金的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孰多孰少?新加坡是赚到了还是赔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挑动新加坡人心不满的,都应该看得到。试问每人每年约6000新元,100人才600,000新元,做这么大的广告,招来5000名自费在每年12000新元的留学生,这笔生意无论谁都想做也做得过的。而且别忘了中国政府每年也投桃报李,给大约20名新加坡博士生每人每年5000美元的奖金。
这位网友分析得精辟,赞
很担心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起本地人心不满
也很担心言论过于自由或偏颇,会使判断力差的读者无所适从,或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
捡出芝麻当西瓜,造成混乱。
作者:
喜蛋 时间: 2011-6-11 02:33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1 01:20 发表
那是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说的。对于小市民来说,没有饭吃时肚子就饿了是最直接的感觉。这点我看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大道理起不了作用。
这位网友这句话也很妙,赞
饿了想吃饭是应该的,
真饿、假饿、为什么饿、 多少人饿……可得调查清楚,不然,喂多了,喂少了,喂错了,喂撑了,也是麻烦。
作者:
平凡人 时间: 2011-6-11 08:28
原帖由
喜蛋 于 2011-6-11 02:22 发表
这位网友分析得精辟,赞
很担心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起本地人心不满
也很担心言论过于自由或偏颇,会使判断力差的读者无所适从,或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
捡出芝麻当西瓜,造成混乱。
在中新关系良好时,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故意挑起本地人的不满心里,这是显而易见的。
挑起矛盾,对谁都不好,
静观其变吧!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1 08:45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1 01:20 发表
那是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说的。对于小市民来说,没有饭吃时肚子就饿了是最直接的感觉。这点我看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大道理起不了作用。
有点硬拗的嫌疑。这个帖子谈的就是留学生政策,楼主开诚布公说的就是总体层面上的对外国(其实明指的中国)留学生的优待,进而表示不满。理所当然,我的回答就围绕这个角度进行。如果只谈某一个个体的感受,当然我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既然是检讨政策,说不得,大道理和大帐,也是要算一算和讲一讲的。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1 09:28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11 01:45 发表
記得2005年的實況是每月$500,現在的人數和比例則不知多少?所以把原夲要回問站長的話押在記事本裏。謝謝北緯網友提供資料,可否順帶做個鏈結,進入資料的原始網站?
人数统计没有官方资料,但各类报纸(我以新加坡和海外华人报刊为基准,免得节外生枝。你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了。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11 16:00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0:17 发表
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大约5000人,而新加坡-中国学生交流计划新加坡接受并给予奖学金的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孰多孰少?新加坡是赚到了还是赔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挑动新加坡人心不满的,都应该看 ...
新加坡需要中国人主要是华族人口要凑足约75%,其他都是次要的。有些自以为人才的,有些自以为很有钱的,都不重要也不是新政府吸引中国人的主要目的,滥竽充数的中国人还少吗?新政府会用所有的两个赌馆去应付那些有钱人或贪官。
真正的一流人才不会来新加坡读书!
[ 本帖最后由 午夜快車 于 2011-6-11 16:02 编辑 ]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11 16:05
原帖由
喜蛋 于 2011-6-11 02:22 发表
这位网友分析得精辟,赞
很担心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起本地人心不满
也很担心言论过于自由或偏颇,会使判断力差的读者无所适从,或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
捡出芝麻当西瓜,造成混乱。
我本身是对太多印度移民来新加坡不满,对于中国的就没什么在意的,可以偏偏有人认为他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人才,TMD我就不信!
作者:
斜桥 时间: 2011-6-11 19:55
原帖由 午夜快車 于 2011-6-11 16:00 发表
真正的一流人才不会来新加坡读书!
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年世界排名第34(2011年为第30),亚洲排名第4。这是不是一流大学?
你可以看不起自己,但不要侮辱作践别人,包括在国大工作学习的新加坡人!
作者:
斜桥 时间: 2011-6-11 19:57 标题: 回复 #48 午夜快車 的帖子
你只看到获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在本地读书的中国人,你知道每年有多少新加坡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在本地和国外名校就读?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1 22:22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8:45 发表
有点硬拗的嫌疑。这个帖子谈的就是留学生政策,楼主开诚布公说的就是总体层面上的对外国(其实明指的中国)留学生的优待,进而表示不满。理所当然,我的回答就围绕这个角度进行。如果只谈某一个个体的感受, ...
都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百人中的尖子、千人中的尖子、万人中的尖子,虽然不竟然就是万人中的那个厉害。然而,毕竟是厉害的成分最大。对于奖学金的看法,我还是觉得应该是内外有别的。不是吗?就算是中国本身,也肯定如此。
一路来,我就是非议好像利用海外兵团来为新加坡争取名誉的这种不光明的手段。做为新加坡人,我实在是不愿意自欺欺人。老实说,当海外兵团在取得胜利时候响起来的国歌,只会让我觉得羞惭。当旁边的印尼朋友、马来西亚朋友,带着轻蔑的口气讪笑着谁谁又为新加坡人取得一个新加坡人本来拿不到的奖牌时,不是新加坡人,怎知道这种尴尬的味道。
是的,颁发奖学金给外国人和聘请外国人为体育奖牌效劳是两回事。然而,关键就在于如果若是一味的强调成绩,那么久而久之,新加坡人就不知道怎样伊于胡底了。
我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人要知彼、更要知己。一个小国的3百多万国民,和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的竞争,永远是不可能放在一个相同的天秤上来比较的。海外兵团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若是把来自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学生和新加坡的学生放在一个平台上自由竞争,那么,酸葡萄就是新加坡人的命运,这是很明显的。
因此,我必须再次强调,对于奖学金这样的课题,应该是内外有别 -- 多少发给本国人、多少发给外国人都一清二楚。那么这时泾渭分明,河水不犯井水,不是可以省去了多少争执吗?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1 22:37
我不懂你关于奖学金如何内外有别的道理。
但招揽海外人才与体育界的海外兵团完全是两回事。海外人才如果认同新加坡,归化为新加坡公民,比如联电的曹兴诚,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无可限量,与争取新加坡名誉完全不相干。爱因斯坦等德国科学家为美国的核工业和核武器开辟了新境界,没有美国人会认为这不是美国的荣幸。新加坡这么少的人口,招揽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是奢望,次一等的也是新加坡的财富。连这点胸襟都没有,如何自立于天地之间?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2 00:10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22:37 发表
我不懂你关于奖学金如何内外有别的道理。
但招揽海外人才与体育界的海外兵团完全是两回事。海外人才如果认同新加坡,归化为新加坡公民,比如联电的曹兴诚,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无可限量,与争取新加坡名誉完全 ...
我也不懂得为何你总是懂得大道理,却对小常识、小道理的认识付之阙如。我也很感慨,就像好多人咆哮着无私无私,却不知道他一生人作出了几件无私的事出来?
我也不来笑你,其实连我自己,世人皆是由屁股所在的位置来决定脑袋。你既然不晓得奖学金为何必须内外有别,因为你就处在那个外的位置。那么,没有这样的认知是应该的。
不容讳言,奖学金就是一种利益。那么,凡利益必有争执,那应该是没有异议吧?这里,我提一个例子,或许应该就能够把奖学金的这种利益的在不同群体的利害关系给诠释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的农民工进城,带给大城市的经济利益,应该是大过中国人来新加坡求学的经济利益吧?但是,就我从中国的媒体、新加坡的媒体所知道的,一样是中国人,城里人从来就没有想对农民工公平对待。我相信你应该是知道的。不要说是奖学金,农民工就算是想在城里的学校找个学位,让自己的孩子好好的读书,总是千难万难。
就事论事,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我若是城里人,那么我怎会允许抢走了我孩子的学位,分散了我孩子求学的资源。而我若是农民工,我肯定也有许多诉求。只是,就算是同是中国人,命运却是大大的不同。农民工的孩子,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城里城外某个简陋的大棚子、小棚子上课。
这就是内外有别。小至村庄、大至城市,就算是一个国家,村里人对村外人、城里人对城外人,眼光就是不同,当然也甭想有相同的待遇。那么,何况是两个国家呢?
因此,我对这个议题所引起的争执,对于国人和非国人的境地来换位思考,发觉到讲什么大道理都是没有用的。尤其是由既得利益者说出来的大道理。也因此,我觉得折衷的办法,就是采取中庸之道,分开奖学金由国人和非国人来接受申请。不是吗?新加坡人既然有集选区制度来保护个别族群的利益。那么,分类奖学金,保证强龙不会把地头蛇的糕饼都吃光了,更是天经地义了。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2 00:19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00:10 发表
我也不懂得为何你总是懂得大道理,却对小常识、小道理的认识付之阙如。我也很感慨,就像好多人咆哮着无私无私,却不知道他一生人作出了几件无私的事出来?
我也不来笑你,其实连我自己,世人皆是由屁股所在的 ...
你这讲的才是大道理。不过,你把农民工进城与新加坡交换留学生混为一谈,就很不知所谓。农民工成千上万,留学生就算也成千上万,拿奖学金的有几个?在来新加坡留学的几千个中国留学生中只有一百来人享受基本上是双方对等发放的奖学金,这能算肥水流落外人田吗?农民工也有子女进入名校的,只是太少或太不起眼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的只是忽视,而不是敌视或歧视。他们不能进入名校或邻校的原因主要是户籍问题,很简单,不是那个区的居民,就无法进入那个区的学校。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00:22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0:17 发表
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每年平均大约5000人,而新加坡-中国学生交流计划新加坡接受并给予奖学金的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孰多孰少?新加坡是赚到了还是赔了?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挑动新加坡人心不满的,都应该看得到。试问每人每年约6000新元,100人才600,000新元,做这么大的广告,招来5000名自费在每年12000新元的留学生,这笔生意无论谁都想做也做得过的。而且别忘了中国政府每年也投桃报李,给大约20名新加坡博士生每人每年5000美元的奖金。
拿奖学金的中国学生每年只有99名左右,你是说两三间中学吗?
中国政府每年给大约20名新加坡博士生每人每年5000美元的奖金,请问博士生都是新加坡人吗?
[ 本帖最后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00:47 编辑 ]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00:24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1-6-11 19:57 发表
你只看到获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在本地读书的中国人,你知道每年有多少新加坡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在本地和国外名校就读?
有多少呢?还有为什么新加坡学生获得自己国家的政府奖学金要和外国学生的比例相提并论呢?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00:46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1 01:03 发表
论人均,新加坡远在中国之上,区区60万新元能算什么?一位部长的三分之一年薪就可以打发了,至于心理不平衡吗?何况引来的近一亿新元收入呐?难道中国不应该更加计较吗?
不管一亿新元收入是真是假,但肯定也要付出社会成本,这就是政府和民间的感受不同了,赚钱的又不是小老百姓,感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却是他们,例如赌场够赚钱了,可多少新加坡人又对它深恶痛绝,你可千万别搬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大道理。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2 00:51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2 00:19 发表
你这讲的才是大道理。不过,你把农民工进城与新加坡交换留学生混为一谈,就很不知所谓。农民工成千上万,留学生就算也成千上万,拿奖学金的有几个?在来新加坡留学的几千个中国留学生中只有一百来人享受基本 ...
呵呵,我提的例子本来就不想和奖学金混为一谈,只不过是借鉴人们为了利益,就算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也会因为户籍不同而待遇参差不齐。这里,其实有一种辛酸的感觉,可惜你没看出来。你应该是来自中国吧,中国人在自己本身的祖国都没能够享有公平的待遇,那么岂能够在他人的国家有这个要求呢?
哦,是我说错了。是有部分新加坡人,不能够接受政府给与外国人和自己一样的待遇而吃醋,因此要求自己的政府调整政策,在优待外国人时,也必须注意到国人的诉求。而这点,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老实说,我是很亲中的。但是,在新中之间,新加坡人的利益总是排在前头。
两国之间,各为其利,是无所谓自私或无私的课题存在的。因此,为了新中友好,避免无谓争执的唯一办法,我认为就是应该分开奖学金由国人和外国人个别申请。这样一来,也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问题 -- 我是希望新加坡当局有这个智慧照顾到国人的感受。
作者:
斜桥 时间: 2011-6-12 11:34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00:51 发表
我认为就是应该分开奖学金由国人和外国人个别申请
(1)政府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查一下南洋大学的网站,奖学金申请分“新加坡公民和PR”和“外国人”两类。(http://admissions.ntu.edu.sg/Und ... enSingaporeSPR.aspx)
(2)虽然有些奖学金允许“新加坡公民和PR”和“外国人”同时申请,但你必须看到教育部对外国学生招生比例的规定:即国大,南洋和管理学院招生人数中外国学生不超过20%。
(3)A-Star资助的本科和研究生奖学金都要求申请者为新加坡公民或在学业完成前成为新加坡公民,而且都有合约。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12 12:13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1-6-11 19:55 发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年世界排名第34(2011年为第30),亚洲排名第4。这是不是一流大学?
你可以看不起自己,但不要侮辱作践别人,包括在国大工作学习的新加坡人!
这种排名意义不大。口碑、诺贝尔奖在那里?
作者:
午夜快車 时间: 2011-6-12 12:24
我不想和来新帮忙凑数的中国人太过计较不过有几点是不能妥协的:
- 不能提供没合约的奖学金,如果有所谓的人才自以为是,新加坡应该找其他人。
- 在减少本国人学费的前提下,可以相对减少外国人学费。
- 提供给外国人的奖学金不能比提供给本地人的奖学金还多。
- 整顿黑心学校。
总之我觉得政府目前人口政策失败,必须大加改善。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2 12:28
原帖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00:46 发表
不管一亿新元收入是真是假,但肯定也要付出社会成本,这就是政府和民间的感受不同了,赚钱的又不是小老百姓,感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却是他们,例如赌场够赚钱了,可多少新加坡人又对它深恶痛绝,你可千万别搬出 ...
拿赌场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理论。既然赚钱的不是小老百姓,那么你知道花钱(招留学生)的也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大企业吗?如果不是很懒或是以逗别人搬证据证明自己为乐的话,你可以查到,每年新加坡发放的奖学金总数在500到600人之间,中国学生也许居多,但肯定不是全部,而且涵盖SM1,SM2,和SM3。至于我列举的中国发放奖学金给外国博士生,我“抄”得很明确,都是给的新加坡博士生。
给几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http://edu.qq.com/a/20061010/000439.htm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974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1-6-12 13:28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能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啊...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12 15:08
在貼上首欄文章前,已上網查過SM1、2、3等計劃,也查了改良計劃,例如下列網站:
http://www.chuguo78.com/liuxue/27375.html
http://app.scp.gov.sg/scholarfaq.asp
以前民風純樸,一諾千金,投桃報李,的確是「牙齒當金使」,「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現在的學成忘償者人數不知多少,所以才需要檢討是否要修正合約。早報如有確實去年數據,而且「逃償」人數奇少,早就抖出來了。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13 01:03 编辑 ]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15:20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2 12:28 发表
拿赌场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理论。既然赚钱的不是小老百姓,那么你知道花钱(招留学生)的也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大企业吗?如果不是很懒或是以逗别人搬证据证明自己为乐的话,你可以查到,每年新加坡发放的奖学金总数在500到600人之间,中国学生也许居多,但肯定不是全部,而且涵盖SM1,SM2,和SM3。至于我列举的中国发放奖学金给外国博士生,我“抄”得很明确,都是给的新加坡博士生。
花钱的虽然不是小老百姓,小老百姓却是最容易感受到冲击影响的,这你不会否认吧?
花钱招留学生的包括不包括用国家钱财创立的政府企业啊?而根据你提供的链接,很多奖学金并不是由企业颁发的。
新加坡人对政府发放过多奖学金给外国学生,从而忽略了本地学生有意见,这外国学生可不单指中国学生,因此不必一直围绕中国学生转,何况说一年只有99人的也是你。
[ 本帖最后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15:31 编辑 ]
作者:
三言两语 时间: 2011-6-12 15:25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对啊,政府在面对百姓置疑时,只要把数据老老实实的呈现出来,而不是避重就轻含糊不清,百姓的怀疑不满就不会越来越大。
作者:
斜桥 时间: 2011-6-12 17:08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有一篇2006年的文章“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NUS/NTU/SMU”
http://www.singaporeangle.com/20 ... al-students-in.html
其中提及教育部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Education) Aline Wong在议会就相关问题的回答("Foreign students 'don't deprive locals of places", Straits Times 23 February 2000)
归纳总结就是“That is, the local applicant competes with his or her peers in the graduating JC/Poly cohort, a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case; and his or her admission is ultimately the outcome of that competition alone. The addition of the parallel track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or harder for the local to compete in his (or her) race against other locals.”
作者:
喜蛋 时间: 2011-6-13 00:42
原帖由
午夜快車 于 2011-6-11 16:05 发表
我本身是对太多印度移民来新加坡不满,对于中国的就没什么在意的,可以偏偏有人认为他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人才,TMD我就不信!
这位网友好大的火气
到底谁说谁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人才,惹你发怒,请你说得具体一点,不然,大家可能都被蒙在鼓里,不明究竟。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13 01:03
原帖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15:20 发表
花钱的虽然不是小老百姓,小老百姓却是最容易感受到冲击影响的,这你不会否认吧?
花钱招留学生的包括不包括用国家钱财创立的政府企业啊?而根据你提供的链接,很多奖学金并不是由企业颁发的。
新加坡人 ...
呵呵,看来你很纠结于这个数字。数字不是我造的,网上没有官方数据,我要抵赖的话你也无法驳斥。但问题要点不在这,而是对留学生奖学金的发放,你很纠结。也许基于信息不对等,我可以相信你不知道新加坡学生享有更多奖学金的事实,只是有点不可思议。每年O水准A水准放榜,报刊电视总会列出谁谁是什么奖学金得主,甚至在英国被捕那位新加坡研究生也是奖学金得主,本届大选反对党有不少奖学金得主,等等,在在说明,新加坡本地学生是在享受自己的奖学金制度,而且,没有一个国家会无私到把钱全部花在外国留学生身上,本国公民享受的肯定更多,我或者你找不到不代表没有。何况我列举的其它数字比如引进来的自费留学生及其花销你有意无意忽略,或轻轻推往未知的社会成本身上,这似乎不是理智的思辨方式。
补充一点,新加坡政府作为国家代表,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其它政府签订留学生交流计划当然会以新加坡政府奖学金的名义,而不会直接以企业颁发的名义,但无可辩驳,这些钱来自企业,而不是政府的税收。纵然这些企业属于政联企业,但都是上市公司,有独立经营和财政权,无论如何不能视为政府的延伸。
作者:
喜蛋 时间: 2011-6-13 01:56
就是啊,事实已经明摆着,本国公民的待遇远远高于PR,外国人机会也渺茫。
很多奖学金都只给新加坡公民,连PR也没有,更别说外国人。
竟然还公开发表“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须检讨“之观点,难免让人怀疑挑起此社会舆论之争的出发点。
到底外国学生怎样被优待了?
外国学生根本就跟公民的待遇不一样,PR的待遇也与公民相差差很远,
举一个真实的事例:去年,学生假期到大学实习一月,很多专业只给公民,不给PR和外国学生,偶有专业因工作需要才要PR。
不仅如此,一月工作下来,PR的补助是300元,去掉车马费,吃饭都不够,白干一个月。公民就不同,同样的情况,补助是1000元。
万一执政者遇上一种“人心不足蛇吞象,处处选票来要挟”的现象时,就该伤脑筋啦 
作者:
义顺人 时间: 2011-6-14 11:57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原来有人指责错了也是政府的错。主流媒体如果说话会不会被当成打压民意?
作者:
德下花园 时间: 2011-6-22 15:15 标题: 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需检讨(杨忠庆)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本人所见所闻的事实,来与大家探讨是否应该调整一些优待外国学生的教育政策。
一、笔者经常跑步的路线,是杨厝港一带的培立道。那里以前有间培立小学。那天经过时,发现已被改成学生宿舍(Parry Hall)。从外面看进去,里边住的都是外国学生。他们都穿一般学府的校服,看得出是中学或初院生。不巧那天下大雨,笔者跑进该宿舍避雨。那雨好长,就索性跟宿舍的两个保安大叔聊天。才知道原来那宿舍是教育部设立的,里边有几百个外国学生。他们都是拿教育部的奖学金来这读书,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每个学生几百元生活费。听说他们都没有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几年就可。
二、笔者上班的公司来了一位国大硕士班的实习生,他来自中国名校(好像是清华还是北大)。吃中饭时,跟他聊着,发现他在国大的学费全由教育部提供,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他几百元生活费。同样的是,他也没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他在本公司实习后,会去美国学府浸濡六个月,才从国大毕业。问他美国机会那么多,他会不会就在那里发展。他客气地回答说应该会回新加坡找工作。
三、认识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韩国人,她寄宿在一个韩国人家里。房东太太有两个在本地上学的女儿。大女儿的A水准考得不错,刚被国大录取。她同时也报考韩国名校首尔大学,但被拒收。上网查看,发现国大在国际排名二十之内,首尔大学排名在一百以外。我那韩国朋友觉得这有点说不过去。更惊奇的是,那个大女儿已被移民局邀请成为永久居民。
不难看出,政府非常积极在吸引外来人才。但我们会不会做得太过火?难道新加坡完全没人才可栽培?同样的奖学金若是用在本国子民,让他们无忧无虑的读书,应该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吧?我们是否该向韩国学习,适当地给予本地人才优先权(因为他们会更长久地为本国经济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争排名,牺牲掉自家的孩子。更何况,达到入学标准但却很难让新加坡人考上的本地大学,就算在国际排名第一,也没多大意义。
我们如此大量收罗外来人才,相对忽略对本地人的培养,这样发展下去,新加坡会不会有朝一日,沦落成蜀中无大将的窘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的政策若不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会不会变成十年树木,百年树别人?
作者:
北纬 时间: 2011-6-22 16:52
原帖由 德下花园 于 2011-6-22 15:15 发表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 ...
不知阁下重贴此文是否另有玄机,这就是楼主开宗明义贴出来大家讨论的。呵呵。
作者:
大傻 时间: 2011-6-23 10:45
原帖由 德下花园 于 2011-6-22 15:15 发表
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需检讨(杨忠庆)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本人所见所闻的事实,来与大家探讨是否应该调整一些优待外国学生的教育政策。
一、笔者经常跑步的路线,是杨厝港一带的培立道。那里以前有间培立小学。那天经过时,发现已被改成学生宿舍(Parry Hall)。从外面看进去,里边住的都是外国学生。他们都穿一般学府的校服,看得出是中学或初院生。不巧那天下大雨,笔者跑进该宿舍避雨。那雨好长,就索性跟宿舍的两个保安大叔聊天。才知道原来那宿舍是教育部设立的,里边有几百个外国学生。他们都是拿教育部的奖学金来这读书,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每个学生几百元生活费。听说他们都没有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几年就可。
二、笔者上班的公司来了一位国大硕士班的实习生,他来自中国名校(好像是清华还是北大)。吃中饭时,跟他聊着,发现他在国大的学费全由教育部提供,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他几百元生活费。同样的是,他也没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他在本公司实习后,会去美国学府浸濡六个月,才从国大毕业。问他美国机会那么多,他会不会就在那里发展。他客气地回答说应该会回新加坡找工作。
三、认识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韩国人,她寄宿在一个韩国人家里。房东太太有两个在本地上学的女儿。大女儿的A水准考得不错,刚被国大录取。她同时也报考韩国名校首尔大学,但被拒收。上网查看,发现国大在国际排名二十之内,首尔大学排名在一百以外。我那韩国朋友觉得这有点说不过去。更惊奇的是,那个大女儿已被移民局邀请成为永久居民。
不难看出,政府非常积极在吸引外来人才。但我们会不会做得太过火?难道新加坡完全没人才可栽培?同样的奖学金若是用在本国子民,让他们无忧无虑的读书,应该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吧?我们是否该向韩国学习,适当地给予本地人才优先权(因为他们会更长久地为本国经济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争排名,牺牲掉自家的孩子。更何况,达到入学标准但却很难让新加坡人考上的本地大学,就算在国际排名第一,也没多大意义。
我们如此大量收罗外来人才,相对忽略对本地人的培养,这样发展下去,新加坡会不会有朝一日,沦落成蜀中无大将的窘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的政策若不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会不会变成十年树木,百年树别人?
网民好骗啊?
http://zaobao.com.sg/yl/yl110619_001.shtml
网上真真假假的内容那么多,
你要选择相信它们,
恐怕得学会怎么当法官,
多听多看各方说法,
消化了,思考了,分析了,
才能看清全貌和真相。
作者:
德下花园 时间: 2011-6-23 17:11 标题: 回复 #74 北纬 大傻 的帖子

作者:
德下花园 时间: 2011-6-23 17:15 标题: 李冠芳:网民好骗啊?
今年两场选举,托新媒体平台的福,民间关注政治的热度被点燃,也大吹论政风,网络上讨论、舆论不间断,竟然还出现一些“冒名”的名人论政文章。
论政网站“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简称TOC)出现知名作者和评论家Joan Hon(a.k.a Joan Fong)公开批评杨荣文的文章,以为可以操弄舆论。不过,“真身”很快就出来澄清自己的名字被冒用,表明自己从没写过这样的文章。
冒名这种事在网上算是很“寻常”的。冒名的基础建立在网络容许匿名的特性上,假借他人名字在网上发布消息、发表文章或留言,显然是有心机的不道德行为。冒名者不会随便冒用任何一个名字,肯定是有目的才会选择冒名。
冒名和偷窃没什么两样,和盗用身份证也没不同;这是必须挞伐的行为,没有任何借口,也不必搬什么大道理来解释。然而,让人心有戚戚焉的是,除了被冒名者提出告诉,没有人可以管制这样的行径。而提出告诉的前提是,你必须知道冒名者是谁。
这样的行为,蹂躏了网络开放自由的特性。不仅活跃于网络的使用者需步步自危,少涉足网络的人也无法置身度外,看不到听不见不表示不存在,哪天莫名其妙在网络上被冒出个名堂,可能就要跳黄河了。
两个星期前,我在这个专栏写过一篇文章,指出网络上充斥反对的声音,缺乏建设性的言论,是会让大家疲乏的。大选期间,这些反对声音在社交网站上如洪水一倾而出,一开始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但看多听多,来去只有煽动情绪的谩骂无新意,民意之声很快变成社会噪音。
民意噪音让人累,同样的,网上冒名的言论,也会让人心力交瘁。
网上真真假假的内容那么多,你要选择相信它们,恐怕得学会怎么当法官,多听多看各方说法,消化了,思考了,分析了,才能看清全貌和真相。就连TOC网站也无法辨识冒名之作,在本尊现“声”后,也发表了真身的澄清。要不要相信,网友自己判断和决定。
不过,这并没有完全让人解惑。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这些被认为是冒名者的人,也没有摆明要占你的便宜。TOC在两天后又发一个帖子:A‘third’ Joan Hon surfaces and says, “you are not the only person whose name is Joan Hon”.(第三个Joan Hon现身,表示名字为Joan Hon的不只一个人)。
喧闹的网络世界,真的很累人啊。网络布满陷阱、缺乏公信力,无形中凸显主流传统媒体可贵的地方。我想,再怎么讨厌和批判主流媒体的人,大概也无法完全不接触主流媒体吧?
但恰恰也就是网络有江湖险恶般的“精彩”,网民的智慧与成熟才得以被考验与锻炼。反正,网上真人说着假话,假人也说着真话,偶尔被骗,无伤大雅,何必介意。
作者是omy资讯娱乐网副总编辑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6-29 14:06
網民並不都是易騙的。
楊忠慶等人是以真名上報,不是冒名或匿名。
至少在貼上楊忠慶等文章前,不僅是將原文摘要刪飾,附上原文出處,也查過一些資料,可以猜想女兵歸國不是孤例,只是缺少最新的資料。
之所以要轉貼這些文章,無非是希望眾人對這政策出些檢討:國庫雖然滿溢到可以退稅,存的還是人民的錢,人民當然可以問錢是怎樣用掉的?收效怎樣?
世上善事做不完的,普遍的做法是自家行有餘力,才來助人。不是人人讚成摩頂放踵,不是人人都肯無餘佈施的。再回頭來說,我國的貧富差距是否不多呢?有心者可否到那些一房一廳的租賃組屋瞭解瞭解?
自上次大選以來,互聯網大力推波助瀾,所以某些人發話要管制網絡自由,要搞實名制,方便ⅩⅩ找出異議者。但是,真理報今日安在哉?茉莉花革命初起是手機簡訊,嗣後才經網絡廣傳國內及國際。之所以貼出資政的眼淚一文,就是清楚的說明普及教育之後,後悔五年的言論能有甚麽效果。民智若開,實名難阻。網絡上,大家蒙面說真話;現實中,大家用真名說假話。所以阿逸尼集選提名日,還有所謂「民意」說在野黨將全軍覆沒,結果呢?
給李文的詳細回覆見下址: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56916&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7-3 20:34 编辑 ]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1-7-24 19:29
昨晚拍國慶煙火綵排,教了一個博士生一招分區曝光法,平衡路燈和水面倒影的亮差,從而套出一些優待實況。博士生說月得二千五百元津貼,但只限夲科生。他的看法是:島國學生偏向工商科目,困於向錢看的現實,所以政府出資優待某些學術科目的研究生。可惜的是,他也不清楚共有多少人得到津貼。當時又忘了問這些科目所用的是那種語文。
图片附件:
IMG_0241+42ss.jpg (2011-7-24 19:29, 52.47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
http://www.sgwritings.com/bbs/attachment.php?aid=43098
作者:
鸿二哥 时间: 2012-3-9 19:50
終於盼到議員們留意這話題了。原文(見下址,)轉自早報新聞,改動或摘要部份詞向,以期更流暢達意: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309_022.shtml
工人黨非選區議員余振忠說:政府每年頒發約1070份奬學金給本科外籍學生,每份奬學金每年價值高達2萬5000元,這筆開銷不小。……應把奬學金頒給能考取二等甲級榮譽學位者,(唯才可獎而不論得主是)本地或外籍,如果這奬學金得主求學時不能維持相等於二等甲級榮譽學位的好成績,當局就應該暫停其奬學金,直到他恢復好成績再繼續頒奬學金給他。……如果這吸引不到外籍高材奬學金得主,就應該把奬學金名額減少33%。
淡濱尼集選區議員馬炎慶同意教育部通過奬學金吸引外籍學生,但是這3400萬元預算宜削減,或者應顯著減少外籍學生獲取奬學金名額,餘款用來幫助比較有需要或成績好的本地學生。並建議政府留意外籍奬學金得主的品德,利用一些新的人力資源招聘作業方式,例如申請者在社交媒體的留言,成為另一款鑒定準則。
(馬議員這項建議,相信引發自中國籍的政府奬學金得主孫旭,孫旭最近在其個人社交網站上罵「在新加坡狗比人多」。新加坡國立大學紀律委員會已經要求這名機械工程系學生,出席下周舉行的聽證會。)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去年從本地大學畢業的外籍奬學金得主中,有67%考獲二等甲級榮譽學位以上。本地公費大學今年將增加1000個學額。
國防部兼教育部政務部長黃循財:教育部增加本地大學生名額,也將繼續控制所錄取的外籍學生人數,國際學生將來所佔的比例將縮小。「不過,我們要謹慎處理,要找到適當的平衡。」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2-3-9 19:55 编辑 ]
作者:
白马非马 时间: 2012-3-9 20:14
原帖由 鸿二哥 于 2011-6-29 14:06 发表
網民並不都是易騙的。
民智若開,實名難阻。網絡上,大家蒙面說真話;現實中,大家用真名說假話。
这几句话就好像孤寂的夜晚坐在枫桥的渡舟听到寒山寺隐隐传来的钟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唉...只是网络上用真名的,就算是不说假话,也只是选择性的说真话。而蒙面的未必就说真话,那却是毋庸置疑的
。
作者:
珊瑚草 时间: 2012-3-9 20:44 标题: 回复 #80 鸿二哥 的帖子
反对党不去了解政策,难道新闻也不看?前两年有个印尼学生因成绩达不到要求,奖学金被取消后,刺伤导师跳楼。奖学金并非无条件发放的。
“只录取那些有潜质考取高等荣誉学位的奖学金得主”,余振忠能不能不做事后诸葛亮?
欢迎光临 随笔南洋网 (http://www.sgwritings.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