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散文] 临屏自打网上所无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15:04     标题: 临屏自打网上所无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5:50 编辑 ]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15:12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2011-04-11 15:12 星期一 晴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分类:临屏自打网上所无资料
作者: 非非    时间: 2011-4-11 15:29

李世民写的吗?倒像个哲学家,君王有这般见识,又能有此番标准约束自己的话,不成功不伟大也难呀。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15:54

封建文人眼里的貂蝉

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清代,个别封建文人是这样评价貂蝉的。

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当为之语曰:“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
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6:06 编辑 ]
作者: 酸酸儒    时间: 2011-4-11 16:15

先生:酸酸入此网近一个星期,发现一个问题:许多大师级的人物有时间浏览和评论别人的诗词,却没有时间将自己的诗词登出来。酸酸认为:发表诗词和跟帖同等重要。光您与酸酸不间断的发来发去没有多大意思,您说呢?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16:40



QUOTE:
原帖由 酸酸儒 于 2011-4-11 16:15 发表
先生:酸酸入此网近一个星期,发现一个问题:许多大师级的人物有时间浏览和评论别人的诗词,却没有时间将自己的诗词登出来。酸酸认为:发表诗词和跟帖同等重要。光您与酸酸不间断的发来发去没有多大意思,您说呢?

大师级的只有你我二人。并非禽类却爱置喙的老狐狸,充其量也在三流以下。因而它轻易不敢贸然发表自己的东东。想发,也得三天挤出三两句所谓的诗。
作者: 酸酸儒    时间: 2011-4-11 19:52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6:40 发表

大师级的只有你我二人。并非禽类却爱置喙的老狐狸,充其量也在三流以下。因而它轻易不敢贸然发表自己的东东。想发,也得三天挤出三两句所谓的诗。

先生把话说大了,您看没有人敢留言了,那几个经常来的大师,也不来了。首先申明酸酸不是大师,充其量只能算大师的学生。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1 21:15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5:04 发表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牛哥,莫见笑,我的古文基础不好,但愿意来试着白译一下:

余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禹帝之道(儒家“法先王”之说)。余信之而无可非议呀。然而,在秦始皇、周穆王、汉武帝、魏明帝时期,大兴土木,遍建楼堂馆所,竭尽雕梁画栋、穷奢极欲、富丽堂皇之能事。其征税之重令宇宙惊恐,其征车之道纵横天下。用九州大地之广远也难以形容其追求,观江海湖泊之宏阔也难以形容其欲望。社稷功败垂成,人民流离失所,不正是与这些情理相合吗?

余探幽发微于历代王朝之更替,心事浩茫,连绵千载,怀古慨叹不已。细细想来,那些明达睿智者,无不以尧舜之风化,荡除秦皇汉武时的弊政;用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来移风易俗,改变追求华丽艳俏的艺文之风。以此推求人情事理,也不是什么难事呀。所以说,“六经”的精神(《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在于人文教化;语出于《左传》的“七德”精神(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在于武功教化。(另,“七德舞”: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台榭只求能够防燥热、避潮湿就行了,乐律音声追求神(天)与人的和谐相处就行了。其实质就是合于中庸和谐之道,不使艺文攀缘在过渡张扬铺张之中。如果井田沟渠之间可以赏心悦目,又何必去贪求于大江大海呢!美丽的楼阁之间足以赏玩,又何必去贪求两山之间的遥远呢!与忠臣良将来往交谊,又何必贪求到海上与神仙相会呢!京城(丰镐:西周都城,即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足可游玩,又何必仙游于瑶池呢!舍弃平实素朴而追求奢华艳丽,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一切有觉悟的人士皆以为耻。因此,余于京都写下此论,意在阐明艺文雅音之政教怀抱。是序。


[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35 编辑 ]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1:29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15 发表
牛哥,莫见笑,我的古文基础不好,但愿意来试着白译一下:

余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常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 ...

我原本就有这种想法,尽管开玩笑惯了,也没好意思吱声。这大概是空前的事。因为只有被人们认为优秀的古文,才会有人译成白话供人学习。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1 21:31

牛哥,题目可改成: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1:40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31 发表
牛哥,题目可改成:

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很好!看如何让更多的国人看到。我的博客只是为了保存东西,连微博也不上,非常素净。几乎没有人去,也几乎不和任何人交流。如果珍珠埋在土里,就太令人惋惜了。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1 21:44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21:40 发表

很好!看如何让更多的国人看到。我的博客只是为了保存东西,连微博也不上,非常素净。几乎没有人去,也几乎不和任何人交流。如果珍珠埋在土里,就太令人惋惜了。

哈哈哈,我滴个哥耶,玩玩就行啦,何必认真呀。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1:47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44 发表
哈哈哈,我滴个哥耶,玩玩就行啦,何必认真呀。

玩归玩,玩笑归玩笑,这样的事岂能当儿戏!!!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1:49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15 发表
牛哥,莫见笑,我的古文基础不好,但愿意来试着白译一下:

余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 ...

这个帖子必须高亮。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2:14

梦蝶翁译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作者:红叶经霜ABC   2011-04-11 22:14 星期一 晴
  原文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译文
  
  余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禹帝之道(儒家“法先王”之说)。余信之而无可非议呀。然而,在秦始皇、周穆王、汉武帝、魏明帝时期,大兴土木,遍建楼堂馆所,竭尽雕梁画栋、穷奢极欲、富丽堂皇之能事。其征税之重令宇宙惊恐,其征车之道纵横天下。用九州大地之广远也难以形容其追求,观江海湖泊之宏阔也难以形容其欲望。社稷功败垂成,人民流离失所,不正是与这些情理相合吗?
  
  余探幽发微于历代王朝之更替,心事浩茫,连绵千载,怀古慨叹不已。细细想来,那些明达睿智者,无不以尧舜之风化,荡除秦皇汉武时的弊政;用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来移风易俗,改变追求华丽艳俏的艺文之风。以此推求人情事理,也不是什么难事呀。所以说,“六经”的精神(《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在于人文教化;语出于《左传》的“七德”精神(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在于武功教化。(另,“七德舞”: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台榭只求能够防燥热、避潮湿就行了,乐律音声追求神(天)与人的和谐相处就行了。其实质就是合于中庸和谐之道,不使艺文攀缘在过渡张扬铺张之中。如果井田沟渠之间可以赏心悦目,又何必去贪求于大江大海呢!美丽的楼阁之间足以赏玩,又何必去贪求两山之间的遥远呢!与忠臣良将来往交谊,又何必贪求到海上与神仙相会呢!京城(丰镐:西周都城,即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足可游玩,又何必仙游于瑶池呢!舍弃平实素朴而追求奢华艳丽,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一切有觉悟的人士皆以为耻。因此,余于京都写下此论,意在阐明艺文雅音之政教怀抱。是序。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35 编辑】
  
  

分类:文友诗文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22:16 编辑 ]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1 22:14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21:49 发表

这个帖子必须高亮。

唉!看来呀,被毛泽东视为“稍逊风骚”的“唐宗”,其实为毛泽东的艺文思想提供了蓝本!
一言蔽之:政道之教化,归于简朴;艺文之教化,也归于简朴。“夫朴,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这是道家思想。而儒家将此概括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子思)传统文化之中的所谓“诗教”,其“雅正”精神,就是这儒道互补的“素朴”与“中庸”。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1 22:21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2:14 发表

唉!看来呀,被毛泽东视为“稍逊风骚”的“唐宗”,其实为毛泽东的艺文思想提供了蓝本!
一言蔽之:政道之教化,归于简朴;艺文之教化,也归于简朴。“夫朴,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这是道家思想。而儒 ...

诗词就得这样写,在主席心里,是不会认为唐太宗“稍逊风骚”的,说宋祖到可以。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1 22:25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22:21 发表

诗词就得这样写,在主席心里,是不会认为唐太宗“稍逊风骚”的,说宋祖到可以。

哈哈哈,可是毛泽东并不中庸,一身霸气。唐宗的诗,似乎没有那么多霸气。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2 00:10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2:25 发表
哈哈哈,可是毛泽东并不中庸,一身霸气。唐宗的诗,似乎没有那么多霸气。

论诗词,有人给主席分为三期:青年才气,中年霸气,老年戾气。




欢迎光临 随笔南洋网 (http://www.sgwriting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