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转贴] 李世民五律聲律研究 文/許清雲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25 标题: 李世民五律聲律研究 文/許清雲
提 要
李世民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固一代之雄也,前人多有美評。然李世民詩,歷來撰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學者既未作論述,選集、鑑賞唐詩之專家亦未曾作介紹,其素不為人所重視,應是事實。筆者披閱唐人詩篇,發現李世民作品,頗值得表彰。尤其展現在聲律上,音節和諧,律呂鏗鏘。所作雖未能全部合於今人律調觀念之要求,然其作品確能鉤勒出唐詩律化之軌跡,作為近體詩在初唐前期創構成型歷程中,應是最為具體且相當有用之資料。本文限於字數,單從聲律問題上探討句中平仄、通篇黏對與四聲遞用現象。於作品統計歸納後,發現李世民五律已更貼近唐人「律體」觀念。其詩句中平仄合律者,比率高達97﹪;通篇黏對比率雖不高,但單計相對或相黏者,符合比率仍不低;四聲遞用現象,出現頻率相當高。換言之,李世民五律作品與初唐詩學理論,關係至為密切,此正是唐人近體詩建構過程之展演。是以太宗皇帝不但留下傲人之創作成就,更為日後詩學研究者開拓出論述空間,頗值得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3 12:05 编辑 ]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27
壹、前 言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燦爛時期。唐詩之所以雄霸詩壇,以其有律;倘若無律,亦漢魏或六朝之餘波,何足稱道?所謂「律」,不外乎音節和諧與屬對工整。詩歌律化,應是自身長期發展而逐步形成。屬對如此,聲律亦然。而謂人工聲律是唐五律之特色,聲律問題是研究唐五律相當重要一環,應無異議。唯一般論及唐人五律聲律,或上溯至齊、梁,[1]或定尊於沈、宋。[2]追溯近體詩律調之發軔,齊、梁「四聲」說之提出,固是重要關鍵;確立近體詩律調之完成,沈、宋「回忌聲病,約句準篇」,應有偉大功勞。然由齊、梁至初唐,無數有心詩人之努力試驗、探索,其所呈現之成果,亦頗值得吾人研究。
從現存詩篇看,南北朝至初唐是五律由醞釀推至成熟之主要階段。筆者研究初唐詩人五律聲律,發現太宗皇帝李世民之五律創作,頗值得表彰。李世民詩見於康熙御製《全唐詩》卷一所錄有九十八首及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三首,[3]其中五律(含合律及近似五律)之作有四十首,[4]佔存詩總數約百分之四十。四十首中,完全合於今人律調觀念要求之作,又有八首,[5]佔五律總數百分之二十。在初唐前期詩人中,存詩總數及合律比率均不算低。[6]因以此四十首為範疇來探究李世民五律聲律之成就。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0 09:35 编辑 ]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29
貳、聲律現象
五律聲律問題,除詩中用韻外,最重要兩項是:句中平仄與通篇黏對。此外,初唐前期詩人句中聲律之調配,仍採永明體「四聲遞用」為最高原則,而非如後來但論平仄不論四聲者。故李世民五律句中之四聲遞用現象,亦可一併觀察。茲以此三項來探究李世民五律作品之聲律現象。
一、句中平仄
太宗皇帝李世民五律詩採樣四十首共三百二十句,其句中平仄之調配情形如下:
1、平平平仄仄
秦川雄帝宅。(帝京篇十首其一)
連甍遙接漢。(帝京篇十首其一)
芳辰追逸趣。(帝京篇十首其五)
橋形通漢上。(帝京篇十首其五)
煙霞交隱映。(帝京篇十首其五)
新豐停翠輦。(過舊宅二首其一)
前池消舊水。(過舊宅二首其一)
春蒐馳駿骨。(臨洛水)
寒隨窮律變。(首春)
初風飄帶柳。(首春)
芝田初雁去。(首春)
披雲羅影散。(詠風)
低飛昏嶺腹。(詠雨)
高軒臨碧渚。(置酒坐飛閣)
餘花攢鏤檻。(置酒坐飛閣)
朱顏含遠日。(賦得櫻桃)
披襟歡眺望。(月晦)
斜廊連綺閣。(初秋夜坐)
愁心逢此節。(初秋夜坐)
雲凝愁半嶺。(秋日二首其一)
歡情猶未極。(冬日臨昆明池)
縈空慚夕照。(望雪)
和風吹綠野。(詠雨)
新流添舊澗。(詠雨)
聲流三處管。(三層閣上置音聲)
殘雲收翠嶺。(遠山澄碧霧)
還因三里處。(遠山澄碧霧)
春暉開紫苑。(芳蘭)
如何仙嶺側。(詠桃)
參差垂玉闕。(賦帘)
珠光搖素月。(賦帘)
辭枝枝暫起。(詠烏代陳師道)
還持今歲色。(賦得殘菊)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0 09:36 编辑 ]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37
2、仄平平仄仄(此即前項「平平平仄仄」之第一字可不論情形)[7]
建章歡賞夕。(帝京篇十首其九)
佩移星正動。(帝京篇十首其九)
一朝辭此地。(過舊宅二首其一)
水花翻照樹。(臨洛水)
出紅扶嶺日。(望終南山)
疊松朝若夜。(望終南山)
碧林青舊竹。(首春)
欲知涼氣早。(儀鸞殿早秋)
拂林花亂彩。(詠風)
罩雲飄遠岫。(詠雨)
泫叢珠締葉。(詠雨)
集條分樹玉。(詠雪)
晚煙含樹色。(賦得白日半西山)
玉衡流桂圃。(賦得李)
暫低逢輦度。(賦得浮橋)
水搖文鷁動。(賦得浮橋)
拂霞疑電落。(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屈伸煙霧裏。(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念茲輕薄質。(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鑿門初奉律。(傷遼東戰亡)
振鱗方躍浪。(傷遼東戰亡)
罩雲朝蓋上。(月晦)
露凝千片玉。(秋日二首其二)
石鯨分玉溜。(冬日臨昆明池)
凍雲宵遍嶺。(望雪)
不妝空散粉。(望雪)
共歡新故歲。(守歲)
歲陰窮暮紀。(除夜)
翠樓含曉霧。(賦得含峰雲)
綺筵移暮景。(三層閣上置音聲)
色含輕重霧。(賦得花庭霧)
映庭含淺色。(芳蘭)
會須君子折。(芳蘭)
綴條深淺色。(詠桃)
細紋連噴聚。(詠飲馬)
水光鞍上側。(詠飲馬)
露濃睎晚笑。(賦得殘菊)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38
3、仄仄仄平平
禁苑信多奇。(帝京篇十首其五)
萬里賞瑤池。(帝京篇十首其五)
二八盡妖妍。(帝京篇十首其九)
扇掩月初圓。(帝京篇十首其九)
即此對神仙。(帝京篇十首其九)
昔樹發今花。(過舊宅二首其一)
四海遂為家。(過舊宅二首其一)
總轡俯長河。(臨洛水)
碧嶂插遙天。(望終南山)
入翠貯巖煙。(望終南山)
復岫闕疑全。(望終南山)
晚雪間花梅。(首春)
綠沼翠新苔。(首春)
綺樹巧鶯來。(首春)
竹影避風移。(儀鸞殿早秋)
響谷鳥分聲。(詠風)
泛水織文生。(詠風)
起溜鏡圖波。(詠雨)
拂浪影泉璣。(詠雪)
點素皎殘機。(詠雪)
翠色影長津。(賦得櫻桃)
蝶戲脆花心。(賦得李)
纜轉錦花縈。(賦得浮橋)
掣曳或隨風。(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仗戰始臨戎。(傷遼東戰亡)
騁翼正凌風。(傷遼東戰亡)
殉命有餘忠。(傷遼東戰亡)
極目暢春情。(月晦)
樹冷半帷空。(秋日翠微宮)
菊散一叢金。(秋日二首其二)
綺閣宴公侯。(冬宵各為四韻)
繡柱月光浮。(冬宵各為四韻)
劫燼隱平沙。(冬日臨昆明池)
落景遽西斜。(冬日臨昆明池)
素雪曉凝華。(望雪)
破彩謝晨霞。(望雪)
暖帶入春風。(守歲)
獻節啟新芳。(除夜)
宿霧足朝煙。(詠雨)
逐吹起羅文。(賦得含峰雲)
紫閣引宵煙。(三層閣上置音聲)
響亂一重弦。(三層閣上置音聲)
夕霧結長空。(遠山澄碧霧)
仿佛隱遙空。(賦得花庭霧)
半翠幾眉開。(春池柳)
淑景媚蘭場。(芳蘭)
佩裏作芬芳。(芳蘭)
獨秀隱遙芳。(詠桃)
竹影亂清風。(賦帘)
薄暮上林棲。(詠烏代陳師道)
曲裏作宵啼。(詠烏代陳師道)
駿骨飲長涇。(詠飲馬)
亂荇繞蹄縈。(詠飲馬)
馬影溜中橫。(詠飲馬)
岸菊照晨光。(賦得殘菊)
復結後年芳。(賦得殘菊)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39
4、平仄仄平平(此即前項「仄仄仄平平」之第一字可不論情形)[8]
函谷壯皇居。(帝京篇十首其一)
飛觀迥凌虛。(帝京篇十首其一)
峰勢接雲危。(帝京篇十首其五)
花鳥自參差。(帝京篇十首其五)
譙邑駐鳴笳。(過舊宅)
苔古半階斜。(過舊宅)
春逐鳥聲開。(首春)
秋發小山枝。(儀鸞殿早秋)
噴雨泛長河。(詠雨)
斜足灑巖阿。(詠雨)
棲鳥雜流聲。(賦得白日半西山)
殘柳散雕櫳。(置酒坐飛閣)
還共盡杯中。(置酒坐飛閣)
輕重應人行。(賦得浮橋)
低舉白雲中。(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無翅強搖空。(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穿露曉珠呈。(月晦)
高眺白雲中。(秋日翠微宮)
初月照宵幃。(初秋夜坐)
長嘆獨含悲。(初秋夜坐)
離夏幾林蟬。(秋日二首其一)
霞碎纈高天。(秋日二首其一)
泉石且娛心。(秋日二首其二)
端扆竟何憂。(冬宵各為四韻)
無樹獨飄花。(望雪)
迎送一宵中。(守歲)
梅散入風香。(除夜)
梅雨灑芳田。(詠雨)
冠蓋遠相通。(遠山澄碧霧)
蘭氣已燻宮。(賦得花庭霧)
新蕊半妝叢。(賦得花庭霧)
香引去來風。(賦得花庭霧)
年柳變池臺。(春池柳)
凝露泫浮光。(芳蘭)
舒卷映蘭宮。(賦帘)
相與媚房櫳。(賦帘)
停樹樹還低。(詠烏代陳師道)
風勁淺殘香。(賦得殘菊)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40
5、仄仄平平仄
綺殿千尋起。(帝京篇十首其一)
豈必汾陰曲。(臨洛水)
對此恬千慮。(望終南山)
潔野凝晨曜。(詠雪)
色灑妝臺粉。(詠雪)
入扇縈離匣。(詠雪)
藿葉隨光轉。(賦得白日半西山)
岸菊初含蕊。(置酒坐飛閣)
莫慮昆山暗。(置酒坐飛閣)
昔作園中實。(賦得櫻桃)
麗景光朝彩。(賦得李)
暫顧暉章側。(賦得李)
岸曲非千里。(賦得浮橋)
遠近隨輪影。(賦得浮橋)
晦魄移中律。(月晦)
笑樹花分色。(月晦)
側陣移鴻影。(秋日翠微宮)
塞冷鴻飛疾。(初秋夜坐)
露結林疏葉。(初秋夜坐)
菊散金風起。(秋日二首其一)
爽氣澄蘭沼。(秋日二首其二)
日岫高低影。(秋日二首其二)
柳影冰無葉。(冬日臨昆明池)
入牖千重碎。(望雪)
暮景斜芳殿。(守歲)
對此歡終宴。(除夜)
雁溼行無次。(詠雨)
對此欣登歲。(詠雨)
玉葉依巖聚。(賦得含峰雲)
隔棟歌塵合。(三層閣上置音聲)
不似秦樓上。(三層閣上置音聲)
帶岫凝全碧。(遠山澄碧霧)
仿佛分初月。(遠山澄碧霧)
拂樹濃舒碧。(賦得花庭霧)
逐浪絲陰去。(春池柳)
日麗參差影。(芳蘭)
禁苑春暉麗。(詠桃)
向日分千笑。(詠桃)
彩散銀鉤上。(賦帘)
向日終難托。(詠烏代陳師道)
只待纖纖手。(詠烏代陳師道)
細葉凋輕翠。(賦得殘菊)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42
6、平仄平平仄(此即前項「仄仄平平仄」之第一字可不論情形)[9]
羅綺昭陽殿。(帝京篇十首其九)
霞處流縈錦。(臨洛水)
蒙柳添絲密。(詠雨)
還似成都望。(秋日二首其一)
雲起將歌發。(冬宵各為四韻)
寒野凝朝霧。(冬日臨昆明池)
階馥舒梅素。(守歲)
冬盡今宵促。(除夜)
飛復陽臺下。(賦得含峰雲)
縈雪臨春岸。(春池柳)
翻似天池裏。(詠飲馬)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43
7、平平仄仄平
離宮百雉餘。(帝京篇十首其一)
風煙出綺疏。(帝京篇十首其一)
芬芳玳瑁筵。(帝京篇十首其九)
風前瀁卷羅。(臨洛水)
堤蘭倒插波。(臨洛水)
秋雲發棹歌。(臨洛水)
無勞訪九仙。(望終南山)
巢空燕不窺。(儀鸞殿早秋)
威加四海清。(詠風)
裝墀帶夕暉。(詠雪)
花飄綺席衣。(詠雪)
烏飛豈復停。(賦得白日半西山)
溪陰寸寸生。(賦得白日半西山)
葵心逐照傾。(賦得白日半西山)
飛簷迥架空。(置酒坐飛閣)
園梨始帶紅。(置酒坐飛閣)
低枝映美人。(賦得櫻桃)
今來席上珍。(賦得櫻桃)
成蹊正可尋。(賦得李)
輕霞散夕陰。(賦得李)
橋斜異七星。(賦得浮橋)
還高值浪驚。(賦得浮橋)
騰虛壯寫虹。(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先虧一簣功。(傷遼東戰亡)
凝暄起麗城。(月晦)
啼枝鳥合聲。(月晦)
圓花釘菊叢。(秋日翠微宮)
寒輕菊吐滋。(初秋夜坐)
荷疏玉露圓。(秋日二首其一)
秋風動桂林。(秋日二首其二)
雲空點綴陰。(秋日二首其二)
風停與管遒。(冬宵各為四韻)
梅心凍有花。(冬日臨昆明池)
霜天散夕霞。(冬日臨昆明池)
迎風一半斜。(望雪)
年華麗綺宮。(守歲)
盤花卷燭紅。(守歲)
傾壺待曙光。(除夜)
花霑色更鮮。(詠雨)
披襟弄五弦。(詠雨)
蓮峰帶晚雲。(賦得含峰雲)
金枝觸石分。(賦得含峰雲)
空將惑楚君。(賦得含峰雲)
分階舞影連。(三層閣上置音聲)
障霞隱半紅。(遠山澄碧霧)
飄搖度曉風。(遠山澄碧霧)
縈花薄蔽紅。(賦得花庭霧)
隋堤曲直回。(春池柳)
迎風帶影來。(春池柳)
參差間早梅。(春池柳)
花蹊綺樹妝。(詠桃)
迎風共一香。(詠桃)
文斜桂戶中。(賦帘)
迎風詎肯迷。(詠烏代陳師道)
奔流灑絡纓。(詠飲馬)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45
8、平平平仄平(此即前項「平平仄仄平」之第三字可不論情形)[10]
園秋蟬噪遲。(初秋夜坐)
年開明日長。(除夜)
吹簫空學仙。(三層閣上置音聲)
風傳輕重香。(芳蘭)
騰波龍種生。(詠飲馬)
階蘭凝曙霜。(賦得殘菊)
圓花飛碎黃。(賦得殘菊)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0
9、平平仄仄仄(此係「平平平仄仄」之第三字用拗情形)[11]
何如肆轍跡。(帝京篇十首其五)
園荒一徑斷。(過舊宅二首其一)
重巒俯渭水。(望終南山)
松陰背日轉。(儀鸞殿早秋)
紅輪不暫駐。(賦得白日半西山)
岑霞漸漸落。(賦得白日半西山)
鶯啼密葉外。(賦得李)
防身豈乏智。(傷遼東戰亡)
荷疏一蓋缺。(秋日翠微宮)
蓬瀛不可望。(秋日二首其二)
珠帘燭焰動。(冬宵各為四韻)
冰消出鏡水。(除夜)
橫天結陣影。(賦得含峰雲)
疏黃一鳥弄。(春池柳)
——古今时见的所谓“三仄尾”,其条件是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这种句式,能避则避。
作者:
梦蝶翁 时间: 2011-4-10 09:51
牛哥,好像在能诗的开国皇帝那里,李世民的诗霸气少一些。牛哥觉得呢?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2
10、仄仄仄平仄(此係「仄仄平平仄」之第三字用拗情形)[12]
未展六奇術。(傷遼東戰亡)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3
11、平仄仄平仄(此係「仄仄平平仄」之第一字不論、第三字用拗情形)[13]
雲日隱層闕。(帝京篇十首其一)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4
12、平平仄平仄(此係「平平平仄仄」之第三字與第四字互用拗救情形)[14]
無勞上懸圃。(帝京篇十首其九)
寒驚薊門葉。(儀鸞殿早秋)
提壺菊花岸。(儀鸞殿早秋)
蕭條起關塞。(詠風)
勞歌大風曲。(詠風)
華林滿芳景。(賦得櫻桃)
喬柯囀嬌鳥。(賦得櫻桃)
紛披乍依迥。(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攄懷俗塵外。(秋日翠微宮)
將秋數行雁。(秋日二首其一)
雕宮靜龍漏。(冬宵各為四韻)
寒辭去冬雪。(守歲)
還當雜行雨。(賦得花庭霧)
惟當雜羅綺。(賦帘)
凌晨麗城去。(詠烏代陳師道)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6
13、仄平仄平仄(此係「平平平仄仄」之第一字不論,而第三字與第四字又 互用拗救情形)[15]
瑣除任多士。(冬宵各為四韻)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7
14、仄仄平平平
直見峨眉前。(秋日二首其一)
點露參差光。(詠桃)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8
15、平仄平平平
高興芙蓉池。(儀鸞殿早秋)
還眺靈山林。(賦得李)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09:59
16、仄平仄平平
洛陽遍陽春。(賦得櫻桃)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0
17、平平仄平平
搖揚下蓬瀛。(詠風)
含吹織空羅。(詠雨)
涼吹肅離宮。(秋日翠微宮)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1
18、平仄平仄仄
秋日凝翠嶺。(秋日翠微宮)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3
余研究初唐詩格著述,於元兢《詩髓腦》中,發現元氏歸納出五言詩之基本律句有四種,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16]今觀李世民近似五律之作四十首三百二十句中,合律之情形如下:
甲、屬於「平平平仄仄」者有三十三句,佔總數10﹪;若再計第一字可不論之「仄平平仄仄」者三十七句,共七十句,佔總數20﹪強。
乙、屬於「仄仄仄平平」者有五十六句,約佔總數17﹒5﹪;若再計第一字可不論之「平仄仄平平」者三十八句,共九十四句,佔總數30﹪弱。
丙、屬於「仄仄平平仄」者有四十二句,約佔總數13﹪強;若再計第一字可不論之「平仄平平仄」者十一句,共五十三句,佔總數16.5﹪。
丁、屬於「平平仄仄平」者有五十五句,佔總數17﹪;若再計第三字可不論之「平平平仄平」者七句,共六十二句,佔總數19﹪強。
甲、乙、丙、丁四者之總數為二百七十九句,約佔總數87﹪。至於其它四十一句中,有三十二句是拗與救情形,佔總數10﹪。有四句是元兢所謂「三平向下承者」。[17]真正不合律者唯有「洛陽遍陽春」、「搖揚下蓬瀛」、「含吹織空羅」、「涼吹肅離宮」、「秋日凝翠嶺」等五句。不合律比率相當低。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5
二、通篇黏對
唐人近體詩聲律主要是通過「平」與「仄」兩大類別之變化來實現。關於近體詩五律通篇平仄,其基本格式有二:
仄起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二種基本格式,出句前兩字如係仄頭,對句前兩字必須是平頭;出句前兩字如係平頭,對句前兩字必須是仄頭。此謂之「對」。上一聯對句前兩字如係平頭,下一聯出句前兩字必須是平頭;上一聯對句前兩字如係仄頭,下一聯出句前兩字必須是仄頭。此謂之「黏」。對與黏互換原則,元兢謂之「換頭術」;有「雙換頭」(頭二字依次輪換)與「換頭」(只第二字依次輪換)兩種。[18]茲統計李世民五律「換頭」(每句只第二字依次輪換)情形之通篇黏對如下:
1、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之情形有三首。
〈帝京篇十首其五〉:
芳辰追(一作開)逸趣。
禁苑信多奇。
橋形通漢上。
峰勢接雲危。
煙霞交隱映。
花鳥自參差。
何如肆轍跡。
萬里賞瑤池。
〈過舊宅二首其一〉:
新豐停翠輦。
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斷。
苔古(臺平)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
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北)地。
四海遂為(成)家。
〈首春〉:
寒隨窮律變。
春逐鳥聲開。
初風飄帶柳。
晚(一作曉)雪間花梅。
碧林青舊竹。
綠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
綺樹巧(一作未)鶯來。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6
2、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之情形有二首。
〈望終南山〉:
重巒俯渭水。
碧嶂插遙天。
出紅扶嶺日。
入翠貯巖煙。
疊松朝若夜。
復岫闕疑全。
對此恬千慮。
無勞訪九仙。
〈詠雨〉:
罩雲飄遠岫。
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嶺腹。
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
起溜鏡圖(一作圓)波。
蒙柳添絲密。
含吹織空羅。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8
3、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之情形有五首。
〈傷遼東戰亡〉:
鑿門初奉律。
仗戰始臨戎。
振鱗方躍浪。
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
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
殉命有餘忠。
〈冬宵各為四韻〉:
雕(一作肜)宮靜龍漏。
綺閣宴公候。
珠帘燭焰動。
繡柱月光浮。
雲(一作塵)起將歌發。
風停與管遒。
瑣除(一作池)任多士。
端扆竟何憂。
〈芳蘭〉:
春暉開紫(一作禁)苑。
淑景媚蘭場。
映庭含淺色。
凝露泫浮光。
日麗參差影。
風傳(一作和)輕重香。
會須君子折。
佩裏作芬芳。
〈賦帘〉:
參差垂玉闕。
舒卷映蘭宮。
珠光(一作花)搖素月。
竹影亂清風。
彩散銀鉤上。
文斜桂戶中。
惟當雜羅綺。
相與(一作為)媚房櫳。
〈賦得殘菊〉:
階蘭凝曙霜。
岸菊照晨光。
露濃睎晚(一作曉)笑。
風勁淺(一作搖)殘香。
細葉凋輕翠。
圓花飛碎黃。
還持(一作將)今歲色。
復結後年芳。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09
4、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之情形有一首。
〈儀鸞殿早秋〉:
寒驚薊門葉。
秋發小山枝。
松陰背日轉。
竹影避風移。
提壺菊花岸。
高興芙蓉池。
欲知涼氣早。
巢空燕不窺。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0
5、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之情形有一首。
〈詠烏代陳師道〉:
凌晨麗城去。
薄暮上林棲。
辭枝枝暫起。
停樹樹還低。
向日終難托。
迎風詎肯迷。
只待纖纖手。
曲裏作宵啼。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1
6、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之情形有二首。
〈帝京篇十首其九〉:
建章歡賞夕。
二八盡妖妍。
羅綺昭陽殿。
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動。
扇掩月初圓。
無勞上懸圃。
即此對神仙。
〈望雪〉:
凍雲宵遍嶺。
素雪曉凝華。
入牖千重碎。
迎風一半斜。
不妝空散粉。
無樹獨飄花。
縈空慚夕照。
破彩謝晨霞。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2
7、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情形有三首。
〈帝京篇十首其一〉:
秦川雄帝宅。
函谷壯皇居。
綺殿千尋起。
離宮百雉餘。
連甍遙接漢。
飛觀迥凌虛。
雲日隱層闕。
風煙出綺疏。
〈三層閣上置音聲〉:
綺筵移暮景。
紫閣引宵煙。
隔棟歌塵合。
分階舞影連。
聲流三處管。
響亂(一作匝)一重弦。
不似秦樓上。
吹簫空學仙。
〈除夜〉:
歲陰窮暮紀。
獻節啟新芳。
冬盡今宵促。
年開明日長。
冰消出鏡水。
梅散入風香。
對此歡終宴。
傾壺待曙光。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3
8、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之情形有三首。
〈初秋夜坐〉:
斜廊連綺閣。
初月照宵幃。
塞冷鴻飛疾。
園秋蟬噪遲。
露結林疏葉。
寒輕菊吐滋。
愁心逢此節。
長嘆獨含悲。
〈冬日臨昆明池〉:
石鯨分玉溜。
劫燼隱平沙。
柳影冰無葉。
梅心凍有花。
寒野凝朝霧。
霜天散夕霞。
歡情猶未極。
落景遽西斜。
〈遠山澄碧霧〉:
殘雲收翠嶺。
夕霧結長空。
帶岫凝全碧。
障霞隱半紅。
仿佛分初月。
飄搖度曉風。
還因三里處。
冠蓋遠相通。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3
9、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臨洛水〉:
春蒐馳(一作騁)駿骨。
總轡俯長河。
霞處流縈(一作雲)錦。
風前瀁卷羅。
水花(一作光)翻照樹。
堤蘭倒插波。
豈必汾陰曲。
秋雲發棹歌。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4
10、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之情形有一首。
〈賦得白日半(一作傍)西山〉:
紅輪不暫駐。
烏飛豈復停。
岑霞漸漸落。
溪陰寸寸生。
藿葉隨光轉。
葵心逐照傾。
晚煙含樹色。
棲鳥雜流聲。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4
11、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之情形有一首。
〈詠風〉:
蕭條起關塞。
搖揚下蓬瀛。
拂林花亂彩。
響谷鳥分聲。
披雲羅影散。
泛水織文生。
勞歌大風曲。
威加四海清。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5
12、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之情形有二首。
〈置酒坐飛閣〉:
高軒臨碧渚。
飛簷迥架空。
餘花攢鏤(一作漏)檻。
殘柳散雕櫳(一作宮)。
岸菊初含蕊。
園梨始帶紅。
莫(一作卻)慮昆山暗。
還(一作不)共盡(一作酒)杯中。
〈賦得李〉:
玉衡流桂圃。
成蹊正可尋。
鶯啼密(一作綠)葉外。
蝶戲脆(一作晚)花心。
麗景光朝彩。
輕霞(一作煙)散夕陰。
暫顧暉(一作奎)章側。
還(一作遠)眺靈山林。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5
13、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之情形有一首。
〈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拂霞疑電落。
騰虛壯寫虹。
屈伸煙霧裏。
低舉白雲中。
紛披乍依迥。
掣曳或隨風。
念茲輕薄質。
無翅強搖空。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6
14、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賦得櫻桃〉:
華林滿芳景。
洛陽遍陽(一作偏宜)春。
朱顏含遠日。
翠色影長津。
喬柯囀嬌鳥。
低枝映美人。
昔作園中實。
今來(一作為)席上珍。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7
15、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賦得含峰雲〉:
翠樓含曉霧。
蓮峰帶晚雲。
玉葉依巖聚。
金枝觸石分。
橫天結陣影。
逐吹起羅文。
飛復陽臺下。
空將惑楚君。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7
16、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之情形有五首。
〈月晦〉:
晦魄移中律。
凝暄起麗城。
罩雲朝蓋上。
穿露曉珠呈。
笑樹花分色。
啼枝鳥合聲。
披襟歡(一作還)眺望。
極目暢春情。
〈秋日(一作夜)翠微宮〉:
秋日凝翠(一作紫)嶺。
涼吹肅離宮。
荷疏一蓋缺。
樹冷半帷空。
側陣移鴻影。
圓花釘菊叢。
攄懷俗塵外。
高眺白雲中。
〈秋日二首其二〉:
爽氣澄蘭沼。
秋風動桂林。
露凝千片玉。
菊散一叢金。
日岫高低影。
雲空點綴陰。
蓬瀛不可望。
泉石且娛心。
〈守歲〉:
暮景斜芳殿。
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
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
盤花卷燭(一作卷燭花)紅。
共歡新故歲。
迎送一宵中。
〈詠桃〉:
禁苑春暉(一作光)麗。
花蹊綺(一作幾)樹妝。
綴條深淺色。
點露參差光。
向日分千笑。
迎風共一香。
如何仙嶺側。
獨秀隱遙芳。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8
17、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詠飲馬〉:
駿骨飲長涇。
奔流灑絡纓。
細紋連噴聚。
亂荇繞蹄縈。
水光鞍上側。
馬影溜中橫。
翻似天池裏。
騰波龍種生。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8
18、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之情形有一首。
〈詠雪〉:
潔野凝晨曜。
裝墀帶夕暉。
集條分樹玉。
拂浪影泉璣。
色灑妝臺粉。
花飄綺席衣。
入扇縈離(一作虛)匣。
點素皎殘機。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9
19、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之情形有一首。
〈秋日二首〉:
菊散金風起。
荷疏玉露圓。
將秋數行雁。
離夏幾林蟬。
雲凝愁半嶺。
霞碎纈高天。
還似成都望。
直見峨(一作蛾)眉前。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19
20、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春池柳〉:
年柳變池臺。
隋堤曲直回。
逐浪絲(一作分)陰去。
迎風帶影來。
疏黃一鳥弄。
半翠幾眉開。
縈雪臨春岸。
參差間早梅。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0
21、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之情形有一首。
〈詠雨〉:
和氣(一作風)吹綠野。
梅雨灑芳田。
新(一作細)流添舊澗。
宿霧足朝煙。
雁溼行無次。
花霑色更鮮。
對此欣登歲。
披襟弄五弦。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0
22、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之情形有一首。
〈賦得花庭霧〉:
蘭氣已熏宮。
新蕊半妝叢。
色含輕重霧。
香引去來風。
拂樹濃舒碧。
縈花薄蔽紅。
還當雜行雨。
仿佛隱遙空。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1
23、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之情形有一首。
〈賦得浮橋〉:
岸曲非千里。
橋斜異七星。
暫低逢輦度。
還高值(一作逐)浪驚。
水搖文鷁動。
纜轉錦花縈。
遠近隨輪影。
輕重應人行。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2
以上二十三種情形,出現次數最多者依序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有五首,「平仄平仄仄平平仄」有五首,「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有三首,「平仄仄平仄平平仄」有三首,「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有三首,「平仄平仄平仄仄平」有二首,「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有二首,「平平平仄仄平仄仄」有二首,其餘皆是一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與「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兩種,即是元兢所謂「換頭術」;此即後人所稱之「黏對法則」。[19]唯此兩種換頭情形,在李世民作品中並非最常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另有二首題董思恭作,「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另有一首題董思恭作,若再減除,實際只有五首,是合于後人所稱「黏對法則」之比率並不很高。
若單論「對」不論「黏」,則通首四對中有四對者,計25首,佔62.5﹪;比率並不低。而三對者,計7首,佔17.5;二對者,8首,佔20﹪;通首無對者為0。
若單論「黏」不論「對」,則通首三黏中有三黏者,計9首,佔22.5﹪;比率並不高。而二黏者,計20首,佔50﹪;一黏者,7首,佔17.5﹪;通首無黏者4首,佔10﹪。
若再將此出現次數換個角度看,以四句一組來統計「相對」情形,則80組中,「仄平平仄」有二十三組,「平仄平仄」有十八組,「平仄仄平」有十七組,「仄平仄平」有二組,皆是兩聯各自平與仄相對歷歷分明;合計60組,佔75﹪。「平平平仄」有五組,「仄平仄仄」有四組,「平平仄平」有三組,「平仄平平」有二組,「平仄仄仄」有二組,「仄仄平仄」有二組,「仄平平平」有一組,皆是有一單聯之平與仄相對分明;合計19組,佔23.75﹪。而平與仄不相對者,唯有「平平平平」一組。統計「相對」情形,80組中有79組,是李世民詩中運用相對原則已很普遍。
再以四句一組來統計「相黏」情形,則80組中,「仄平平仄」有二十三組,「平仄仄平」有十七組,「平平平仄」有五組,「平仄仄仄」有二組,「仄平平平」有一組,「平平平平」有一組,皆是上、下聯相黏分明;合計49組,佔61﹪。是李世民詩中運用相黏原則雖不少,但仍不若相對原則之普遍。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2
據現存詩學資料看,自沈約在〈謝靈運傳論〉中提出「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之聲律原則後,永明時期詩人已能將平仄(當時雖無此一名詞而實有此現象)相對原則運用到新體詩中。若論兩句聲律相對現象,在六朝末期徐陵、庾信等人作品中始有試驗之跡象。可證新體詩黏對之形成過程是先有「相對」之聲律原則,爾後又有「相黏」之聲律原則;[20]將「相對」與「相黏」理論化並正式提出,則最早見於初唐人元兢《詩髓腦》書中。[21]然近體詩在初唐前期,黏對之聲律組合應還是在探索階段,故太宗皇帝李世民五律詩通首之黏對組合方式有二十三種情形之多,正是反應此一實情。因而「論對情形多,論黏情形少」,亦可理解。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3
三、四聲遞用
唐人近體詩聲律主要雖是通過「平」與「仄」兩大類別之變化來實現,但在初唐時期詩人調聲準則仍是持守「四聲遞用」。所謂四聲遞用,嚴格說就是一句之內,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字皆能用全。例如:「即此對神仙」,是「入上去平平」,此即四個聲調之字皆能用全。放寬說就是句中雙仄、三仄時,皆不連用同上、同去、同入之情形。例如:「秦川雄帝宅」,是「平平平去入」,末二字是「去」與「入」,雙仄不連用同聲字。又如:「昔樹發今花」,是「入去入平平」,前三字是「入」、「去」、「入」,兩「入」被一「去」隔開,三仄不連用同聲字。此外,詩中單數句末一字必須是上去入相間遞用,或有三聲不能用全,但亦須相間遞用。茲以放寬說法來檢視李世民五律四聲遞用之實際情形。
1、〈帝京篇十首其一〉:
秦川雄帝宅。(平平平去入)
函谷壯皇居。(平入去平平)
綺殿千尋起。(上去平平上)
離宮百雉餘。(平平入上平)
連甍遙接漢。(平平平入去)
飛觀迥凌虛。(平去上平平)
雲日隱層闕。(平入上平入)
風煙出綺疏。(平平入上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去入,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3
2、〈帝京篇十首其五〉:
芳辰追逸趣。(平平平入去)
禁苑信多奇。(平上去平平)
橋形通漢上。(平平平去上)
峰勢接雲危。(平去入平平)
煙霞交隱映。(平平平上去)
花鳥自參差。(平上去平平)
何如肆轍跡。(平平去入入)
萬里賞瑤池。(去上上平平)
除第七句連用同入、八句連用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去入,未能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4
3、〈帝京篇十首其九〉:
建章歡賞夕。(去平平上入)
二八盡妖妍。(去入上平平)
羅綺昭陽殿。(平上平平去)
芬芳玳瑁筵。(平平去去平)
佩移星正動。(去平平去上)
扇掩月初圓。(去上入平平)
無勞上懸圃。(平平上平去)
即此對神仙。(入上去平平)
除第四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而第二、六、八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入去上去,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5
4、〈過舊宅二首其一〉:
新豐停翠輦。(平平平去上)
譙邑駐鳴笳。(平入去平平)
園荒一徑斷。(平平入去上)
苔古半階斜。(平上去平平)
前池消舊水。(平平平去上)
昔樹發今花。(入去入平平)
一朝辭此地。(入平平上去)
四海遂為家。(去上去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三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上上去,未能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5
5、〈臨洛水〉:
春蒐馳駿骨。(平平平去入)
總轡俯長河。(上去上平平)
霞處流縈錦。(平上平平上)
風前瀁卷羅。(平平去上平)
水花翻照樹。(上平平去去)
堤蘭倒插波。(平平去入平)
豈必汾陰曲。(上入平平入)
秋雲發棹歌。(平平入去平)
除第五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去入,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5
6、〈望終南山〉:
重巒俯渭水。(平平上去上)
碧嶂插遙天。(入去入平平)
出紅扶嶺日。(入平平上入)
入翠貯巖煙。(入去上平平)
疊松朝若夜。(入平平去去)
複岫闕疑全。(入去入平平)
對此恬千慮。(去上平平去)
無勞訪九仙。(平平去上平)
除第五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去去,未能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6
7、〈首春〉:
寒隨窮律變。(平平平入去)
春逐鳥聲開。(平入上平平)
初風飄帶柳。(平平平去上)
晚雪間花梅。(上入去平平)
碧林青舊竹。(入平平去入)
綠沼翠新苔。(入上去平平)
芝田初雁去。(平平平去去)
綺樹巧鶯來。(上去上平平)
除第七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六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上入去,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6
8、〈儀鸞殿早秋〉:
寒驚薊門葉。(平平去平入)
秋發小山枝。(平入上平平)
松陰背日轉。(平平去入上)
竹影避風移。(入上去平平)
提壺菊花岸。(平平入平去)
高興芙蓉池。(平去平平平)
欲知涼氣早。(入平平去上)
巢空燕不窺。(平平去入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三、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去上,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7
9、〈詠風〉:
蕭條起關塞。(平平上平去)
搖揚下蓬瀛。(平平去平平)
拂林花亂彩。(入平平去上)
響谷鳥分聲。(上入上平平)
披雲羅影散。(平平平上去)
泛水織文生。(去上入平平)
勞歌大風曲。(平平去平入)
威加四海清。(平平去上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六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上去入,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7
10、〈詠雨〉:
罩雲飄遠岫。(去平平上去)
噴雨泛長河。(平上去平平)
低飛昏嶺腹。(平平平上入)
斜足灑巖阿。(平入上平平)
泫叢珠締葉。(上平平去入)
起溜鏡圖波。(上去去平平)
蒙柳添絲密。(平上平平入)
含吹織空羅。(平平入平平)
除第六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入入,未能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0:28
11、〈詠雪〉:
潔野凝晨曜。(入上平平去)
裝墀帶夕暉。(平平去入平)
集條分樹玉。(入平平去入)
拂浪影泉璣。(入去上平平)
色灑妝臺粉。(入上平平上)
花飄綺席衣。(平平上入平)
入扇縈離匣。(入去平平入)
點素皎殘機。(上去上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上入,相間遞用。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6:00
12、〈賦得白日半西山〉:
紅輪不暫駐。(平平入去去)
烏飛豈復停。(平平上入平)
岑霞漸漸落。(平平上上入)
溪陰寸寸生。(平平去去平)
藿葉隨光轉。(入入平平上)
葵心逐照傾。(平平入去平)
晚煙含樹色。(上平平去入)
棲鳥雜流聲。(平上入平平)
除第一句連用同去、五句連用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上入,相間遞用。
13、〈置酒坐飛閣〉:
高軒臨碧渚。(平平平入上)
飛簷迥架空。(平平上去平)
餘花攢鏤檻。(平平平去上)
殘柳散雕櫳。(平上去平平)
岸菊初含蕊。(去入平平上)
園梨始帶紅。(平平上去平)
莫慮崑山暗。(入去平平去)
還共盡杯中。(平去上平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上上去,未能相間互用。
14、〈賦得櫻桃〉:
華林滿芳景。(平平上平上)
洛陽遍陽春。(入平去平平)
朱顏含遠日。(平平平上入)
翠色影長津。(去入上平平)
喬柯囀嬌鳥。(平平去平上)
低枝映美人。(平平去上平)
昔作園中實。(入去平平入)
今來席上珍。(平平入上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入,相間遞用。
15、〈賦得李〉:
玉衡流桂圃。(入平平去上)
成蹊正可尋。(平平去上平)
鶯啼密葉外。(平平入入去)
蝶戲脆花心。(入去去平平)
麗景光朝彩。(去上平平上)
輕霞散夕陰。(平平上入平)
暫顧暉章側。(去去平平入)
還眺靈山林。(平去平平平)
除第三句連用同入,四、七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上入,相間遞用。
16、〈賦得浮橋〉:
岸曲非千里。(去入平平上)
橋斜異七星。(平平去入平)
暫低逢輦度。(去平平上去)
還高值浪驚。(平平入去平)
水搖文鷁動。(上平平入上)
纜轉錦花縈。(去上上平平)
遠近隨輪影。(上去平平上)
輕重應人行。(平上去平平)
除第六句連用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上上,未能相間遞用。
17、〈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拂霞疑電落。(入平平去入)
騰虛壯寫虹。(平平去上平)
屈伸煙霧裏。(入平平去上)
低舉白雲中。(平上入平平)
紛披乍依迥。(平平去平上)
掣曳或隨風。(去去入平平)
念茲輕薄質。(去平平入入)
無翅強搖空。(平去上平平)
除第六句連用同去、七句連用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上入,未能相間遞用。
18、〈傷遼東戰亡〉:
鑿門初奉律。(入平平上入)
仗戰始臨戎。(上去上平平)
振鱗方躍浪。(去平平入去)
騁翼正凌風。(上入去平平)
未展六奇術。(去上入平入)
先虧一簣功。(平平入去平)
防身豈乏智。(平平上入去)
殉命有餘忠。(去去上平平)
除第八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皆能四聲遞用。而第四、五、七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入去入去,相間遞用。
19、〈月晦〉:
晦魄移中律。(去入平平入)
凝暄起麗城。(平平上去平)
罩雲朝蓋上。(去平平去上)
穿露曉珠呈。(平去上平平)
笑樹花分色。(去去平平入)
啼枝鳥合聲。(平平上入平)
披襟歡眺望。(平平平去去)
極目暢春情。(入入去平平)
除第五、七句連用同去,八句連用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亦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入上入去,相間遞用。
20、〈秋日翠微宮〉:
秋日凝翠嶺。(平入平去上)
涼吹肅離宮。(平平去平平)
荷疏一蓋缺。(平平入去入)
樹冷半帷空。(去上去平平)
側陣移鴻影。(入去平平上)
圓花釘菊叢。(平平去入平)
攄懷俗塵外。(平平入平去)
高眺白雲中。(平去入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去,相間遞用。
21、〈初秋夜坐〉:
斜廊連綺閣。(平平平上入)
初月照宵幃。(平入去平平)
塞冷鴻飛疾。(去上平平入)
園秋蟬噪遲。(平平平去平)
露結林疏葉。(去入平平入)
寒輕菊吐滋。(平平入上平)
愁心逢此節。(平平平上入)
長嘆獨含悲。(平去入平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入入入入,未能相間遞用。
22、〈秋日二首其一〉:
菊散金風起。(入上平平上)
荷疏玉露圓。(平平入去平)
將秋數行雁。(平平入平去)
離夏幾林蟬。(平去上平平)
雲凝愁半嶺。(平平平去上)
霞碎纈高天。(平去入平平)
還似成都望。(平上平平去)
直見峨眉前。(入去平平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上去,相間遞用。
23、〈秋日二首其二〉:
爽氣澄蘭沼。(上去平平上)
秋風動桂林。(平平上去平)
露凝千片玉。(去平平去入)
菊散一叢金。(入上入平平)
日岫高低影。(入去平平上)
雲空點綴陰。(平平上去平)
蓬瀛不可望。(平平入上去)
泉石且娛心。(平入上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七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去,相間遞用。
24、〈冬宵各為四韻〉:
雕宮靜龍漏。(平平去平去)
綺閣宴公候。(上入去平平)
珠帘燭焰動。(平平入去上)
繡柱月光浮。(去上入平平)
雲起將歌發。(平上平平入)
風停與管遒。(平平去上平)
瑣除任多士。(上平平平上)
端扆竟何憂。(平上去平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二、三、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上入上,相間遞用。
25、〈冬日臨昆明池〉:
石鯨分玉溜。(入平平入去)
劫燼隱平沙。(入去上平平)
柳影冰無葉。(上上平平入)
梅心凍有花。(平平去上平)
寒野凝朝霧。(平上平平去)
霜天散夕霞。(平平上入平)
歡情猶未極。(平平平去入)
落景遽西斜。(入上去平平)
除第三句連用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二、八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去入,相間遞用。
26、〈望雪〉:
凍雲宵遍嶺。(去平平去上)
素雪曉凝華。(去入上平平)
入牖千重碎。(入上平平去)
迎風一半斜。(平平入去平)
不妝空散粉。(入平平去上)
無樹獨飄花。(平去入平平)
縈空慚夕照。(平平平入去)
破彩謝晨霞。(去上去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二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上去,相間遞用。
27、〈守歲〉:
暮景斜芳殿。(去上平平去)
年華麗綺宮。(平平去上平)
寒辭去冬雪。(平平去平入)
暖帶入春風。(上去入平平)
階馥舒梅素。(平入平平去)
盤花卷燭紅。(平平上入平)
共歡新故歲。(去平平去去)
迎送一宵中。(平去入平平)
除第七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去去,未能相間遞用。
28、〈除夜〉:
歲陰窮暮紀。(去平平去上)
獻節啟新芳。(去入上平平)
冬盡今宵促。(平上平平入)
年開明日長。(平平平入平)
冰消出鏡水。(平平入去上)
梅散入風香。(平上入平平)
對此歡終宴。(去上平平去)
傾壺待曙光。(平平上去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二、五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去,相間遞用。
29、〈詠雨〉:
和氣吹綠野。(平去平入上)
梅雨灑芳田。(平上上平平)
新流添舊澗。(平平平去去)
宿霧足朝煙。(入去入平平)
雁溼行無次。(去入平平去)
花霑色更鮮。(平平入去平)
對此欣登歲。(去上平平去)
披襟弄五弦。(平平去上平)
除第二句連用同上、三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去去去,未能相間遞用。
30、〈賦得含峰雲〉:
翠樓含曉霧。(去平平上去)
蓮峰帶晚雲。(平平去上平)
玉葉依巖聚。(入入平平去)
金枝觸石分。(平平入入平)
橫天結陣影。(平平入去上)
逐吹起羅文。(入去上平平)
飛復陽臺下。(平入平平去)
空將惑楚君。(平平入上平)
除第三、四句均連用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五、六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去上去,未能相間遞用。
31、〈三層閣上置音聲〉:
綺筵移暮景。(上平平去上)
紫閣引宵煙。(上入上平平)
隔棟歌塵合。(入去平平入)
分階舞影連。(平平上上平)
聲流三處管。(平平平去上)
響亂一重弦。(上去入平平)
不似秦樓上。(入上平平上)
吹簫空學仙。(平平平入平)
除第四句連用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六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上,未能相間遞用。
32、〈遠山澄碧霧〉:
殘雲收翠嶺。(平平平去上)
夕霧結長空。(入去入平平)
帶岫凝全碧。(去去平平入)
障霞隱半紅。(去平上去平)
仿佛分初月。(上入平平入)
飄搖度曉風。(平平去上平)
還因三里處。(平平平上去)
冠蓋遠相通。(平去上平平)
除第三句連用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入去,未能相間遞用。
33、〈賦得花庭霧〉:
蘭氣已熏宮。(平去上平平)
新蕊半妝叢。(平上去平平)
色含輕重霧。(入平平上去)
香引去來風。(平上去平平)
拂樹濃舒碧。(入去平平入)
縈花薄蔽紅。(平平入去平)
還當雜行雨。(平平入平上)
仿佛隱遙空。(上入上平平)
句中雙仄、三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平去入上,相間遞用。
34、〈春池柳〉:
年柳變池臺。(平上去平平)
隋堤曲直回。(平平入入平)
逐浪絲陰去。(入去平平去)
迎風帶影來。(平平去上平)
疏黃一鳥弄。(平平入上去)
半翠幾眉開。(去去上平平)
縈雪臨春岸。(平入平平去)
參差間早梅。(平平去上平)
除第二句連用同入、六句同去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五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平去去去,未能相間遞用。
35、〈芳蘭〉:
春暉開紫苑。(平平平上上)
淑景媚蘭場。(入上去平平)
映庭含淺色。(去平平上入)
凝露泫浮光。(平去上平平)
日麗參差影。(入去平平上)
風傳輕重香。(平平平上平)
會須君子折。(去平平上入)
佩裏作芬芳。(去上入平平)
除首句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二、八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上入上入,相間遞用。
36、〈詠桃〉:
禁苑春暉麗。(去上平平去)
花蹊綺樹妝。(平平上去平)
綴條深淺色。(去平平上入)
點露參差光。(上去平平平)
向日分千笑。(去入平平去)
迎風共一香。(平平去入平)
如何仙嶺側。(平平平上入)
獨秀隱遙芳。(入去上平平)
句中雙仄皆不連用同聲字,通首能四聲遞用。而第八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入去入,相間遞用。
37、〈賦帘〉:
參差垂玉闕。(平平平入入)
舒卷映蘭宮。(平上去平平)
珠光搖素月。(平平平去入)
竹影亂清風。(入上去平平)
彩散銀鉤上。(上去平平上)
文斜桂戶中。(平平去上平)
惟當雜羅綺。(平平入平上)
相與媚房櫳。(平上去平平)
除首句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四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入入上上,未能相間遞用。
38、〈詠烏代陳師道〉:
凌晨麗城去。(平平去平去)
薄暮上林棲。(入去上平平)
辭枝枝暫起。(平平平去上)
停樹樹還低。(平去去平平)
向日終難託。(去入平平入)
迎風詎肯迷。(平平去上平)
只待纖纖手。(上上平平上)
曲裏作宵啼。(入上入平平)
除第四句同去、七句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二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去上入上,相間遞用。
39、〈詠飲馬〉:
駿骨飲長涇。(去入上平平)
奔流灑絡纓。(平平上入平)
細紋連噴聚。(去平平去去)
亂荇繞蹄縈。(去上去平平)
水光鞍上側。(上平平上入)
馬影溜中橫。(上上去平平)
翻似天池裏。(平上平平上)
騰波龍種生。(平平平上平)
除第三句同去、六句同上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而第一句更是四聲皆能用全。單數句末一字平去入上,相間遞用。
40、〈賦得殘菊〉:
階蘭凝曙霜。(平平平去平)
岸菊照晨光。(去入去平平)
露濃睎晚笑。(去平平上去)
風勁淺殘香。(平去上平平)
細葉凋輕翠。(去入平平去)
圓花飛碎黃。(平平平去平)
還持今歲色。(平平平去入)
復結後年芳。(入入去平平)
除第八句同入外,餘仄皆不連用同聲字,故泰半能四聲遞用。單數句末一字平去去入,未能相間遞用。
以上四十首詩三百二十句中,雙仄或三仄連用共有二百七十九句,其中雙仄連用同上情形有十句、同去情形有十七句、同入情形有十一句,合計三十八句,佔總數13.6﹪,比率並不高。其餘二百四十一句均能「四聲遞用」,佔總數86.4﹪,出現頻率相當高。而句中四聲俱用全者又有三十二句,雖佔總數11﹪,但出現頻率亦不少。單數句末一字四聲遞用有二十四首,佔詩總數60﹪,未能四聲遞用有十六首,佔詩總數40﹪。據此,足證李世民對五律聲律考究之精嚴,且可證李氏創作仍受時代風氣「四聲論」之影響頗深。
參、結 論
經以上之統計與論證後,可得到四點結論。
一、若以四種基本律句來檢驗李世民近似五律之作品,合律比率佔67.5﹪;若再計第一字、第三字可不論之情形,則合律比率佔87﹪;若再計以可容許之拗與救情形,合律比率更高達97﹪。據此,足證李世民對五律聲律之考究相當精嚴。
二、李世民近似五律作品之黏對現象,合于元兢所謂「換頭術」者有八首(含又題董思恭作三首);亦即後人所稱之「黏對法則」者,在李世民近似五律作品中並非最常見。再從統計數字來看,李詩泰半只重視一聯兩句之相對與否,相黏問題則未用心安排。此亦可佐證彼時新體詩黏對組合應還在探索階段,其定於一尊之原則,仍未形成共識。
三、唐人近體詩聲律主要雖是通過「平」與「仄」兩大類別之變化來實現,但在初唐時期詩人調聲仍是持守「四聲遞用」之準則。驗以李世民五律作品之聲律,的確仍是持守「四聲遞用」之原則。
四、李世民五律作品之聲律,雖未能完全合于後人所公認之近體詩聲律,但較諸永明體之聲律,音節上是更加和諧。在初唐前期諸詩人中,其對五律律化之貢獻是相當積極且有一定之成績。
主要參考書目
1. 新唐書 歐陽脩等著,臺北,鼎文出版社影印。
2. 唐詩品彙 高 秉著,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
3. 柳南隨筆 王應奎著,臺北,新興書局版《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八編。
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臺北,木鐸出版社影印。
5. 全唐詩 清聖祖御製,臺北,明倫出版社影印。
6. 文鏡秘府論校注 日弘法大師原著,王利器校注,臺北,貫雅文化訂補本。
7. 近體詩創作理論 許清雲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洪葉文化印行。
8. 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 向麗頻撰,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9. 元兢調聲術與初唐五律聲律之關係 許清雲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第四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5月。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0 16:03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0 16:00 发表
12、〈賦得白日半西山〉:
紅輪不暫駐。(平平入去去)
烏飛豈復停。(平平上入平)
岑霞漸漸落。(平平上上入)
溪陰寸寸生。(平平去去平)
藿葉隨光轉。(入入 ...
没想到逐楼分节复制,便于阅读,如此耗时费力,暂且一次性复制过来。
作者:
李家三郎 时间: 2011-4-13 12:10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4-10 09:51 发表
牛哥,好像在能诗的开国皇帝那里,李世民的诗霸气少一些。牛哥觉得呢?
匆匆复制,原来还没回复。——是的。然而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经过玄武门之变,才接过了他老爸的江山。
欢迎光临 随笔南洋网 (http://www.sgwritings.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