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4月20日宣布,28所中小学和初级学院将于2019年合并。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学校合并,也是新加坡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初级学院(相当于高中)遭合并。
其实2014年,已有6所小学因收生不足遭到教育部合并。2016年3月,教育部又宣布将22所中学合并成11所。
对于这次宣布的大合并,教育部给出的理由依然是新加坡生育率下降,导致学生人数减少。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初院入学人数从2014年开始逐年减少。一般初院每年入学新生为800人。若不采取行动,一些收生不理想的初院,新生人数预计将只能达到200到400人。由于人数不足,它们所能提供的科目组合及课外活动必将受到影响。
教育部说,合并初院,是为了维持初院的教育素质。
遭合并的都是哪些学校?
这次受影响的小学共有14所,都位于东部和东北部,包括大侨小学、达迈小学和洛阳小学等。不过教育部也宣布,由于人口分布的改变,明年将在盛港成立一所新小学。
在中学方面,今年有六所受到影响,其中四所位于西部。有80多年历史的树群中学将并入裕华中学,丰嘉中学将并入裕廊景中学。东部的东景中学将并入东源中学。
成立36年的裕廊初级学院,是新加坡教育部成立的第九间初院。它将从明年起停止收生,在两年后并入先驱初院。
而刚刚在12年前成立的星烁初院,将在两年后并入义顺初院。校方已在昨天中午向师生宣布了这个消息。校长说,师生或许会感到难过,但最终会了解必须合并的原因。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不会有教职员在这次合并行动中被裁退。受影响的教职员将被调派到总部或其他学校。
受影响的学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失望。有家长对南洋君说,儿子所就读的学校在这次并校名单上,好在真正的合并是在2019年,孩子们到时已经毕业,因此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对于所就读的学校即将在两年后消失,孩子的心情明显很低落。
是生育率猛跌导致的吗?
新加坡的生育率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2015金禧年小幅上调后,生育率去年再次掉头,从1.24跌至1.2。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导致政府学校的学额供过于求,是学校大合并的基础原因。
可是也有公众表示,新加坡的生育率低,并不是最近才出现,少说也有10多年或20多年了。为什么直到2014年,才出现大规模合并学校的情况?
小编为此特地查了统计数据,新加坡的生育率早在1977年就将至2.1(人口替代水平)以下。在1990年代初曾小幅反弹,但随后一路下滑,到2003年跌至1.3以下。之后无论政府怎么奖励生育,这个数字都没有回到过1.3以上。
那这么多年来,为何没有发生严重的收生不足问题?显然是早前政府欢迎和鼓励外国学生进入本地政府中小学和初院的政策,填补了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空额。
但是经2011年大选和2013年人口白皮书风波后,新加坡排外情绪抬头,政府也大幅收紧外来人口政策。教育部随之出台了各级政府学校招收外国学生的新规定,严格控制外国学生比例,导致一些原本收生不足的学校,宁可放空学额也不能招收国际学生。
随笔南洋网主编、联合早报特约撰稿人李叶明,曾经报道过外籍学童在本地报读政府小学无门的情况。这些学童的家长,大多是持就业准证或工作准证在本地工作的外籍员工。点击帖文下方阅读原文,可以读到当时的文章《他们在新加坡失学》。
由此可见,从2014年开始的这几轮学校合并行动,并非是新加坡又出现什么生育率猛跌的情况,而是由于本地收紧外来人口政策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政策所直接导致的。
国际学校反倒蓬勃发展了
可是另一边厢,在本地专门招收外籍学生的国际学校,近年来却显得非常火爆,学额供不应求。不过有家长透露,他们是因为无法为孩子报名进入本地政府学校,才不得不去收费很贵的国际学校
一些家长还反应,新加坡曾经宣布,要打造区域教育中心,他们也是因为看好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才举家移居本地。可是这才短短几年,新加坡的学校关了一家又一家,他们的孩子也始终无法进入本地主流教育,只能去读这里的国际学校。
这几年,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发展的倒是很蓬勃。这些家长和孩子都可说是亲历者了。新加坡给他们的印象,更像是一个汇集了众多国际学校的外国教育中心。
图片附件:
美国学校2.jpeg (2017-4-21 14:36, 163.51 K)
图片附件:
美国学校2.jpg (2017-4-21 14:36, 104.26 K)
图片附件:
加拿大学校1.jpg (2017-4-21 14:36, 234.85 K)
以上三幅照片是新加坡美国国际学校和加拿大国际学校的学生和校区。此外这里还有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众多国家的国际学校。您知道吗?在新加坡也有一家中国国际学校(最近似乎已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