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我的乖乖:轻松的节奏掩饰不住对青春年少爱情的怀恋。这首歌曲的歌词对演唱者的咬字是个不小的考验,分节歌不同段落的处理也要尽可能避免太过雷同。
断章:这是诗人在新月派后期所写的名作。它似乎要用一种哲学的意味,来寓意人物与风景的相互关系及距离的美感。音乐的前后两句采用了不同调性的意外连接,而全曲的首尾又有调性的再现。歌声应该是梦幻式的,和声则非传统地运用了“镜式”的反向进行,并伴随着持续不变的固定音形。
凤凰树下:女高音用一种奔放的激情,唱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恋。
港口的黄昏:这首隽永的小诗给人一种淡雅、宁静的气氛。歌声时断时续地像那飞翔的海鸟,钢琴伴奏似黄昏宁静海浪的波纹。歌曲中透着一丝对往日岁月的缅怀,一丝淡淡的、不安的愁绪。
花芭山小夜曲:刚来新加坡不久,友人带我和来新访问的大学同学莫凡一起上花芭山,俯看美丽、宁静的市区夜景,再看灯火依旧闪烁的繁忙海港,有一种兴奋、一种愉悦。不久我写下这首小夜曲,算是一种美感的记录。
回答:这首十四行爱情诗非常欧化。谱曲时也尽量使用了欧洲浪漫曲的曲风。在演唱时,特别要注意歌词发音的清晰。如何处理曲调与歌词的关系是对演唱此曲歌唱家不小的挑战。
今夜的月儿是弯的:我一直很喜欢原甸先生的诗,尤其是他那些乡愁风格的诗篇。除了这首外,还有《铜锣挂在天边》和《无题》,我都谱了曲。但这三首所采用的形式各不同:《铜锣》采用了女高音多装饰音的曲调来表现浓郁的愁绪、《今夜》则用男中音浑厚的音色再现出浪子回头的感触、而《无题》是三部男声的挽歌!
澜沧江之歌:我没去过云南,可她的美丽一直是我的梦境。这是一首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女声二重唱,旋律优美,它是我大学时代的作品。
洛阳桥怀古:洛阳桥并不在洛阳,它坐落在福建闽南一带。洛阳桥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这首长大的男高音独唱曲,气势澎拜,调性丰富多变,歌曲缅怀了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牧羊哀话:歌词选自郭沫若的同名小说。为了真实表达歌词的风味,特意选择了四川民歌的音调,并运用了清唱、独白及垛句的方法,展现出一种具叙事、抒情和说白相结合的民族风格艺术歌曲。
那一晚:女诗人林徽音的这首作品,发表于徐志摩逝世前半年,并且以尺棰的名义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这不免令人联想到他们早年的“康桥恋情”就是这首诗的背景吧!引子以“伦敦德里小调”的动机拉开歌曲的序幕,整首歌曲的结构较复杂,类似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的结合,深切表达对了往日的缅怀和追忆!
南洋一叶舟:这是根据原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桓先生的诗作而谱曲的。女声二重唱风格清新优美,深具南洋情怀!
你:女中音用轻柔的声音咏唱着这首爱情小诗,那梦境像披着一层朦胧的纱幔一般令人着迷。歌曲仿佛是一首浪漫曲,旋律的符点节奏与伴奏的切分节奏相配合,呈现出清新的歌风和一丝难言的愁绪。
你指着太阳起誓:这首男中音独唱曲完全没有伴奏,自由的宣叙风格表现出诗人火山熔岩般的激情。诗与歌的完美融合在中文宣叙调中更显得是那样难能可贵。
女人:诗人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讲述着女人的诱惑以及男人内心的不安。男中音表面的玩世不恭,掩盖不住内心的伤痛。伴奏中的和声进行极为严谨,有时高声部与歌唱旋律形成交织的二重唱。
偶然:这首徐志摩的名诗,据说是写给女友林徽音(林语)的。也曾有不少作曲家为此诗谱了曲。这首歌曲如单独演唱的话,引子的右手部分和其它一些右手对位旋律,也可由长笛或小提琴等乐器与钢琴一起伴奏。
沙扬娜拉:这首名诗是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日本时写下的。歌曲也同样呈现了东洋风味,伴奏清淡而纤细,衬托出身着和服的东瀛女子温柔妩媚的身影。
诗一首: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这是一种无奈、沉默的情爱。固定的伴奏音形和固定持续主音,更突出了诗歌里面“严守着它的静穆”的意境。
双桅船:这是一首名诗,也是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歌曲的音调抒情淡雅,伴奏似流水
死水:这首作品是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历史丰碑。将现实的丑恶化为艺术的美感,显然受到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歌曲写作运用了不少大音程的跳进,配以不协和的钢琴固定音形的背景,强烈地表现出现戈一实生活中的“死水”与诗人胸口中的愤懑之冲突对立。
颂:这是一首沈从文在早年所写下的,但并不为人熟悉的优美诗篇。诗人用纯真的笔触,颂扬了造物主所赋予女性的天然美。为了刻画少年的口吻,音乐写作甚至采用了一些稚拙的音态。第一段是流畅式的,第二段接近口语说白式,第三段才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处,迸发出诗情澎湃的烈焰。
铜锣挂在天边:这首诗作是诗人原甸七十年代写于香港的。当一个中秋之夜,诗人驾车经过铜锣湾高速公路时,一轮巨大无比的圆月突现在眼前,诗人有感而发,即时写下了这首名诗。这首歌曲谱于八十年代。
微弱:描写少年纯真的思恋,三连音的音形似夜空的繁星在闪烁。钢琴的触键明丽、柔和而含蓄。歌者不需强调声音的共鸣,诗意的表达更为重要。歌唱的位置靠前,类似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德国式的。歌者用一种虚幻的音色,在钢琴的背景及对话中,尽量去表现诗人无奈的惆怅。
我不知道风:这首作品与另外五首为徐志摩诗作谱曲的作品“偶然”“不再是我的乖乖”“月下雷峰影片”“云游”“再别康桥”同写于八十年代,却首演于零一年(新加坡)。整部浪漫套曲虽取自徐志摩的不同诗集,但都为同一的爱情主题,风格较接近,在速度、情绪和调性上也有特别的安排,因此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演唱。
我来到扬子江采一把莲蓬:这是徐志摩为陆小曼而写的,诗中的小龙是指小曼的小名。徐当时正忍受恋爱的煎熬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无题:这首短诗只有两句,却道尽了游子内心难言的忧伤。歌曲运用三个男声声部的先后进入,制造出一种在不同空间的回声,配合钢琴如时钟般的固定音型。
西子湖,美丽的少女:这首歌曲曾发表在八十年代的《上海歌声》上。歌曲的前半段像是轻快的舞曲,后半段则优美抒情,歌唱了西湖美丽的风光和人们幸福的生活!
乡愁:这首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歌曲用歌谣般的形式表达了原作的精神。
想望:这是一首充满南国情怀的思乡之歌。旋律和伴奏都很淳朴,像是歌谣风的演唱配合着木吉他的简单伴奏。
雪莲:词作者以天山雪莲的坚毅来象征青春和友谊。歌曲采用多变的调式、调性来发展旋律,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雁子:人生有太多的目的性,有太多的喜怒哀乐。陈梦家的这首诗,向往的是像雁子那样漫无目的地飞翔,像雁子那样不受情感的左右。这首歌曲需要花腔女高音很好的技巧,但绝不是炫耀,诗意的表达永远至高无上。
附件:
Picture 38213 2 [时间:2009-11-10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