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帮助
|
返回首页
随笔南洋网
»
狮城消息站
»
新加坡华乐团
» (人物专访)音乐无国界------新加坡华乐团演奏家专访系列
成为随笔南洋网会员!
随笔南洋网 on Facebook
新新网-分类广告
华文网站设计制作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人物专访)音乐无国界------新加坡华乐团演奏家专访系列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邹璐
版主
UID 50
精华
50
积分 8083
帖子 3203
威望 4859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10-30
状态 离线
#1
发表于 2009-9-1 01: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人物专访)音乐无国界------新加坡华乐团演奏家专访系列
(照片来自华乐团网站)
音乐无国界
----- 新加坡华乐团演奏家专访系列
之一
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华乐演奏家,他们移居新加坡的时间或长或短,他们都就职本地唯一的专业华乐艺术团体------新加坡华乐团。他们把高山流水一样源远流长又柔美悠扬的华乐带来新加坡,音乐无分国界,却一定要有风格,而他们正是在新加坡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的风格,带着他们的一把乐音,融入了这个社会。
在诸多华丽艺术盛宴的六月,让我们和这些专业华乐演奏家畅谈,一起聆听他们的异乡音乐之声。
二胡演奏家李宝顺
李宝顺
,新加坡华乐团首席。1997年移居本地,和1996年正式组建的新加坡华乐团共同成长,到今年已经12年。目前,一家三口都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李宝顺来自中国天津,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从6岁开始就和哥哥一起学习拉小提琴,一年之后改学二胡。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二胡专业,随后加入在中国极富盛名的,代表民乐演奏最高水准的北京中央民族乐团。
在北京中央民族乐团时,李宝顺很年轻就成为二胡首席,来新加坡之前,他已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成员, 国家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协会理事等。评论界对于他的二胡演奏评价甚高,认为“技法纯熟,表现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谈起二十年前1989年随团演出首次来到新加坡,李宝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南洋岛国,天气颇为炎热,而本地有一班搞音乐的朋友,他们的专职工作都在其他领域,音乐只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可是,这些朋友对音乐却有着如同赤道阳光一样的热情,他们刻苦努力,有专研精神,踏实勤奋,富有上进心,所以,尽管是业余爱好,却自学成才,把华乐搞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这给科班出身的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他的一些比较和思考。
谈到在本地工作生活多年的感受,态度谦和,慢条斯理的李宝顺认为,一个新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社会,天气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需要调适适应,比如初来乍到,他发现本地人通常习惯少食多餐,并有茶点时间充饥,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初期他就不太适应,而经过这么多年,他已经渐渐把自己的口味浓重的北方饮食习惯改成清淡素食,并且对于热带水果之王榴櫣情有独钟。他说,如果谈到适应融入,较难适应方面还是在于文化和思想领域,这需要更长时间的调适和个人意识的主动改变与努力。
作为一个音乐家,演奏家,目前他不仅在华乐团担任首席,同时还在多所学校担当教学工作。他认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对于音乐演奏及艺术培养工作还是非常关注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校及社会都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把加入学校华乐团,参加华乐比赛,当作是拿学分,拿奖牌的活动之一,这或许会制造华乐受重视的热闹假象,看去实质,则难免让人失望和担忧。
李宝顺进一步解释,作为一个演奏家,基本功一定要好,而作为一个音乐家,基础学习至关重要。这就好比盖大楼,只打三层楼的地基,就不能奢望盖出30层高的大厦。业余华乐团所给予的训练是普及性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奏家,长期专业刻苦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这其中的艰苦无人能懂,无人能帮,只有自己担当,而绝无捷径可循。
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本地,自认为对于本地情况有一定了解,李宝顺说,他的孩子差不多从一岁起就随同父母移居本地,因为孩子从小在这里接受教育成长,甚至比父母显得更具本土化,这里的学生学业重,活动多,尽管守着这么一位颇有成就的演奏家父亲,女儿对音乐也比同龄人有多一些的理解和喜爱,但是,身为父亲,他决定顺其自然,并不刻意强迫孩子一定要向音乐方面发展。
他举例说,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像郎朗这样光彩夺目的世界级年轻演奏家,新加坡能否同样造就像郎朗这样世界级音乐人才,那是因为他有一个望子成龙常常以第一名的标准严格要求的父亲,郎朗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二胡演奏家,他对于郎朗的倾心培养,严格要求,苛求责备已经超乎常人想象,这说明,首先家长是有主动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其次,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社会环境允许,社会意识引导,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也就是说,社会对于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的生涯前途有信心有鼓励。
迄今李宝顺已经到世界多个国家随团演出,对比国外其他地方的所见所闻和经验,李宝顺认为,新加坡在音乐艺术的全民普及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音乐人才实在太多,我们只有培养出最杰出最优秀的高端音乐人,才会使新加坡产生国际影响力,才有国际竞争力,很显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氛围还不够,这意味着专业团体,专业演奏家还要更多些,专业知识要更深入,专业判断要更准确,专业评论要更广泛,这或许可以考虑作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附件:
邹璐空间
http://www.sgwritings.com/50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随笔南洋网
≡ 随笔南洋论坛 ≡
> 时事沙龙
> 文学天地
> 诗辞雅座
> 现代诗歌
> 小说戏剧
> 长篇连载
> 清水茶馆
> 影视聚焦
> 娱乐速递
> 狮城家园
> 财经专栏
> 房产家居
> 爱车一族
> 陪读社区
> 以法论道
> 摄影天地
> 旅游专栏
> 自驾游-自驾乐
> 原创精华
> 南洋古今
> 情感绿洲
> 有缘同行
> 菁菁校园
> 咬文嚼字
> 每日英语
> 留学生活
> 美食坐标
> 美食店家好介绍
> 折扣特价大比拼
> 周末大食会
≡ 南洋文化园地 ≡
> 狮城消息站
> 南洋艺术学院
> 新加坡华乐团
> 国大文化沙龙
> 新智读书会
> 第三代读书会
> 拉丁马士读书会
> 茶渊读书会
> 狮城书画专栏
> 古董艺术品收藏
≡ 南洋企业园地 ≡
> 创新创业论坛
> 中小企业论坛
> 企业动态分享
≡ 广而告之 ≡
> 广告通栏
> 旅游机票
> 找房租房
> 求职招聘
≡ 随笔南洋社区 ≡
> 社区新闻
> 专辑收藏
> 奥运专辑
> 残奥专辑
> 汶川地震诗文特辑
> 老兵专栏
> 校友会专栏
> 上海大学
> 华中理工
> 清华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华中师大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大
> 中山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郑州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安交大
> 北邮专栏
> 暨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浙江大学
> 新加坡管理大学
> 北航专栏
> 福建师大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大
> 南洋理工大学
> 北京师大
> 中国科技大学
> 建议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2-8-12 18:03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83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