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点以偏概全吧?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和观众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
以下的几篇报道,请好好看看:
1. 舞台上的“80后”:京剧因我而年轻,我因京剧而精彩
2. “80后”演员携青春版京剧《江姐》亮相济南
3. 肖德美获川剧首位艺术硕士,带着90后演“白蛇”
4. “90后”不喜动漫痴京剧,走路也咿呀哼不停
阁下自己不喜欢戏曲,觉得像噪音,那是阁下自己的喜好,但是请别把全体80后和90后拉来壮胆。他们当中,也有好多并不认为戏曲是噪音的,甚至有一些是很喜欢戏曲的。
呵呵,你举的可是反例了,这些例子其实是在反驳自己。
不信,那就将这几篇报道的某些关键字换一下:
1. 舞台上的“80后”:流行歌曲因我而年轻,我因流行歌曲而精彩
2. “80后”演员携青春版流行歌曲《X姐》亮相济南
3. 肖德美获流行歌曲首位艺术硕士,带着90后演“白蛇”
4. “90后”不喜动漫痴流行歌曲,走路也咿呀哼不停
这是歌颂了流行歌曲吗?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对流行歌曲的一种讽刺?试问,大街小行都在播着流行歌曲,人人的MP3都装着流行歌曲,人人去K房都是点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演唱会的盛况,“超级女声”扬名中国,还需要这种劣质的报道来为流行歌曲?所以这种报道,只是反映了京剧等戏曲的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