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7-29 12:19 发表
书不出现我的名字为最好。我只追求字形的美观,而与书法艺术毫不沾边。除非写了去忽悠老狐狸,否则只能是无立针尖之地。
——嘁!完全是迂腐、酸腐、腐竹、臭豆腐之论!不与支持,打回去反省。都长这么大了,还 ...
植根传统 情趣盎然一一评李家三郎的书法艺术
梦蝶翁
书法艺术对山东大学书法文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王长水先生来说,是一种心灵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一条牵动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长河。王长水先生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艺术的天地里默默耕耘60载,迎来了金色的收获季节。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王长水书法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王长水书迹》(香港紫荆出版社)、《张海·王长水·沈鹏作品集》(长城出版社)。这些集子,均收入晚年的作品。他以朴实、豪放、旷达书写风格,凸现出一个学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他成为中国书画界关注的热点人物。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如是评——“长水的书法以‘品高’为追求,下笔妍雅、不落尘俗自不待言,更能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我从‘无字书’中,明白了书法与人生”
新近出版的《王长水书迹》(香港紫荆出版社)一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里的一篇序文——《绝望与希望》。作者对自己60年书法艺术道路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说:“我从‘无字书’中,明白了书法与人生;知道了书法与历史;明白了书法的伟大与渺小;知道了书法的光荣与耻辱。”
王长水先生字源泉,号鲁痴。1939年生于山东齐河。他最初的书法得益于小学时期王景和先生。这位老师尊崇“二王”,善写赵体。王长水先生拜他为师,自觉于不自觉之间,濡染了后来他才明白的“晋元书风”。1960年,他报考了山东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修科。他用毛笔写的语文答卷,引起了时任山大校长成仿吾的注意。成校长建议,把王长水破格录取为中文系的本科生。
那时的山大,名师云集,大家林立。像陆侃如、冯元君、高亨、萧涤非、蒋维崧等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学者。他们文化底蕴的博大与深厚,有形无形得影响着年青学子。大学阶段,王长水师从蒋维崧先生,泽及尤甚。蒋先生曾告诉他:学习书法是很艰苦的事情,不能有私心。艺术水准的高下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哪个学派来决定的。书法艺术境界的提升,要靠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修炼。书法家不仅有学问,更得有才情。蒋先生治学严谨,艺术上也一丝不苟。先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王长水领悟到学书如做人的道理。
一个学者、一个艺术家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王长水先生认为,坚守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思想,不人云亦云,在学术研究与艺术世界里开辟自由天地。他不为世风所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心甲骨文、金文、帛书等古文字研究数十年,大量收集新出土的甲骨、金文、帛简和魏晋以来的碑帖等资料,细致梳理中国古文字与中国书法艺术演变的路径,探索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面临的问题。同时,他还致力于中国文学和鲁迅研究,在文学领域的风风雨雨中,使他认识到,中国的文人必须有鲁迅的精神、傲骨和节操。他力图找到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书法艺术的互动关系。
学问与艺术素养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底蕴,而书者个性、有思想才能赋予书法艺术以灵魂——王长水先生艺术生命的历程就是生动的诠释。欲学书法,功夫在书法之外,这就是“无字之书”。随着他学问境界与艺术素养的长进,艺术上逐渐进入到自由境界,书法“自然运之于腕底,流之于笔端,雅致俊逸之容,豪爽开朗之情,俨然书中之长水矣!书如其人信斯言也” 。
开拓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空间
《王长水书迹》共收入作品72幅。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自强不息”是王先生的单篇墨迹,共64幅;“天下为公”是书写《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的长卷;“隐逸之宗”是书写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长卷;“孤篇横绝”是书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长卷;“禅意人生”是书写唐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长卷。值得注意的,这些长卷基本上用行草和金文两种书体书写。
王长水先生创作的这些书法作品,呈现出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领悟。以其凝练灵动线条,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内涵,个性鲜明,用笔简洁流畅,章法考究规范,刻画细致真切,意蕴深远隽永,无论谋篇造势,还是笔墨渲染,都显出娴熟的艺术功力。
《王长水书迹》中,半数是行草书。他书写的是白居易的《遗爱寺》,用墨或淡或重,字与字之间,线条时断时续,似山涧小溪潺潺而来,突突曲曲,浓墨与飞白交替,或隐或现,书法意象飞动如流云变幻。润枯相间,点画映带分明,笔锋八面,尽显一派天籁。在书法意象的营造上,书者有意突出诗歌意象的空明与流动感。
另一长篇行草《春江花月夜》,起笔恢弘,收势洒脱,彰显书者的气度和和雄健的笔势;点画含筋裹骨,转折圆润流畅;淡墨虚白之处,隐隐透着恬淡情致与自然生机。线条墨色淡不浮薄,浓不呆滞,把书画之笔融通于晋唐法帖。其清新与雄健之风姿,令人有清风入袖,明月与怀之感。行草意象传达的情致而言,张若虚的意境,王维的空灵、陶渊明的超然、孟浩然的飘逸、李白的豪放,一一寄托于笔墨之间,书者巧妙地把雄健与清丽两种情致揉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调和之美。书者心有墨色,魂有线迹,虚灵剔透,书法意象传达出他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帛书书法,学界对帛书书法研究比较单薄。王先生借助现有资料,追踪最新出土发现,对汉代帛书研究较早,用力较勤。譬如他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独到的见解,受其影响较深。收入《王长水书迹》的帛书《金石之寿》和《荀子<法行>》堪称精品。书者撷取帛书的绵绵神韵,融入隶属的雍容和穆的元素,点画间吸收行草的元素,书法意象力求圆融。字的结体偏长方体,字与字之间,点线呼应,回环畅达,疏疏朗朗,绰约风姿尽显端庄灵动。收入这部作品集中的帛书作品有多幅。这些作品最能体现王长水在书法方面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师法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在创作中解放思想,张扬自由个性,作品因此少了古代帛书的呆滞,多了现代书者的灵巧之趣。
现代甲骨文、金文书法不断有人问津,但要想进入大境界,不仅需要书者对甲骨文、金文有独到的研究,还要在其他书法艺术方面有深厚的功底。王长水先生两者兼得。近年来,他在甲骨文、金文书法方面创作颇丰。《王长水书迹》中的甲骨文、金文书法作品占全书的五分之二之多,有一千四百七十多字,在当今书法创作中不可多见。其中一幅《临殷墟契文》,书者利用质朴天然的写意线条,在字的造型上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感觉,书法意象突出穆与宁静氛围,既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古朴原始的情调,又具有现代人兼容多元的审美意识。金文作品《<大戴礼记>主言句》以横幅书写,四字一行。书者用笔或轻或重,跌宕多姿,使那些厚重苍茫的线条隐隐透着远古遗风。字的结体严禁整饬,但又看似漫不经心,任意挥洒。作品整体意象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尽显恢宏、朴拙之趣。从这些作品来看,他是用现代学着的审美眼光,发掘甲骨文、金文的内蕴之美:一方面,通过模仿铭文的线条,发展传统书法艺术的技巧和表现力;另一方面,追求铭文雄浑恣肆的结体方式,拓展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说:王长水先生的艺术探索,打破了甲骨文、金文的书法的沉寂天地,充分发挥了毛笔在宣纸上的书写特征,既有用笔轻重、起伏,行笔的节奏,又有墨色的渗化与浓淡、润燥的不同,以达到金文书法线条的立体感。完成了甲骨文、金文书法的现代转型。这就是王长水先生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
反思,乃是救助中国现代书法的一剂良药
探索与创新需要艺术家甘于寂寞、孜孜求道的精神;而摒弃浮华与喧噪,才有艺术的炉火纯青。2001年,王长水先生大病一场。度过这场生死劫,他幽默地说:“我是死过一次的人,可是天堂不喜,地狱不收,是佛祖把我打入另册。”他以超然于名利姿态面对滚滚红尘,艺术世界的天空便是格外明朗。
王长水先生是一个有良知的书家,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他的《近十年书学研究话短长》、《我的书法观》、《以科学发展观反思当代书法的“热潮”》、《典范就是典范》、《绝望与希望》等文章,就是对当代书法的一种对自身、对历史、对国家的忠爱与把持。王长水先生的肺腑之言,其诚可鉴。他将自己在这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总结。他能站在高处看清实况,从全局看透本质。
“人生无常,一切本空”,唯有艺术是他的至爱。在《绝望与希望》一文里,他对于现代书法艺术处境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与审视——
“我似乎懂得了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阿Q精神来衡量书法的历史。因为阿Q只知道过时的‘老子’与未时的‘儿子’,却不知道自己的可怜的处境,这处境就是稀里胡涂地被送上了断头台。我们现代书法的处境是什么?处境是近百年来文化历史屡遭破坏,造成了文化上的长期断代和阻隔,书法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文化根基‘如同釜底抽薪’。没有根基的书法,就像是‘一碟绿豆芽’,怎能使它成长壮大?怎能与历史的任何朝代相比?就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也无法相比。我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与别人比高低。”
王长水先生认为:“人生是一种责任。我们对书法的责任,是让书法沿着健康的路子成长,让书法一代一代承传下去。”而当今的中国书法艺术似乎处于悬崖边上。他大声呼吁:“假若我们还不想掉下去的话,反思,乃是救助中国现代书法的一剂良药!”
王长水先生认为当代书法的复兴,反思是一面镜子,照亮人的心境;反思是一盏明灯,指引人的心路。不仅需要书法爱好者进行反思,教育、文化部门也得反思。反思的目的是让当代书法多一些文化色彩,书法多一些文化韵味。艺术无止境,希望在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