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最终,任何无谓的牺牲都会催人泪下。也许,这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的唯一初衷,一部关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音乐剧,只是偶尔出现屠杀和强奸。
同样是战争灾难片,电影《飘》和《Gallipoli》本身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个成功。但《金陵十三钗》中张对于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刻的令人奇怪的轻浮展现同这个事件的本身形成巨大反差。
《金陵十三钗》获得巨大的成功----公共宣传,政府批准,奥斯卡提名,当然还有Christian Bale(主角)试图探访持不同政见者被阻。虽然其他中国电影更多地宣传抗日的爱国主义感情,张却没有试图将这部电影演绎成抗日爱国电影。张的手法是将1937年的事件作为一个背景,来演绎一出华丽的好莱坞式的闹剧,他忘记了如何通过电影传递历史感,庄严感和真正的感情流露。如果能够做到,这也许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
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的对美感的追求的确具有娱乐性,但在《金陵十三钗》中,他不知如何定位(美感)和进行连贯完整的叙述。张试图回避大屠杀这一事件的本身,因此将绝大多数场景固定在一个欧式教堂,形成一个同真实的在战争中的南京毫不相干的虚幻的世界。
John Miller(Christian Bale)是个殡葬师,同他一起出现的是视觉上非常醒目的青年妇女:蓝色服装的修道院学生和穿着性感华丽的妓女。这些人躲在教堂,John Miller设法沟通相互敌视的修道院学生和妓女。张似乎陶醉于展现妓女们的笑声以及她们散步的慢动作,而对外面的悲剧置若罔闻。当灾难来临时,一群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虽然她们的结局没有在电影上描述,而是通过幸存者的叙述。
当然,张通过一个孤独的军人将逼近教堂的日本士兵引开来告诉我们这是战争片。最后,两个妓女离开教堂,落入悲惨下场。除此之外,张极力避免展现日本军队的暴行。John Miller是个奇怪的人物,却成为电影的中心角色,他从一个机会主义者到救世主的转型是那么的仓促。
同以前更优秀,但较少瞩目的南京大屠杀电影相比,《金陵十三钗》要糟糕得多。那些电影至少表明了立场,但张艺谋却始终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