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大”论
“小”谈“大”论
朋友读了我写的博客文章《别轻视“小”》,给了我许多意见。
他担心,读了我的文章的人,会误解为那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凡事都自觉得自己“小”一点,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
佛教里许多谈到“小”的教诲,并不是指我们凡夫所处的相对世界里,所面对“大”与“小”的概念,而是指在相对世界进入绝对世界的禅境界里,其实并没有所谓“大”与“小”的分别。因此,才有“一念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纳须弥于芥子”等说法。
简单点说,佛经中所说的“小”,并不是指表相上的“小”。
只有空瓶子才能装满虚空,然后把瓶口塞紧,不管我们把它带到何处,只要把瓶口的木塞打开,瓶子里的虚空就能和任何地方的虚空马上相应,那你说这瓶子大不大呢?“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就是在“小中见大”的道理。
修行者对待自己时,要自认“小”一点、“空”一点;但是在对待别人时,则应该勿轻视他人的“小”、他人的“空”。这才是佛陀所教诲我们的,作为一个修行者所应具有的修持态度和接人待物时的风度。
可是,世间人都爱取“大”而舍“小”,但往往也不过是“大而不实”、“虚有其表”罢了!在这世间,只有心量真正庞大的人才可能自居于“小”啊!
莲池大师在其《古语四颂》一文道:
大音希声------不音之音,名曰至音。沉沉寂寂,吼动乾坤。无叩而鸣,古人所箴。学道之士,默以养真。
大器晚成------不器之器,名曰上器。积厚养深,一出名世。欲速不达,古人所刺。学道之士,静以俟势。
大智若愚------不智之智,名曰大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
大巧若拙------大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养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
大家仔细想想,莲池大师所言的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那才是真正的“大”啊!
自认为“小”一点,这其实真的也没什么不好!重要的还是能不能,也让人见到藏于“小”中那“大”的一面。
确实,“大”就应该大得结实而有力,而且在“大”里,深藏着一种澄澈、静默、明晦和朴实的特质!
图片附件:
[莲]
莲花2.JPG (2011-8-20 20:27, 29.42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