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别去翻辞典找。这段时间大家整天忙着谈融入什么的,大概也忙够了吧?特别是关于会馆帮助新移民融入的问题。
其实,我谈的“入融”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课题。新移民在踏入一个新国家、新社会时,确实要面对“融入”的问题,因为不融入会很辛苦。
新移民不但要适应这里的环境、气候,还要适应这里的社会和人情世故,甚至要学习这里的历史以及文化变迁,把自己的生活与本地“接轨”。
但是,本地新加坡人,是否有想过在接纳新移民和帮助他们“融入”的同时,也能抽些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不同生活背景?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新移民在融入一个新社会时,是否有考虑过在“融入”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优良本色?而不是在“融入”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
我觉得,新加坡本地人与新移民应该多一些文化上的“对话”,有助于相互的了解和沟通,而不是一味把新移民改造成“新”的“新加坡人”。
如果新移民都完全被改造成了“新”的“新加坡人”,那新加坡的吸引外国人才的计划充其量不过是增加了人口,弥补了本地低生育率的缺陷。
如果新移民不但在“融入”的过程中能保持自己的优良本色,并让本地人也更了解国外移民的文化传统,这才是起到了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一个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才,这将有利于新加坡向国外发展,也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真正“合金”般坚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