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笔记一
——“死亡”描述有上百种
“死亡”的话题常被人们所忌讳,其实这是人类不敢正视死亡与面对死亡的一种表现。然而东西方、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使人类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与对待和理解。
首先说说我们中国人,面对死亡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和忌讳。特别是在节日里,人们最忌讳的是这个“死”字,大人会叮嘱小孩子要说吉利话,不能说带“死”字字样的话。骂人最重的话也不过一个“死”字。然而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面对的是死亡,因为有生就有死。一个人的生死是生命的必然规律。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
从汉语中对人死亡描述的词汇就足以看出,中国人对“死”字所持有的忌讳程度,不同的说法多达两百多种:
天子死:崩,也叫“驾崩”或“山陵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据《礼记‧曲礼下》)又,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苏州卖鸭蛋、老了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著凉、一命呜呼、挺腿儿。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磐、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美人死:香消玉殒、天妒红颜、红颜薄命
自杀:弃世、自尽、杀身、厌世、触槐(典出春秋时锄麑不忍从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而撞槐树自杀)、自绝于人民,具体有自缢、自裁等
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非正常死亡: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绝命、骤亡、丧生、非命、亡命、断命、病逝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客死
光荣的死: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等。
形象的说法:见马克思、见老祖宗去了、去移民
比较婉转的说法:风去楼空、天妒英才、南极星沉、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其他:殁、殒、殂、殪、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