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社
注册会员

UID 22622
精华
4
积分 227
帖子 62
威望 165 点
阅读权限 5
注册 2008-5-9
状态 离线
|
|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
——由《血战襄樊》想到的
博主“红叶笑西风” 写下了一篇题为《襄樊保卫战》的文章上传本网,令我这个在襄阳出生和长大的人士很是感
动,因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关注这段历史的,但博主能发掘历史之微凡,先是“读南宋史,悲壮的襄樊保卫战让人动容”,继而,有感于“血与火的交织,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将这个过程又讲述了一遍。
博主所称的襄樊,经国务院同意,自去年已改回“襄阳”旧称了,盖因历史上,“铁打的襄阳”远胜过“纸糊的樊城”吧,所以,在襄阳、樊城合称多年后,又单独以襄阳重新命名了。
关于襄阳,历史上非常有名,也以为有许多海内外人士知道襄阳者远较知道襄樊者为多,如最有名的是,襄阳古隆中是诸葛亮隐居之地,做《隆中对》之地,“三分天下”之地,文化名人更是不胜枚举,但是,令它名扬天下的,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金大侠”:金庸先生。其在自己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面,第三十九回“大战襄阳”一篇中,用了近28000字描述了这场战争,只不过金大侠是如何描述了主人公的或是剑胆琴心,或是侠骨柔情,或是刀光剑影的表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部武侠小说外,历史上真的发生过那样的长达数10年的攻城战,而且在后期,的确如“红叶笑西风”看到史书上记载的事实,异常惨烈。
如金大侠书中所言,仅仅一日:“这一场大战足足斗了十二个时辰,四野里黄沙浸血,死尸山积。断枪折戈、死马破旗,绵延十余里之遥。
这一仗蒙古兵损折了四万余,襄阳守军也死伤二万二三千人,自蒙古兴兵南侵以来,以此仗最为惨烈。”
不仅如此,《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述了这场战争,虽说最后襄阳城破城,是否依靠的是马克氏提供的抛石机的功力而为,这个问题,首先要取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个前提,但是,有事实表明,的确是新式抛石机帮了蒙古人的忙,不然,再有N年,成吉思汗也攻不下“铁打的襄阳”!
有人要问了:十三世纪宋末元初,当时忽必烈带领的军队已经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孤军作战的襄阳城却久攻不下,总共花了十年时间才把它攻克。从而迅速灭掉南宋,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元朝。那么这场战争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忽必烈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攻克襄阳的呢?
先说我的故乡:襄阳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 现在已经改名襄阳的襄樊,就是由古时的襄阳、樊城两城组成。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是控制南北交通的要地。自古襄(阳)樊(城)就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古人讲如果拿下的襄阳进可以取中原,退可以保江南。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光是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战斗就达200多次。可见襄(阳)樊(城)战略位置之重要。南宋王朝在长江一线与北方各王国对峙,把襄(阳)樊(城),尤其襄阳城视其为朝廷根本,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地,开府筑城,储粮屯军,经多年经营,建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
襄阳,城下是全世界最宽的护城河,城里面的每一个这个城门都有瓮城,城外面有吊桥、有子城,把这每一个关隘都牢牢的防守住。
据悉,虽然有着这样坚固的防御体系,可对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来说,开始并没有把拿下襄樊放在心上。1257年春蒙古统帅董文尉率军首次攻打襄阳。面对汉江天险,他们用了一夜的时间架桥过江将城池围住。襄阳守将高达带兵迎战。两军短兵相接。先是箭如飞簧而后长枪挥舞、战刀翻飞,一时间襄阳城外血肉横飞杀声震天。经过一番激战,襄阳守军敌挡不住彪悍的蒙古大军退守城内。蒙古的先头部队冲进北门进入襄阳的翁城。但是想不到的是冲进翁城的蒙古先头部队全部被消灭,此时樊城的南宋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最终击退了蒙古部队的进攻。
当时襄阳城总共有六座城门,这六个城门都有翁城,每一个翁城都构筑的非常精巧,可以说是牢不可破。在这样坚固的防御体系下枭悍无比的蒙古军队遭到惨败,这对于横扫欧亚所向无敌的蒙古军队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多年攻城,无功而返,1258年蒙古军队再次攻打襄阳城,这一次它们带来了威力巨大的攻城武器—抛石车。抛石车相传发明于周代,也叫“抛车”,利用杠杆原理,拉索人同时猛拽炮索,另一端装石弹的皮窝迅速借惯性离心抛射,射程可达百米左右,攻城时集中使用,有无坚不摧的威力。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就是曾经使用了抛石车攻破袁绍军队的壁楼,从而大获全胜。因为发射时声响很大所以当时又称为霹雳车。
由于威力巨大,所以在相当多的攻守城战斗中被广泛使用。据记载,金军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金军为了搜集足够的石弹,将汴京附近的石制品洗劫一空。攻城时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蒙古军队在灭金的时候也学习到了抛石车技术,面对城防坚固的襄(阳)樊(城),蒙古军队又想到了使用它攻无不克的抛石车。但是,没想到屡试不爽的投石车却在襄阳城下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原来蒙古军队的投石车射程只有100多米,而当时襄阳为防止抛石车等攻城武器的攻击,将护城河加宽到150多米(目前依然保持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的记录),忽必烈的投石车很难打到城墙。更别说打到城里,即使偶尔打倒城墙也因为准头太差和威力减小,难以对要害部位实施致命打击。
针对蒙古军队的抛石车,襄阳守军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城墙架起了皮垫、竹帘用以防御打过来的石块,同时用弓箭滚木雷石与蒙古军队展开对攻,防止敌军靠近城墙。
面对困境,忽必烈改用了围困的战略。首先建立水军封锁汉江,同时在通往襄阳的陆路等个个关口建立了城堡,从而堵住了襄阳的水路进出通道。
经过了近十年的精心准备,忽必烈完成了围困襄阳的军事部署。在这十年当中,南宋援军和守军都曾经为打破围困于蒙古军队发生过多次战斗,最终还是没有冲破蒙古的重重铁壁。到1271年,襄阳守军已经到了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境地,而此时忽必烈并没有先攻打襄阳,而是针对樊城防守相对薄弱的特点,制定了先取樊城再攻襄阳的战略方针。
公元1272年蒙古军队攻打樊城。这次蒙古军队仍然用抛石机作开路先锋。没想到这一次的抛石车却是威力无比,它不但可以打穿城墙上防石弹的皮垫竹帘,还飞跃城墙砸塌房屋,一时之间樊城石如雨飞城内立刻死伤无数,顿成废墟,蒙古军队乘机攻入城内,樊城失手。
作为襄阳的姊妹城,坚守了多年的樊城之所以在这个新式的抛石机下城破人亡,是因为,有了襄阳多年久攻不下的教训,为了提高效率,成吉思汗麾下专门派人到了波斯,找到了几个特别善于制造大炮的机匠,一个叫阿老瓦丁,一个叫伊斯马音。在到襄阳之前,曾经在他们的国中都试用过这种大炮,效果相当不错,这时候忽比烈就想到了,最需要用它的地方就是襄阳,就把他们派到这儿来了。
这种抛石车叫回回炮,是中东的阿拉伯人在源自中国唐代的传统抛石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抛射干末端繁多的拽绳,而改为在杆的末端悬垂一个重物。发射时就将抛射杆前段压下,用扣发装置锁住,在皮窝里装上石弹后把扣发装置打开,这时重物下坠,石弹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美国电影《指环王》中投石车的威力表现有体现。
回回炮,一个是射程远,一个威力大,另外一个就是命中率高,三大特点。它的射程应该是500米左右,上面有挂钩,把炮弹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面还有一些瞄准的刻度,就类似于现在设置的标尺,根据距离设置不同的刻度来打出去,方向比较准,距离也比较准,这样几点构成一线,就可以比较准的命中目标了。
中国传统拉绳式抛石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很多人拉拽,这到后来也成为了它的最大缺点。除了射程准确性差以外,操纵的人在抛石车前面,容易受到敌军的攻击,而且石头如果脱落的话很容易砸伤人。另外,发射几次后,操纵的人力量消耗很大就必须再换人发射,人力浪费严重,发射效率很低。而回回炮利用重物代替了人力拉绳,就大大节省了人力,使用人拉拽的不利因素被消除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射效率、命中率、射程、弹丸的重量大为提高。同时它在前杆设置刻度,需要抛射多远距离就把重物放在哪个位置,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回回炮的准确性,从而避免了人力拉拽造成的力量损耗和不协调性,也大大增加了它的机动性和发射效率。据说金在攻打北宋都城汴梁时用了5000多架拉绳式抛石车,才把汴梁拿下来,而忽必烈使用的回回炮在樊城之战时只用了20多台,就攻下了坚固的城池。由此可见回回炮的威力。樊城已经拿下,这时忽必烈准备对襄阳进行最后一击。
樊城拿下后,忽必烈放火将城池焚毁,然后用近十多万的部队将方圆不足3平方公里的襄阳城团团围住,此时的襄阳真称得上是一座孤城。当时襄阳城的主将李云焕天天到襄阳城的东南角,向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方向眺望,希望南宋的军队来增源,但是它看到的是威力巨大的回回炮。
初次发射,就从襄阳城东南角一炮打进了襄阳城里面的桥泸上,当时把桥泸打垮了一角,落地了好几尺深,这个炮发射的时候的声音就像晴天霹雳一样,其威力在当时几乎相当于后来的原子弹。
城里面很多的将领一见到这么一个大炮打到襄阳,纷纷弃城逃跑,城中的民心就涣散了,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军统帅亲自跑到城下劝降说:李云焕,你防守襄阳已经五六年了,也尽了心了,你不为别人着想,你要为城里的老百姓着想,如果你要不听我的话,我打进襄阳城,把全城的人都杀光。李云焕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了。
一个誓死抵抗多年,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守城保卫战,就在一个新式大炮面前缴城投降了。说起来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虽然襄阳的投降主要原因在于十年围困和当时南宋王朝的腐败软弱,但是不可否认,回回炮的出现起到的震慑作用,和在樊城之战中显现的巨大威力。直接促成了忽必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襄阳。而从抛石机的发展来看,回回炮是抛石机发展的顶峰阶段,它因襄阳一战声威大震,后来也被人叫做襄阳炮。在忽必烈以后进行的许多次战争中,襄阳炮被大量制造和使用,而后随着火药的广泛应用,历经千年的抛石车终于被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所代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和一首原作者《血战襄樊》诗:
原作:斑斑史卷墨难书,
每恨豺狼长阻途。
但有一腔忠义血,
男儿宁死不为奴。
和诗:莫道忠义未到头
魔高一丈武器优
读史鉴今启迪意
众盼航母早出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