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3-3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1

0 位会员, 1 位游客

2010-7-8   七绝•戏赠水牛罗丛红

七绝•戏赠水牛罗丛红

回雁峰高才八斗,
潇湘无处不芳丛。
应如斯福谋天下,
勿效罗虬唱比红。


2010-7-8 07:43 - 李家三郎 - 1417 查看 - 12 评论

2010-7-7   七绝•罗隐救场次韵罗贤生《秋赋》

七绝•罗隐救场次韵罗贤生《秋赋》

手弹珠泪与春风,(京兆女子)
万树江桃带雨红。(鱼玄机)
待得天晴花已老,(窦梁宾)
偶然为别事皆空。(罗秀才)

附记:某日,一京兆女子和鱼玄机、侍儿小窦三人在次韵罗贤生的《秋赋》,末了都被结句的韵脚难住了。正欲不欢而散,恰好罗隐来了,遂见韵勇为,才使得一首七绝没有流产。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8 12:13 编辑 ]

2010-7-7 22:52 - 李家三郎 - 1066 查看 - 10 评论

2010-7-7   四言排律•走马观花123

四言排律•走马观花123

出国玩耍,居然写诗。
身为公仆,心乃花痴。
句句抛玉,行行折枝。
巧师唐宋,善辩妍媸。
阆苑稀客,他乡故知。
论其德性,无大瑕疵。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7 22:03 编辑 ]

2010-7-7 15:52 - 李家三郎 - 917 查看 - 4 评论

2010-7-6   七律•《红叶集》后记

七律•《红叶集》后记

筛选闲吟无几页,数年心血掌中轻。
仿唐拟宋多何益,觅玉寻珠少则精。
沙里淘金三百首,苦中作乐一生情。
自编打印防丢失,留与后人随意评。

“中”字凡两见,“吾知之矣,不改。”


2010-7-6 13:50 - 李家三郎 - 1017 查看 - 9 评论

2010-7-6   七绝•蜃楼幻影与红楼梦影唠嗑(平水韵四支)

七绝•蜃楼幻影与红楼梦影唠嗑(平水韵四支)

迂腐平庸出佳作,
神仙鬼怪也称奇。
读诗万首揣摩久,
风格即人方不疑。

布冯《致红叶经霜先生》:“窃以为风格即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网友:“非也!‘风格即人’这一论点出自布封 175 3年 8月 2 5日在法兰西学士院为他当选为院士而举行的入院典礼上的演说。对此 ,我们不应与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进行简单比附,而应作具体的实际分析论证。风格是西方文论中特有的范畴概念,指反映作者精神个体性的形式,而非其他。故风格一般成为品评、鉴赏作品的标准之一。中国文论史上实际并没有这一概念 ,正如‘意境’之于西方文论一样。风格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准确体认之后所充分反映出的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是创作家对客观现世的准确描摹的反映。风格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得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s ...

2010-7-6 11:21 - 李家三郎 - 852 查看 - 15 评论

2010-7-4   《红叶集》别类卷(待选)

《红叶集》别类卷卷

全平式五律•延边印象

陶潜桃花源,而今迁何方?
森林藏狐狸,池塘游鸳鸯。
云闲随心飘,峰高朝天昂。
渔樵黄昏归,家家炊烟忙。

全平式七律•难忘今宵

今宵翻书闻吟哦,朝云搀来苏东坡。
天涯芳踪时常寻,人间知音无须多。
红颜颦眉生闲愁,寒儒开机敲欢歌。
诗词平庸宜求新,当如秋池扬清波。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6 11:44 编辑 ]

2010-7-4 19:01 - 李家三郎 - 1652 查看 - 18 评论

2010-7-3   只能遵循唐宋规矩的原因

只能遵循唐宋规矩的原因

题舅父所书“红叶集”

诗集当年未出成,廿四春秋黯姓名。
赞助两千惊怪事,吟哦三百化无声。
时机错过光阴逝,墨迹珍藏意气平。
早已看轻身外物,自能放胆诉衷情。

从上面临时写的这首近体诗七律来看,若依照普通话读音来写,那么节奏点上的“集、出、迹”就不合格律,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应该是仄声字。
而依照唐宋时代的读音,它们都是入声字,而入声和上声、去声都属于仄声。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写首近体诗七绝或七律,离了入声字几乎就是寸步难行。
对于近体诗的平仄、粘对规则,即便完全依照新声韵写作的人,也是绝不会在这方面进行革新或改良的。如果嫌老祖宗的游戏规则太束缚人,又不易学,那就可以绕过去,写更适于抒情达意的自由诗。
由于重新起步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拙作中的近体诗部分,也只能遵循唐宋规矩来写了。


2010-7-3 17:17 - 李家三郎 - 1364 查看 - 5 评论

2010-7-2   七律•次韵宋徽宗、鲍文姬、鲁迅、唐明皇、张璧娘、乾隆皇帝

七律•次韵宋徽宗《夏日》

白发稀疏落叶稠,帝都遥远泪难收。
位尊唯有挥毫兴,国弱从无勤政楼。
行乐今方知苦涩,为囚谁共话温柔?
宣和画谱瘦金体,幸勿随同逝水流。

附《夏日》:

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
畏日正长凝碧汉,薰风微度到丹楼。
池荷成盖闲相倚,迳草铺裀色更柔。
永昼摇纨避繁溽,杯盘时欲对清流。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3 07:17 编辑 ]

2010-7-2 10:41 - 李家三郎 - 1722 查看 - 18 评论

2010-7-1   四言排律二首•戏题白春来(新声韵、旧声韵各一首)

四言排律二首•戏题白春来(新声韵、旧声韵各一首)

新声新韵,来自天津。
看似顽劣,其实率真。
偶吟风月,不姓西门。
宝鉴今梦,周公后身。
哀而讽世,语则惊人。
如此才调,常多泪痕。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周公,指鲁迅。

塘沽墨客,网上喧嚣。
信口嘲世,骑驴舞刀。
诗家绝唱,新韵《离骚》。
涉笔生趣,兴风作涛。
秦皇若在,小命难逃。

——平水韵四豪。
葛沽的“葛”旧读入声,故改为“塘”。否则首句就成了仄平仄仄。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4 12:51 编辑 ]

2010-7-1 17:26 - 李家三郎 - 3347 查看 - 29 评论

2010-7-1   四言律诗•魏武咏怀

四言律诗•魏武咏怀

秋风萧瑟,(曹操)
白露为霜。(诗经)
将扫逋秽,(司马懿)
还望故乡。(曹丕)
停云蔼蔼,(陶潜)
河水汤汤。(缪袭)
自我天覆,(司马相如)
慨当以慷。(曹操)

末句“ 慨”为仄声,犯孤平。丞相曰:“吾知之矣,不改。”


2010-7-1 15:44 - 李家三郎 - 1038 查看 - 7 评论

2010-7-1   《中国文学史》导论



  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任务,是清理并描述中国文学演变的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然而,文学是什么?
  一个耳熟能详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根据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在被决定者身上,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出决定者的特色;文学既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说它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自然是有道理的。至于文学之以语言为手段,其所显示的是具体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更是毋庸词费的事。不过,在这定义中,其着重点应打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上抑或“形象反映”上?或者,“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在何处打着重点的问题?
  倘若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上打着重点,那就意味着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首先是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倘若“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那么,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欠缺的作品绝不是 ...

2010-7-1 08:29 - 李家三郎 - 1235 查看 - 3 评论

2010-6-27   旧帖钩沉

[table=98%][tr][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url=http://netbar.51uc.com/][img]http://bbs2.51uc.com/images/menubar/6-0.gif[/ ...

2010-6-27 13:40 - 李家三郎 - 823 查看 - 7 评论

2010-6-27   红叶选集(杂体文上卷)

红叶选集(杂体文上卷)[二]
作者:红叶[75720829] 2005-05-08 17:10:34.56  
【009】今晚的唯一研究成果

此刻我对自己说,在键盘上打字,就是一种文化;没话找话说,也算得上漫谈。于是,在“文化漫谈”门口徘徊了好多天之后,终于鼓足勇气,又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这富丽堂皇的客厅。
没话找什么话说呢?那就自言自语地说说“文化漫谈”这四个字的写法吧。冰心在没话可说时,不是就写过一篇《话说我的名字的写法》吗?
“文化”二字,甲骨文、金文里都有。“漫”呢,前两种文字里都有个“曼”字,可惜缺少三点水。最恼人的是,由后汉许慎所撰,又由宋初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里,也没有“漫”字,好在他们像对我表示歉意似的,说这里有个“谈”字请您拿去用吧。
再翻翻收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曼”字同这通那,就是与“漫”无关。
结果,我今晚的唯一研究成果,就是发现了用古文字是不能完整地写出“文化漫谈”这四个字来的。
...

2010-6-27 07:31 - 李家三郎 - 2766 查看 - 4 评论

2010-6-27   戏笔一组•试拟四言律诗

戏笔一组•试拟四言律诗

四言律诗格式

平起式

○○⊙●,⊙●○○。
⊙●○●,○○●○。——该种句式首字为仄声字则犯孤平。
⊙○○●,⊙●○○。
⊙●○●,○○●○。

仄起式

⊙●○●,○○●○。
⊙○○●,⊙●○○。
⊙●○●,○○●○。
○○⊙●,⊙●○○。

⊙——可平可仄。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6-29 13:51 编辑 ]

2010-6-27 05:27 - 李家三郎 - 1647 查看 - 30 评论

2010-6-24   学习旧体诗词的脚印

学习旧体诗词的脚印  

【001】浅议诗词的可读性

    这篇小短文的题目,本应是《借用毛泽东诗词谈谈雅俗共赏问题》,太长,只好改用上面的标题。
    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是雅俗共存,水乳交融地合而为一。
    一、雅,即典雅。优美多姿,耐人寻味。
    主席诗词典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所用的典故、神话及象征物(如梅花)大都是常见的,广为人知的,稍有点文化素养的人,就能读懂。而且是一诗一词只用一典或两典,不象辛弃疾的词那样用典密集,且又往往生僻难懂。
    二、俗,即通俗。明白流畅,易于理解。
    主席诗词的通俗,主要是表现在尽量运用白话。“白话使毛泽东再一次把诗词从高雅神圣之境推到世俗平凡之地,使诗词不再仅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特有,而让普通老百姓也拥有。”
    这就涉及到了我一直想说的诗词的可读性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氛围,与古代有天壤之别。只有极少数的人自幼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而绝 ...

2010-6-24 09:38 - 李家三郎 - 2242 查看 - 13 评论

2010-6-24   七绝•女声小合唱

七绝•女声小合唱

自从消瘦减容光,(唐•崔莺莺)
病里梳头恨最长。(宋•李清照)
便是牡丹花下死,(元•珠帘秀)
知君何日渡潇湘?(明•呼文如)


2010-6-24 08:49 - 李家三郎 - 751 查看 - 5 评论

2010-6-22   五绝•怀旧杂吟

五绝•怀旧杂吟

思念

云山万重隔,
肮脏在风尘。
梦绕边城月,
攀花赠远人。

才女

登舟望秋月,
舞袖拂花枝。
千古风流事,
临风一咏诗。

教授

岁落众芳歇,
怀归伤暮秋。
牧羊边地苦,
风景每生愁。

南下

雨色风吹去,
桃花发岸旁。
美人出南国,
屐上足如霜。

遣返

天空彩云灭,
哀怨起骚人。
良宝终见弃,
还家惊四邻。

泉城

万户垂杨里,
玉颜长自春。
只愁歌舞散,
以色事他人。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6-24 00:32 编辑 ]

2010-6-22 20:22 - 李家三郎 - 857 查看 - 6 评论

2010-6-22   给编辑的一封信

发表于: 2010-06-22 12:02    发表主题: 给编辑的一封信     

--------------------------------------------------------------------------------

山东文艺出版社
编辑老师:您好!

鉴于我是无名人士,有必要略作一番“自我介绍”。
1995年,收到贵社出版的《山东作家辞典》后,自忖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了,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晋升”为中国作协会员,无异于痴人说梦。既然有了这等自知之明,便不再向任何报刊投稿。遂彻底成了无名人士。
随后便一头扎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里,在古文字里寻找乐趣。前后长达八个年头。
再后来,读了《幽默的艺术》封面上印的卓别林先生的如下教导:

“幽默是智慧的最高体现,具有幽默感的人最富有个人魅力,他不仅能与别人愉快相处,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从中我“顿悟”到,为了活得更加开心,就得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于是凡是与“幽默”沾边的读物,便尽量 ...

2010-6-22 12:19 - 李家三郎 - 2391 查看 - 11 评论

2010-6-17   七绝•赠孟台

七绝•赠孟台

五十春秋未谋面,
半生潦倒我无成。
当年少女容颜老,
不老长青是友情。

虚掷光阴从未曾,
但求独乐度余生。
千金难买一宁静,
忙乱无关利与名。


2010-6-17 08:12 - 李家三郎 - 724 查看 - 2 评论

2010-6-16   七絕•仿宋人邵康節

七絕•仿宋人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北宋詩人邵康節山村詠懷一首
公元二零一零年六月十六日端午
書贈四歲欣晴于陽光佳苑

臨池一日二三度
反復揣摩四五家
六載書風七八變
預期九十可開花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6-16 10:35 编辑 ]

2010-6-16 10:16 - 李家三郎 - 865 查看 - 3 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3-31 05:44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7114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