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9-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2

0 位会员, 2 位游客

「Roti John」史话
在新加坡还没有汉堡包之前,就有了「Roti John」,它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很普遍和广受欢迎的一种小贩美食。

「Roti John」有时被称为新加坡版本的汉堡,使用一条松软的法式长棍面包,将它纵向切成两半,夹在其中的馅料是煎蛋卷,里面有碎肉〔牛、鸡肉或羊肉〕和洋葱切片,有时还加了叁峇辣椒酱。

法式长棍面包的上面放的是煎蛋卷,当蛋卷煎至略呈褐色时,将两半拼叠在一起。 填满煎蛋卷的面包上,撒上浓稠的蛋黄酱、番茄、辣椒甚至芥末酱。有很多不同的变化,例如加入奶酪和洋葱等。

如今的「Roti John」已是一顿丰盛的餐食。它是由鸡蛋、肉类、蔬菜和各种调味料 - 咸、甜、辣混合而制成的。面包柔软、蓬松、嫩滑,吃时有时酱汁和油脂会顺着指缝间滴落下来,套一句KFC的广告词:〝好吃到吮手指〔It’s Finger Licking Good〕!〞

然而,第一个「Roti John」就简单得多了。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50年代,英国士兵经常在每星期四发薪日,在首都戏院后面的英军俱乐部〔Union Jack Club〕集合。他们在英军俱乐部集合之后,会前往Koek Road的街头小吃摊。在那里,他们尽快吃点东西,然后到他们喜欢去的娱乐热点,例如白沙浮。为了避免空着肚子喝酒,他们最喜欢的速食小吃之一是一条法式长棍面包,将其纵向切成两半,里面拼叠着一个煎蛋卷。

有一个名叫阿卜杜勒〔Abdul〕的印度人在Koek Road经营这样的一个法式长棍面包和煎蛋卷的摊位,他向经过的英国士兵招徕生意:〝Roti!John!〞意思是:〝来个面包吧,约翰?〞〝约翰〞这名是当地人泛指任何英国、澳大利亚或纽兰军人或水手。根据这个说法,这就是「Roti John」的来源,也因此有了「Roti John」这个名称。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Roti John」经历了许多变迭,直到今天成为众人喜欢的经典小吃,可能连阿卜杜勒和这些外国阿兵哥们,做梦也想不到吧。当时,只要有英国、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军人驻扎的地方,如在三巴旺、樟宜和东陵等,都会有「Roti John」的摊位出现。

第二种说法:1950年代,在樟宜村有许多手推车流动小贩,其中有一摊是卖拉茶和「Roti John」的,顾客有很多是这里的英国皇家空军人员。

第三种说法:在1960年代,有一名英国士兵向三巴旺的一个小贩要求为他准备一个汉堡包,摊主用一个法式面包切成两半,里面放洋葱切片、碎羊肉和煎蛋卷。 然后有礼貌地对这个英国士兵说:〝Silakan makan roti,John〞〔意思是:〝请用面包,约翰!〞〕。

第四种说法:1970年代,达曼·塞拉西〔Taman Serasi〕小贩中心是东陵营地的国防部和外国使馆工作人员的热门午餐地点。 它位於植物园对面,因此也受到游客的喜爱。 每个人都冲着那里的「Roti John」而来。这个摊位是由一个名叫Shukor的马来人设立的,它几乎成了「Roti John」的代名词。这个小贩中心在2001年关闭。

第五种说法:「Roti John」源自於1970年代芽笼士乃熟食中心的一个名叫Cik Zawiah Anuar的人。Cik Zawiah的做法是在法式长棍面包上加入羊肉,鸡蛋,洋葱,豌豆和番茄。

关於「Roti John」的起源,我比较更倾向於Koek Road和樟宜村的说法,因为三巴旺、东陵和芽笼士乃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Roti John」的改良版。但可以这么说,「Roti John」产生於1950年代,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马来人发扬光大。

英军於1971年撤出新加坡。他们没有把「Roti John」带回英国。今天,大家都可以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小贩小中心和夜市找到「Roti John」,但在英国,或许仅能从一些退役军人的记忆中去寻找吧。

参考:

《History of Roti John. A Legacy of British Forces in Singapore》

《Roti John – Singapore Infopedia》


图片附件: roti-john.jpeg (37.63 K)


4 评论



QUOTE:
原帖由 苏杭 于 2020-7-31 16:31 发表

在新加坡还没有汉堡包之前,就有了「Roti John」,它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很普遍和广受欢迎的一种小贩美食。

「Roti John」有时被称为新加坡版本的汉堡,使用一条松软的法式长棍面包,将它纵向切成两半,夹在其 ...

非常谢谢您的分享,您的资料非常丰富。

七十年代,除了周末,我几乎每天在 Koek Road 的街头吃午餐,摊贩都是华人。


友赏来了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20-7-31 21:39



QUOTE:
原帖由 友赏来了 于 2020-7-31 21:39 发表


非常谢谢您的分享,您的资料非常丰富。



这篇文章是读了你的短文「本地长棍尖头面包」引起的,然后根据网上找到的资料写成的。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20-7-31 22:12



QUOTE:
原帖由 友赏来了 于 2020-7-31 21:39 发表


七十年代,除了周末,我几乎每天在 Koek Road 的街头吃午餐,摊贩都是华人。

第一个说法〔Keok Road〕是根据一个名叫Pakirisamy Rajagopal的印度人向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的资料。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20-7-31 22:29

植物园对面那摊摊位名叫Shukor Makanan Istimewa。

Shukor逝世后由他的妻子接手,现在由他的侄女在Serangoon Garden Market继续营业。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20-8-1 10:02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9-28 21:57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9986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