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搞创意的人喜欢引用这个例子:非洲某一个地方,人们习惯不穿鞋子,有人看准时机,引进大量鞋子,结果大卖,财源滚滾。
当然,他没讲的是: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当地人积习难改,鞋子一双也卖不出去,亏了大本。
记得二哥和三哥有一位同学,很有生意的头脑,对化学工业的产品有浓厚的兴趣,经过他自己的一番研钻,制造出洗碗液和抹地清洁剂,这在六十年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他把它们用塑胶罐装成一罐罐的,挨家沿户去兜售。
可能因为当时大家习惯用廉价的肥皂〔一种长条形的肥皂,当年很流行的,不但洗碗、抹地用它,有的人还用它来洗澡呢!〕,对他的新产品有所抗拒,而且不愿意付更高的价钱。
结果,他的生意以失败收场。
韩国第一辆汔车在新加坡面市的是〝现代〞〔Hyundai〕出产的〝小马〞〔 Pony〕。当时被消费者批评为〝次等车〞。情形就有如更早前,我们嘲笑〝日本车〞一样。
这只〝小马〞的设计老土,引擎常因过热,导致汽车抛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每个门,都有一个用白钢制的手柄,可以上下移动,开关车门。
司机座那边的门,手柄上有一个锁头洞,要用汽车的锁匙锁车门。但最让人头痛的是,车门的手柄很不耐用,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因此,常因手柄坏而开关不了车门。
三哥的一位韩裔新加坡人朋友,曾代理售卖韩国的这款汔车,因为时机不好,公司最后〝关门大吉〞。
以英文写作称著的吳宝新医生,在七十年代已经为新加坡河勾画出一个远景,认为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充滿活力及时尚的地方,集中酒楼与商店,带动新加坡的夜生活。
他还成立公司,耗巨资,大力推销他的这个构思。今日的新加坡河,就是他的远景的实现。
可惜,他走在时代的前头,快了一步,他的计划并没得到政府的支持。
以上三个实例说明:如果拿捏不准,时机不对,即使你有很聪明的想法或计划,也不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什么时候是进场的最佳时机?真的是让人伤脑筋啊!
〔「脸书版」,改写於26.05.2017〕
图片附件:
伤脑筋.jpg (64.92 K)
|
原帖由 苏杭 于 2017-5-27 09:49 发表
可能因为当时大家习惯用廉价的肥皂〔一种长条形的肥皂,当年很流行的,不但洗碗、抹地用它,有的人还用它来洗澡呢!〕,对他的新产品有所抗拒,而且不愿意付更高的价钱。 ... 劳工肥皂? 刀标肥皂?
|
原帖由 来了友赏 于 2017-5-29 13:06 发表
劳工肥皂? 刀标肥皂?
沒记错的话,应该是劳工牌肥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