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sgwadmin/public_html/bbs/blog.php on line 200
苏杭 - 怀念美食001 - 大嫂的面粉粿 随笔南洋网 新加坡华文论坛

随笔南洋网


« 2023-1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11

0 位会员, 11 位游客

怀念美食001 - 大嫂的面粉粿
大嫂刚嫁入我们家时,我们全家人还住在一起。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有十个兄弟姐妹。

每天,司厨的大师父,当然是我母亲,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我大妹,另一个就是我大嫂。

她们三人,厨艺各有千秋,不过,每天的菜色还是母亲说了算。

母亲的花样,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的口福不浅。

其中,大嫂的面粉粿,至今难忘。

这道家常菜,每次可以煮一大镬,足够我们全家人享用。

作法简单,先倒水入镬,半满,煮至沸。

然后,将之前准备好之面粉团,抓一把夹在掌心,稍微用力挤,挤出许多一小片一小片扁平状的面粉粿。

由於拿捏的程度不同,因此每片面粉粿形状各异,厚薄有差。

这就考大嫂的厨艺工夫了 。

每一片火候要煮得刚好,薄的不太烂,厚的要熟透。

只见大嫂在镬上,加盐、加酱清、加猪肉切片、加虾米、加青葱。。。。。。

一时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一整镬的面粉粿,特别费劲,忙得大嫂额头皆是汗。

好一阵子,才见大嫂转身,面露笑容,向我们说一声:“好了。”

我们各舀一大碗热腾腾的面粉粿,围坐在一张大的圆形大理石饭桌上。

我们一手拿筷子,从碗里夹起一片片的面粉粿,沾一沾小碟子里的辣椒酱清,另一手拿汤匙,衔着它们,一片又一片地送入口。

只听得,“稀稀沙沙”之声,此起彼伏,不绝於耳。

转眼间,一大碗的面粉粿,已被我们一扫而空。

剩下的浓汤,我们也不放过,双手捧碗,一干而尽。

然后,轻叹一声,一脸满足的样子,管它一身汗流浃背。

一旁的大嫂,看我们吃得起劲,自己也觉得面上有光。

她频频对我们说:“多吃一碗,多吃一碗。”

但,此情此景,自从大哥大嫂搬出去自己住后,已不再。

虽然,现在的小贩中心和食阁,都有卖面粉粿,但比起大嫂的面粉粿,不可“等量齐观”。

首先,大嫂的面粉粿是用手工揑成的,大小、形状、厚薄不一,吃起来很有咬劲;

现在的面粉粿是用机器绞出来的,每一片一个样,薄薄的,四四方方的,吃起来如同嚼蜡。

还有,大嫂的面粉粿,汤汁浓、味甜。

现在的面粉粿,一大碗的汤,水水的,而且,味精特别多。

如果说前者是“艺术”,那么,后者的“匠气”未免太重了。

啊!这一比较不得了,让我更怀念起大嫂的面粉粿来了!

(附图摘自互联网)

[ 本帖最后由 苏杭 于 2022-5-31 15:07 编辑 ]

图片附件: 面粉粿.jpg (68.62 K)




31 评论

苏杭老师舌尖上的大嫂面粉果,味美亲情浓。

Eri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2-10-26 15:57

大嫂的面粉果和中国北方的传统吃食--面疙瘩有些神似呢。

比较而言,大嫂的面粉果汤头更清,加的料也更丰富、更具营养。

听老人家说,吃面疙瘩养人暖胃,想必吃面粉果也是如此吧。

图片附件: [老北京西红柿鸡蛋疙瘩汤] 老北京疙瘩汤.jpg (83.82 K)



图片附件: [新派三鲜疙瘩汤] images[2].jpg (70.99 K)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6 17:23

回复 #3 九重葛 的帖子

对了。这也让我想起了“面疙瘩”。小时候,母亲将面粉用水调成粘稠的糊状,加少许盐,用筷子夹着一团团面糊放入沸水中煮熟,再配上蔬菜就成了晚饭。每个面糊都呈不规则形状,以团状为主。楼主嫂嫂的做法是将面糊捏成片状(也许应该更粘稠一些)。

我女儿喜欢面食。小时候,我有时也做“面疙瘩”糊弄她。她倒是挺喜欢的,对汤里的蔬菜也不再挑剔了。一举两得。


斜桥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2-10-26 17:29

我来这里发文有点〝胆怯〞,因为这版块里个个是烹饪高手。

我只懂得开口吃,而对好吃的东西又不能准确地说出一个所以然,都是〝点到为止〞吧了。

各位的点评让我长知识了。

谢谢九重葛版主将此文〝加精〞,及各位网友的捧场。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2-10-26 19:32



QUOTE:
原帖由 Eri 于 2012-10-26 15:57 发表
苏杭老师舌尖上的大嫂面粉果,味美亲情浓。

大嫂年纪大了,她的孩子不要她再操劳了。

我现在只能从回忆中去寻找大嫂的面粉果。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2-10-26 20:24



QUOTE: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2-10-26 17:29 发表
对了。这也让我想起了“面疙瘩”。小时候,母亲将面粉用水调成粘稠的糊状,加少许盐,用筷子夹着一团团面糊放入沸水中煮熟,再配上蔬菜就成了晚饭。每个面糊都呈不规则形状,以团状为主。楼主嫂嫂的做法是将面糊 ...

想不到上海人也吃面疙瘩。

说来这面疙瘩搭配得有汤有水、有菜有饭,一碗搞定,还真堪称是健康快餐。

我有个极品表嫂,十指不沾阳春水,百年不遇下回厨,做出来的老北京面疙瘩也是极品,好吃得紧。

Eri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2-10-26 22:02



QUOTE:
原帖由 苏杭 于 2012-10-26 20:24 发表


大嫂年纪大了,她的孩子不要她再操劳了。

我现在只能从回忆中去寻找大嫂的面粉果。

难得孩子的体恤和孝心。

您是在回忆大嫂的面粉果中追寻过去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温馨感觉,对不?

Eri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2-10-27 08:47



QUOTE:
原帖由 Eri 于 2012-10-27 08:47 发表


难得孩子的体恤和孝心。

您是在回忆大嫂的面粉果中追寻过去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温馨感觉,对不?

説的没错,我最近又写了几篇这类的作品〔好像「父亲的大屋子」和「家里的第一架彩色电视机」〕。

苏杭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2-10-27 09:08

哈哈,我虽然是闽南人,但第一联想到的也是面疙瘩,可惜,我不会做,只会吃。

QUOTE:
原帖由 九重葛 于 2012-10-26 17:23 发表
大嫂的面粉果和中国北方的传统吃食--面疙瘩有些神似呢。

比较而言,大嫂的面粉果汤头更清,加的料也更丰富、更具营养。

听老人家说,吃面疙瘩养人暖胃,想必吃面粉果也是如此吧。



林竹青 Rank: 3Rank: 3Rank: 3 2012-10-27 19:26

呀,您是哪儿人?我第一次吃面疙瘩在江苏苏北呢!

QUOTE: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2-10-26 17:29 发表
对了。这也让我想起了“面疙瘩”。小时候,母亲将面粉用水调成粘稠的糊状,加少许盐,用筷子夹着一团团面糊放入沸水中煮熟,再配上蔬菜就成了晚饭。每个面糊都呈不规则形状,以团状为主。楼主嫂嫂的做法是将面糊 ...



林竹青 Rank: 3Rank: 3Rank: 3 2012-10-27 19:27



QUOTE:
原帖由 林竹青 于 2012-10-27 19:26 发表
哈哈,我虽然是闽南人,但第一联想到的也是面疙瘩,可惜,我不会做,只会吃。

好说呀,我会做,还得到我那极品表嫂的真传,哪天请你来吃,来时记得带上你那瓶特供茅台哦。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7 19:42

哈哈,你有那么好酒量吗?得找一班人一起来,免得你醉了撒赖,说不会煮了。

QUOTE:
原帖由 九重葛 于 2012-10-27 19:42 发表


好说呀,我会做,还得到我那极品表嫂的真传,哪天请你来吃,来时记得带上你那瓶特供茅台哦。



林竹青 Rank: 3Rank: 3Rank: 3 2012-10-27 20:01



QUOTE:
原帖由 林竹青 于 2012-10-27 20:01 发表
哈哈,你有那么好酒量吗?得找一班人一起来,免得你醉了撒赖,说不会煮了。

中!那就吆五喝六整一班人来。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7 20:23



QUOTE:
原帖由 苏杭 于 2012-10-26 15:40 发表
然后,将之前准备好之面粉团,抓一把夹在掌心,稍微用力挤,挤出许多一小片一小片扁平状的面粉果。

由於拿捏的程度不同,因此每片面粉果形状各异,厚薄有差。

这就考大嫂的厨艺工夫了 。

我想了一晚上,越想越觉得制作面粉果是个技术活,比制作面疙瘩难多了。

在此,向您大嫂致以敬意!葱白她啊!

技术含量堪与面粉果PK的,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我想起了西北的一道面食:麻食,也称猫耳朵。

苏杭老师您看看图片,再看看制作过程,看像不像。

中华饮食文化还真是一脉相承啊!

图片附件: [猫耳朵(麻食)] 麻食(猫耳朵).jpg (59.82 K)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8 13:21

好吃吗?貌似很油!

我倒想起另一道菜,在西安吃的,羊肉泡馍,我很喜欢!

QUOTE:
原帖由 九重葛 于 2012-10-28 13:21 发表


我想了一晚上,越想越觉得制作面粉果是个技术活,比制作面疙瘩难多了。

在此,向您大嫂致以敬意!葱白她啊!

技术含量堪与面粉果PK的,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我想起了西北的一道 ...



林竹青 Rank: 3Rank: 3Rank: 3 2012-10-28 13:22

猫耳朵(麻食)的另一种吃法

瞅着眼熟吧?意大利的Fusilli?

莫非Fusilli 是山寨猫耳朵?

图片附件: [猫耳朵(麻食)] 猫耳朵(麻食).jpg (32.69 K)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8 13:29



QUOTE:
原帖由 九重葛 于 2012-10-28 13:21 发表
技术含量堪与面粉果PK的,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我想起了西北的一道面食:麻食,也称猫耳朵。

苏杭老师您看看图片,再看看制作过程,看像不像。

中华饮食文化还真是一脉相承啊!

猫耳朵(麻食)的制作工艺:

http://www.musilin.net.cn/2012/0427/132915.html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8 13:33

猫耳朵的制作是先把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最初人们是巧妙利用了草帽边上的花纹,搓出的麻食有一种很纯朴的农家气息。

看吧,Fusilli 的螺丝纹是机器压出来的,而猫耳朵的花纹是把小面团按在草帽边上用大拇指搓出来的,真是巧妙啊!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8 13:40



QUOTE:
原帖由 林竹青 于 2012-10-28 13:22 发表
好吃吗?貌似很油!

嗯,是油。

油寡由人呗。来碗不油的。

图片附件: [猫耳朵] 猫耳朵.jpg (52.27 K)



九重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2-10-28 14:01



整一个馋字了得?

QUOTE:
原帖由 九重葛 于 2012-10-28 14:01 发表


嗯,是油。

油寡由人呗。来碗不油的。



林竹青 Rank: 3Rank: 3Rank: 3 2012-10-28 14:05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12-5 04:23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54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