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所谓旧公民,故名思义,是指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公民,或者还包括新加坡独立之前,就从外国来到新加坡而加入新加坡公民的老移民。而新移民则是指新来的移民,在新移民里面,有来自中国的(两岸三地),也有来自印度的(包括兰卡等南亚次大陆),也有来自其他亚细安国家的(主要以马来西亚为主),还有来自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
对于新加坡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来说,如何保持团结一致,而不至于使得社会产生不和谐现象,这对每一个新加坡人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事儿。然而,来自不同地区的新公民,其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因此观点和行为方式也未必一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社会和谐的问题由此出现了。(过去是种族和宗教问题,现在是新旧移民的新问题)
现在问题是:
1·新旧移民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新旧移民会存在问题?
2·如何才能使得旧公民与新移民的距离拉近?
请参考如下早报社论。
弥合新旧公民之间的断层线
社论 2012年7月23日
上个星期六(7月21日)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的种族和谐日。每年,学校、基层组织等团体都会配合种族和谐的来临举行各种活动,让各族学生及民众一起庆祝这个旨在促进各族同胞融洽共处的日子。与此同时,政府领导人往往也会借着这个时机发表讲话,提醒民众为了避免1964年7月21日导致华族和马来族多人伤亡的种族流血冲突事件重演,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社会里,维护种族关系的和谐是至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新加坡赖以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一。
李显龙总理前天在德义区族群与宗教互信圈的种族和谐日庆祝会上致词时,除了强调各族之间要珍惜得来不易的和谐关系并努力加以维持以外,还呼吁国人应该关注新旧公民之间的“断层线”问题。在进一步阐述这个概念时,李总理指出,新旧公民也许是同文同种,但彼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人生经验及态度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难免会造成一些误会和摩擦,处理得不好就会使社会出现新的“断层线”。
断层线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的是地壳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界线,也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李总理借用它来比喻新旧公民之间的关系,相信是要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我国社会迟早会因此而发生问题,就像地震迟早会沿着断层线发生一样。所不同的是,人类在自然界的断层线面前无能为力,社会学意义上的“断层线”却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弥合的,关键在于新旧公民双方愿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而已。
既然李总理提到新旧公民之间“也许是同文同种”的关系,或许可以把所谓的“断层线”视为同一种族内部的和谐问题。准此,那么我们的种族和谐日的意义就更加饱满了,因为除了强调种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外,它也重视种族内部的和谐关系。从西海岸民众联络所为了庆祝种族和谐日,举办了由本地人和新移民一起煮家乡菜的活动,不难看出一些基层组织已经开始朝着促进种族内部和谐的方向努力。
对新加坡人来说,种族内部的“断层线”问题并非始于今日,华族就曾经因为语文源流的不同,分成泾渭分明的“华校生”和“英校生”两大块。经过多年的交流与磨合,这道当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至今已经弥合得差不多了。与之相比,“同文同种”的新旧公民之间的差距显然没有那么大,要拉近距离也比较容易。
拉近距离并不意味着要新公民完全接受新加坡的一切。只要他们肯效忠国家,愿意接受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双语政策等核心价值,其他差异如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等,我们理应本着欣赏和尊重的精神去接纳他们。打个比方说,同样是面食,但是北印度人习惯吃烤饼(Nan),南印度人习惯吃煎饼(Roti Prata),由于我国早期印度移民以南印度的淡米尔人为主,国人也就习惯了煎饼,可是烤饼近年来却随着北印度新移民的增加而流行了起来。我们应该把这样的差异视为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补充与丰富,而不应视之为干扰与挑战。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就是只能要求已经归化入籍的新公民成为和我们一样的新加坡人,而不应该要求在法律意义上仍然是外国人的永久居民及各种准证持有人也和我们一样。只要他们遵守新加坡的法律,其一切行动都是自由的,例如在体育竞赛场上为他们的国家的体育健儿加油,而不是为新加坡运动员打气。即使他们是在新加坡居住与生活,但只要他们不入籍就仍然是外国人,而我们应该像尊重外国人一样尊重他们。
总而言之,新旧公民要融洽共处,双方都需要付出心血和努力。旧公民愿意接纳,新公民不愿融入,不行;新公民愿意融入,旧公民不愿接纳,也不行。只有一方伸开接纳的双手,另一方同时伸开融入的双手,新旧公民才能完成互相拥抱的动作。
[ 本帖最后由 狮城辩见 于 2012-7-23 13:41 编辑 ] |
原帖由 狮城辩见 于 2012-7-25 08:32 发表
误会是难免的,只要大家够理性,误会总会释然,毕竟大家都要安宁生活。 您说得有理,但大家是不是理性安宁的在过日子。
新新加坡人和旧新加坡人之间的纷争,常常因为其中一个是新新加坡人,另一个是旧新加坡人,而把事情复杂化。事实上,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如果牵扯到公民身份,会演变成新旧公民的冲突,造成断层。两个群体都会认为是自己遭受挤压,就如种族关系,会把事情严重化。
|
两位看来都成不了诗人,但勇气可嘉!辩到后来没词儿了,不如别说四言绝句,改用歇后语吧,可能更吸引众人的眼球,且雅俗共赏。
|
原帖由 潇湘 于 2012-7-25 20:04 发表
两位看来都成不了诗人,但勇气可嘉!辩到后来没词儿了,不如别说四言绝句,改用歇后语吧,可能更吸引众人的眼球,且雅俗共赏。 在下识浅,不敢吟诗,只能作对,抛砖引玉,若蒙不弃,欢迎指点。
[ 本帖最后由 阿城 于 2012-7-25 21:01 编辑 ]
|
回复 #35 狮城辩见 的帖子
在新旧移民问题上,'无为而治'就是忽视或模糊不同,通过社会生活本身逐渐消化二者的思维文化差异,根本原因是以岛国现实的社会形态和各方素质,达到平静缓慢的融合是理所当然的。就算有个别孙旭事件,也不会搞到撕裂族群分裂国家的地步。
然而,不断地重复强调融入接纳会使本来不是很明显的,忽隐忽现的所谓'断层线'愈发明显扎眼,从而人为加重新旧移民的芥蒂差异和猜忌。老李已经明确指出要等第二代的完全融入,却不知小李政府为何这样急不可待呢?
|
原帖由 阿城 于 2012-7-25 20:45 发表
在下识浅,不敢吟诗,只能作对,抛砖引玉,若蒙不弃,欢迎指点。 岂敢岂敢!我岂敢关公面前耍大刀?在下汗颜!如有得罪,敬请谅解。我在论坛上已经得罪太多人了。
|
回复 #65 小民 的帖子
我也非常认同您所说的,不要不断地重复强调融入和接纳,真的很扎眼很扎耳。
政策是由小李制定的,如今出了些问题,就如他所提到的“断层”,他要如何处理最好。近几年突增了太多的外来者,冲击了旧新加坡人,也同时冲击了新新加坡人。他也只能说要融入啊,要接纳啊,不然他面对新加入的公民说什么最好,还有旧公民也在听他发表演说。
|
原帖由 狮城辩见 于 2012-7-25 13:38 发表
这是我的理解,不是来自法律。 你的理解也没错,因为一般上人们所谓的新移民就是指新公民。
但是移民的定义如下:
Immigrant(移民)
noun
1. a person who migrates to another country, usual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PR是永久居民,不少都在此安家置业,而且有些还比新公民居住得更久,更融入,只不过没有公民福利。
|
[quote]原帖由 难得清静 于 2012-7-25 23:50 发表
在法律上,PR应该不是新移民,但若是个人融入也好,住的长久也好,多是例外。
|
原帖由 mpt 于 2012-7-25 18:24 发表
您说得有理,但大家是不是理性安宁的在过日子。
新新加坡人和旧新加坡人之间的纷争,常常因为其中一个是新新加坡人,另一个是旧新加坡人,而把事情复杂化。事实上,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纷争 ... 法律如果能公平对待,不会出事,
有时也许出一些小的口角,是难免的,那也很快就会过去。
|
原帖由 狮城辩见 于 2012-7-26 13:43 发表
法律如果能公平对待,不会出事,
有时也许出一些小的口角,是难免的,那也很快就会过去。 司法公不公正,不是一言两语的事。
世间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如分包子给两个小孩,每人一个,小胖子说我吃不饱,不公平。给了小胖子两个,另一个小孩说不公平。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只有相对的公平。
有十个人就有十种想法。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口角,因为都是人嘛,不要把口角的焦点扯开到其他方面,对,那也很快就会过去。
|
原帖由 mpt 于 2012-7-26 14:04 发表
司法公不公正,不是一言两语的事。
世间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如分包子给两个小孩,每人一个,小胖子说我吃不饱,不公平。给了小胖子两个,另一个小孩说不公平。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只有相对的公平。
有十 ... 新旧公民原本不存在什么“断层”问题,
如果说新公民主要指中国来,加入的新公民,
那么与本地华人社会并不会出现“断层”,
因为彼此都是同文同种,
只是新加入的新公民的出生地是来自中国罢了,
只要两国友好往来,“融入”与“断层”都将“不是问题”。
|
老公民占新加坡社会的大部分,是社会的主体,应该主动帮助新公民融入。
这包括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新移民问题等。
如果觉得饭碗被抢,那态度自然就不好,
如此也使新移民融入困难变大。
包括生活方式和情感上的融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