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1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0

0 位会员, 0 位游客

打油七律•赋闲吟(集中山王三器铭文)
已是无  犹有罪,至今不忘可心人。
山光闲赏四时易,爱语天然百世新。
为子为孙知敬老,在家在外学修身。
上天未赐敛财命,使得忠贤成庶民。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5 08:38 编辑 ]

17 评论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12:00 发表
已是无  犹有罪,至今不忘可心人。
山光闲赏四时易,爱语天然百世新。
为子为孙知敬老,在家在外学修身。
上天未赐敛财命,使得忠贤成庶民。

空的这个字,是让读者来填写的吧!或许就是一个“空”字,但念“无空”的时间,空又作仄声了,所以故意“空”着。

水湾筏者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1-10-4 12:04



QUOTE:
原帖由 水湾筏者 于 2011-10-4 12:04 发表

空的这个字,是让读者来填写的吧!或许就是一个“空”字,但念“无空”的时间,空又作仄声了,所以故意“空”着。

我很自信地写了这个七律,多日来,今天才有空书写。结果,中山王三器铭文并无“官”字。我又不是名家,可以任意杜撰或随心拼凑,只好暂时空着。以后再想办法修改。本人不才,对古老文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不敢亵渎或任意糟践。当然,如果一不小心成了名家之后,就可以无所顾忌了。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2:15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12:15 发表

我很自信地写了这个七律,多日来,今天才有空书写。结果,中山王三器铭文并无“官”字。我又不是名家,可以任意杜撰或随心拼凑,只好暂时空着。以后再想办法修改。本人不才,对古老文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 ...

原来还有此般机关,水牛未曾识破,笨牛一头。

水湾筏者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2011-10-4 12:41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12:00 发表
已是无  犹有罪,至今不忘可心人。
山光闲赏四时易,爱语天然百世新。
为子为孙知敬老,在家在外学修身。
上天未赐敛财命,使得忠贤成庶民。

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写一个贪官。有好色的一面,也的确是家中的一个好儿子、好孙子。至于“学修身”就带有调侃、讽刺意味了。至于尾联,则对其深为同情,仅仅上天没给他受贿、索贿之命,才使得一位公仆中的“忠贤”被罢官,革职回乡。有罪之身为何未蹲班房,可以自由地闲赏四时不同的风光,则是普通老百姓的智商所无法理解的了。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2:47

爱语天然百世新。

原句“化用”元好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而作“爱语天然万古新”。书写时才发现,《金文编》各种彝鼎中,共有212个“万”字,但并无中山三器的。故改为“百世新”。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3:17

与魏峰老师浅谈甲骨文书法用字之规范
作者:  [添加为好友] 发布时间:2010-5-18  浏览数: 12601 次  浏览字体:[ ]

    释文: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书作中:床、明(2次)、是、地、霜、举、头(2次)、明、低、思、故13字错。
    甲骨文至今未发现床、是、地、霜、举、头、低、思等8字。书作中运用此8字已错。
    甲骨文明字乙、乙一九、乙六一五〇、乙六六、佚一八八等近15例,皆从月从囧或从日或从等形,从囧,囧为窗户之形象,以夜间月光射入窗内会意为明。从日,以月未落日已出会意为明。从为日字之伪。书作将月背朝囧,试问月光不能照射入囧(窗户),如何能明也?
    书作中为甲骨文字首字,虽然头与首乃一意,如何假借?如果可以假借,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写成《举首望明月,低首思故乡》?
    书作中字为甲骨文雪字,书作假借为霜,不知依据何处?如果可以假借,那么下雪的了,我们可以说下霜的了,这与指鹿为马有何区别。
    书作中字尾甲骨文兴字,书作用为举字,不知取自何处假借?字尾甲骨文甶字,即鬼头。书作用为思,岂不是大误也。甲骨文字古甲一八三九甲四七五,而书作中为甲骨文吉字,与李来付会长犯同样错误,不愧为一会之内名家所见略同。
   书作中为甲骨文刀字,书作确说是‘是’字,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稍微懂点古文字的人都不会这样书写,可以参见金文是字。
     其他的字就更不知道魏峰先生造字的根据的了,纵观魏峰先生这幅书法,首先从书法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一共20个字的书法就错了13个字,不知道魏峰先生是如何编纂《殷墟甲骨文书法艺术》、《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等两本甲骨文专业的书籍?以这样的文字功底编纂出的书籍,我们这些后学敢看的吗?
    按照魏峰先生的这幅作品本人给翻译一下,请大家笑赏:

〇前〇月光,疑刀〇上雪。

兴首望〇月,〇首甶吉乡。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40

与李来付会长探讨甲骨文书法用字规范

作者:江淮剑客

    前日,本人在网上搜索‘甲骨文书法’词条时,陡然看见一副出自李来付先生甲骨文书法,于是就在百度中所搜有关“李来付甲骨文书法”的网页和图片,结果,令本人大吃一惊。

     李来付,1941年生,山东临朐人。现任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山东省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秘书长、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在看完李来付会长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后,本人引发出各类疑问,李老师您写的是甲骨文字吗?你书写的甲骨文字出自那一片甲骨刻片上?还是您老自己独家杜撰呢?
   说不为证,本人列举几幅李老师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请各界学者给予指点。

释文:祝贺南京甲骨文学会成立。

    本幅甲骨文书法作品是2005年南京甲骨文学会成立之时,李来付会长写的一副祝贺的甲骨文书法。
    书作中“贺”字据我所知甲骨文尚未发现贺字,连“加”字也无,李老用篆书“加”与甲骨文“贝”字拼凑,不知有何根据?难道是金文假借?按金文(贺)中山王壶,假借也不像的啊?如果猜的不错的话,李老是按照《说文》的小篆形状构造的。笔者认为甲骨文就是甲骨文字书写,不是任何文字可以假借的,早期的金文与甲骨文构字尚且有别,小篆就不必多说了。如果用金文或者小篆假借,您完全可以称之您的书法为篆书,为何偏偏要称之为甲骨文书法呢?
    书作中的‘南’字甲骨文中近20余例,皆无此构型。甲骨文(立)前七·二二·一从大在一上,象人正面站立之形,一表示所立之地也。而书作中字乃小篆之体。不知何故,甲骨文有南、立二字,李会长您老不正规书写或不用,是何原因?

释文:天从人愿

    书作中‘愿’字,甲骨文中尚未发现,书作从小篆构字形同,但泉字用甲骨文泉,据今甲骨文学界公认字为贝,书作中用为心,不知证据在何?

释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竟照古人。

     书作中古、曾、召3字错。
    甲骨文古甲一八三九甲四七五字从口上从毌为声符,书作从一横作形,乃是甲骨文吉字。
    甲骨文曾京四八九五前六·五四·一在甲骨文卜辞中近10例,皆无书作之形
    甲骨文召字粹五一八、前二·三三·五、续三·二二·一、续三·二一·七等近20余例,书作中为晚期金文之形。
     李老的作品暂不一一列举,余观之近20余幅,每幅或多或少皆有错误。李老贵为一会之会长,书作中常见的错误如此之多,如何教之于后人乎?
    且不说此,一些所谓的甲骨文名家书写书法作品中,有些字明明不是甲骨文字,而在书作中落款却为【集殷墟甲骨文字】,试问他集的是殷墟出土的哪一片甲骨上的文字?不然乎!更有甚者,为其自己臆造的所谓甲骨文字,诡辩说有某某根据。古人造字,尚有一定的依据,他们运用特定的思维模式,不是我们今人可比拟的,试问以我们今天的思维能和3000年前的商人一样的吗?现在您造的所谓‘甲骨文字’殷商人能认识吗?
   

   编后记:近年来,受甲骨文文化的影响,各地纷纷成立甲骨文学会,对于光大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一件好事情,然而甲骨文是一门古老又深奥的学科,需要用淡泊宁静的心态来对待,浅尝辄止、一蹴而就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当然,为了需要,应付一下尚可,但是作为学术等正规场合,还是要以前贤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创作,切不可随心所欲加以杜撰、假借、自行拼凑。
    纵观当今甲骨文学术研究领域,可谓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试问又有几个真正能静下心来研究的甲骨文字呢?
    近年来,全国的甲骨文学会如雨后春笋,各地在成立学会时候,大多邀请一些年长的艺术家为会长等职务,其实作为会长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因为自己身为甲骨文学会会长,就具备了专业的学术知识,特别在一些庄重的场合,更要自重,这不仅是尊重自己,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怀有的一种敬畏心态。作为学会领导,理应率先垂范,以弘扬国粹文化为己任,若不能严于律己的规范书写甲骨文字,岂不成为误导华夏文化的罪人乎?又如何面对我们的殷商先祖!
声明:本站宗旨,甲骨文书法用字应取自出土之甲骨文字,凡书家杜撰、拼凑,假借金文、依照《说文》篆书譌为甲骨文笔法之字,本站均视为错字。
    本站所点评,不代表本站侵犯书家名誉权及其他权利,仅为传扬甲骨文用字规范化。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42

张海潮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选刊的评述与思考

张展       

    张海潮先生的十幅甲骨文书法作品选刊(以下简称书作)刊登于《中国书画报》2008年7月3日第53期第6版。同时刊登文怀沙、史树青、赵长青、秦玉海、李有来等11位“名家点评”。不巧,那段时间我去法国巴黎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参访活动,回国后事务较多,这期报刊一直存放没有见到,直至2009年底清理旧报时才发现。在仔细阅读、研究此报全部内容后,由惊喜到失望,感慨万端,有骨梗在喉,不得不吐之痛。
    先是惊喜。初见这期选刊整版刊登的全是甲骨文书法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是多年来罕见的;加之,有名望大、学养深、级别高、专业性强的众多名人集体点评,这也是多年罕见;可见此报编辑部诸位先生精心策划、周密布署、充分准备,加大力度宣传、宏扬中华民族三千年前古文化瑰宝的甲骨文,真是用心良苦,怎不令热爱甲骨学,潜心学习、研究、创作并立志宣传、宏扬甲骨文于海内外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


    在欣喜之后,花了较多时间阅读、研究、品味全部书作及11位名家的点品文章,不禁令人瞠目结舌,陷入一片迷惘之中,在反复查对多部典籍后,竞发现错误多多,十幅甲骨文书作中竞错字连篇,总数达35字(不含通假可疑不当之字)。其中有2幅书作错字多达4~9字,出现2~3字者也很多。现按书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列举如下:
第一幅 七绝条幅。

    释文:南风四月麦登初,为圃为农我不如。更望田禾占大有,年丰岁乐众维鱼。
    此作品风()、更()、丰()、众()四字错。
    书作中的粹六一一甲骨文释义为雾、蒙,而非风字。甲骨文的风字,简体馀七一一,卜辞用凡为风;繁体风、凤同字。如前四·四二·六前三·二八·四前三·二九·二粹八三一粹八二六粹八四四等。风字繁简体共53形,无书作形体。
    甲骨文“更”字为摭续一二八佚四三九等共6形。而书作将“更”字横断成两截,左右旁置(作此形),是契文所没有的怪体。
    甲骨文字豊、丰二字易混淆,豊字甲骨文人八七〇后下八·二铁二三八·四南明四四五周甲探六三等字。乃从等在中,从豆,象盛玉以奉神祗之器,引申之奉神祗之酒醴谓之醴。本字当为醴之初文,后逐增酉为醴。故其书作中的当为豊,而非为丰。甲骨文丰另有其字,见菁五前六·二八·五乙八六九六,乃为从等形在中或外从豆,象豆中实物之形也。豊、丰二字区别于此,不可混淆二书写之。
    其书作中的众(),实乃为金文写法。甲骨文粹一一九人三一六二前七·三〇·二后下二二·二粹三六九等字,皆从日从乑,后金文逐伪作为从目从乑。故书写甲骨文众字,乃大误也。
第二幅七言条幅。
     释文:分争南北十年多,商学农工亦网罗。 国步日艰财日尽,万方无事在人和。
     此作罗()和国()方二字错,财()字通假不当,可商。甲骨文的“罗”字为粹一一八一乙六六九四合集三三〇八一,从隹从网从,或省隹字,乃象人张两手持网捕鸟之形。甲骨文英三五一,释卜辞人名,为商代大将,不作“罗”。
    甲骨文国字为存一·二二一〇前二·六·五甲六九五外八五等形。从戈从本应作甲骨文偏旁每混用。故皆无其书作形。
    甲骨文用才为在,在、才同字,是共识。如将“在”广义、引申到财、材等领域,不加义符偏旁,如贝、木必将喻义不明,造成混乱。。
第三幅扇面。
    释文:乐福。
    (福)字形体有误。甲骨文福字人一一七续四·一七·七后下一四·一一南明四一八南明五五六等繁简形体在五期书风中有120余形,是甲骨文字形体多达100种以上者之一。但尽管福字形体众多,经过仔细查对,却无书作此形。
     其书作中的乐()亦错也。甲骨文乐字合集三三一五三前五·一·二合集三六五〇一等。皆从在木上,而底部与木上相接,非从中间部位相接。
第四 幅扇面对联。
    释文:君子比德于玉;贞士安义若山。
    此作品中君()、玉()、山()安()四字皆错也。
     甲骨文 粹五三五字释义为伊尹之尹,非“君”字。甲骨文“君”字形体为三〇〇六存一·一五〇七等,皆从尹从口。
    甲骨文“玉”字作库二一一乙三四八六等。“王”字甲骨文不释玉。
    书作的宁沪一·三九五甲骨文释义为火,非“山”字。甲骨文合集六五七一邺三·三八·四乙六六九二字与字形构之别,刘兴隆先生表述为:“平底作山,弧底作火”,然也。故书写甲骨文山与火字区别在于此。
    书作中的(安)字,亦误也,甲骨文乙一九二〇乙四二五一合九四等,皆从宀从女,或于女旁加一点或数点同,而无书作中点加在女字弯曲处。
第五幅斗方《论语》集句。
    释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品物咸享多吉利,人生幸福此明时。
    书作中的四个“者”字均错。至于乙二八五六字形体实为甲骨文的尞、燎字。    另书作中 (好)字特错也,在甲骨文书法作品中(好)字错写屡见不鲜,甲骨文好字从“女”、从“子”会意。“子”和“女”孰左孰右无别。但“女”部必须面向“子”。如反其道而行则误。甲骨文卜一八一天八八邺三·四三·八宁一·四九一甲六六八宁一·四九三等字,尚未发现有如其书作中的构字方式为证。
第六幅 长条幅,上下写二文。
    上文七言诗释文:福州有福不需疑,我在福中先自知。品物咸享多吉利,人生幸福此明时。
       此作品有三错字,一是需()字无据。甲骨文需为乙七七五一前六·一九·五京二〇六九佚七四三,而字即甲七一三甲八八五,陈梦家释为字,似不确定,待考。
       二是生()字错。甲骨文(生)字为合集四六七八粹一一三一合集一四一二八等20余字,皆无书作中形。生,从上,即地平面也,象草木生出地面之形。
       三是(此)字错误,甲骨文(此)字为库一〇九一粹三八〇南明四二四甲一五〇三等。

    下文对联释文:一名众传唐子畏,八家下及归有光。


     此作品()光、()及二字错。甲骨文的“光”字为合集六六五六续四·二九·一等近20形,皆从山(或火,甲骨文山、火二字构字每混用,独体字则不可混用也)从卩,书作中从非为卩也,乃错误写法。
    而书作中(及)乃为西周早期金文(保卣铭文)字形,并非甲骨文及字写法。甲骨文林二·二九·八合八九甲二八四五京四九一五等。
第七幅 对联斗方。
    释文:雨添山云色,风借水精神。
    书作添山()、云()二字错。山字评述见第四幅作品。而书作中字,甲二一O三字,甲骨文释义为气和汔之本字;省作乞,求也;读为迄,至也;孳乳为讫,止也、尽也、终也,非云字。甲骨文的“云”字为 合集一三三九二合集一一五〇一合七八合集三三二七三等,书作中当写此形,。      至于上下联中的添()、借()、精()、神()四字纯属个人杜造拼凑之字,如何称之为甲骨文字?


第八幅 团扇扇面。
    释文:如日月之食,君子自反顾,左右言它,大人弗为
    此书作中君()字错,见第四幅评述,从略。

第九 幅斗方。
    诗句释文:海上生明月,山中多白云。
       此作品海()、生()二字错。“生”字评述见第6幅。关于字实为甲骨文“每”字形构。甲骨文“每”字的规范形体为:甲三五九三粹一〇一三粹九八二甲一九〇八等近40形。其释义为:每通母、晦、悔、诲,不通海。
    第十幅  对联斗方。
    释文: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此书作的夏()、秋()、光()、露()、四字尽错。

    在甲骨文典籍中,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夏”字形体,也尚未见有关“夏”字的考释文章。按理说,商代贞人们如按现代科学门类分类,他们应是当时多门学科的专家、学者兼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对天文学、气象学领域的时令、季节、干支纪年、星象变化等研究很深,记载翔实、准确,令美国的现代天文学家折服、敬佩。既然他们创造出春、秋、冬的文字记载季节,则“夏”字应当有,只是记绿卜辞“夏”的甲骨片没有出现(发现)罢了。经研究,东周金文有“夏”字2形,如秦公簋、齐叔夷鎛,到以后的简帛文字出现后,得见鄂君舟节楚帛书纵横家书四字的初形,并成为许氏《说文》的夏字,许氏曰: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但书作之形(夏)不知依之何据???
    关于秋()字,甲骨文的繁简形体为:甲三三五三前五·二五·一后下一二·一四合一〇八存一·一一九二林二·一八·二林二·一八·四粹四粹八八粹一一五一人一九八八粹一二粹九四六人二三六二等共计近60形,皆作象蝗虫,确无一与书作同。
    对于光()字评述,见第六幅评述,此处从略。

    另外,书作中还有一些字在点划、结构方面随意、草率,不按照甲骨文构字规律书写成字,如南()字,甲骨文南字为乙三七八七合集九七三八合集一四七四乙四五一一合集三〇四五九等近20形,确无一与书作中(南)字同;春()字当应写作粹一一五一等。严格的讲,亦属错字,故错字总数实际上还要多一些。
    综上所述,十幅书作中错误甚多,归纳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甲骨文字辨识不准,“张冠李戴”,在九幅作品中出现19字,其中有些字如君、生、光、山还反复出现。
    2、甲骨文“一字多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由于是群体创作,群体应用,约定俗成,从无文字到有文字,而且是系统、科学、可以应用的文字,非一人所能为力,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凡商代贞人契刻在甲骨片上的卜辞、记事文字所有繁简形体,都应视为甲骨文的规范文字,这是一个须加遵循的原则,不应违反。举凡甲骨学界的前辈学者、专家、奠基人,他们均奉此为圭 ,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然而,在书作中却出现了不少和甲骨文规范文字形体相异的怪体,如、等字形。
    3、是书作的甲骨文风韵问题。众所周知,每种书体的书作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韵。甲骨文作为上古文化,商代贞人创造的书法艺术,其优美、赏心悦目的风韵,自不待言。但对张海潮先生十幅选刊书作的甲骨文风韵,恕笔者直言不敢恭维。当然,这和11位名家的点评大相迳庭,很不协调。这就算是“见仁见智”吧。为了让读者去判明是非,现将《商甲骨文选》(濮茅左、徐谷甫编篡,上海书店出版)一书上按甲骨片文字照相放大、“原汁原味”的相同文字集句二例扫描如下。一例是第六幅的下文对联 :

(释文:八家下及归有光);

(释文:山中多白云),供读者欣赏、比对,自行判断书作甲骨风韵的高低、优劣如何?
    至此,书作存在的问题似已说清,但其产生的既客观存在又无法确定的因素,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据悉,张海潮先生从事书法艺术30余载,有相当成就。写先秦古文字,在创作之前,根据书写内容寻字、用字,须持慎重态度,力求精确,自不待言。作品写成后,在对外发稿前,再复审一次,如发现差错,则“去伪存真”,确保质量。那么,上述书作中前后反复出现的“同字不同形”的“风”(在第一、第七、第十幅出现)、“山”(在第四、第七、第九、第十幅出现)、“云”(在第七、第九幅出现)字等多幅作品中都是前误后正确,形体迥异,本来是可以自行发现纠正的。可惜作者没有这样做。这是偶然疏忽?是对甲骨文知之不多、研究不深、自信力过强,认为前后作品用字都正确?还是别有什么特殊原由?这是令人迷惘不解的原因之一。
    其次,众多知识渊博、学养很高的名家在点评时,无一持怀疑、帮助、指正者,是他们没有见到这些书作?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审视这些作品?抑或为了奖掖新人“拔苗助长”,绿灯放行?还是因为甲骨文非其擅长和熟悉的文字,看不出问题,而是人云亦云,高调通过?不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这些作品不是甲骨文,而是真、行、草、隶书体,不用说是错字连篇,那怕只有1~2字,3~5字“硬伤”,恐怕不会“视若无睹”,如此全部绿灯放行,当是肯定的。这是不解的原因之二。
还有,报刊编辑部门的诸位先生是书作面世的最后关口。为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提高报刊的声望,严把质量关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这期选刊的编审工作做得不够到位,错误多多,硬伤累累,令人难以想象。虽然不能苛求编审人员对书法艺术领域内的所有门类都很精通,认定准确,这可以理解。但在工作上为何不能就地或到京城聘请甲骨文专家、学者(当顾问、特约编审)助一臂之力,把关守口,解决疑难,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以上是本文发现、提出问题,分析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原由,并非笔者的最终目的。核心问题是: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一片繁荣景象,而甲骨学和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也随之从过去高等研究院、所的少数学者、专家行列逐渐扩展到社会上广大群众之中,还流传到海外,扬名联合国,传播全世界。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好事、大事。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国内在社会上对甲骨文缺乏正规、系统的教育、传承、学习体系,相关的教育、学习教材、资料匮乏,许多不可信、不正规的小册子在市场廉价大量销售,对众多喜爱甲骨文甲骨文书法的初学者来说,他们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景况堪忧。今见著名报刊全版登载如此之多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又有众多名家点评,岂不如获至宝,视为“经典”,学之不倦,其后果如何,能不令人深感忧虑!作为一名珍视我国上古文化瑰宝、热心甲骨学事业,愿为宏扬甲骨文书法艺术效力的一员,既希望它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又耽心在流传过程中真伪不辨,泥沙俱下,错了还无法纠正、制止、挽回,这不仅是“误人子弟”问题,而且还有损文化瑰宝的艺术形象,愧对远祖、先贤,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2009年1月21日晚,《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一楼南大厅隆重展出。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甲骨文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奇珍异宝。他说:“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文字,正因为它高深、难度大,就说明了中国文明的悠久,它的沉淀非常深厚,它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也是文化发达的一种象征。我们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够研究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历史”。还说:“甲骨文得以首次在联合国展出,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大使在开幕式致词时说:“甲骨文是现代中国文字的始祖,尽管大多数中国人不懂甲骨文,但中国人都非常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想利用这个展览宣传甲骨文,……能让各国朋友进一步了解到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此展联合国电台1月22日中文稿全面报导;新华社(记者顾震球)也从纽约发出了联合国1月21日详细报导的上述内容电讯,而世界各国的100多个网站几乎同时作了报导,真是盛况空前。一时间“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扬名联合国,传遍全世界。在这样如此大好、来之不易的形势下,作为值得自豪的中国人,中国书家、点评家、媒体单位能不深受鼓舞,携起手来,全面合作,做到正确创作、点评、传播、宏扬甲骨文甲骨文书法艺术于海内外,任重道远,岂能等闲视之?这是我们的共同职责所在!希望此后不再发生上述类似事故。如此,中国甲骨学、甲骨文书法艺术幸甚!也是吾辈义不容辞之职责所在也。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44

糟蹋甲骨文形象的作品可以休矣

苏金海王冰石抨击甲骨文书法创作乱象

日前出席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第三届换届大会的甲骨文研究专家苏金海、王冰石,对当前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中的乱象提出了批评。他们表示:“当前甲骨文书法中胡拼乱造、东倒西歪等糟蹋甲骨文形象的作品,频频出现在网络、电视、出版物中,破坏了中华文字鼻祖的神圣和尊严,给我们的后代造成了误导,贻害无穷。这种状况可以休矣!”
苏金海系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王冰石系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
王冰石告诉记者:“甲骨文是原生态的没有污染的古老文字,目前已确认5000多字,能识读的有1000多字,用于书法创作仅有七八十年时间。甲骨文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外交、天文等,同时具有艺术特性,能进行书法创作。但要写好甲骨文书法有几个先决条件:一是行草书要过关,要从造型、结构、用笔等方面下工夫;二是要具备必要的古文字修养和基础,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三是要有文学修养,能自己撰写楹联等,特别要注意临写甲骨拓片,有感悟地写出天然去雕饰的原汁原味的甲骨文书法来。”谈到创作甲骨文书法,王冰石说必须强调“三性”:一是书写性和契刻性的结合,缺失哪一方面都显得匠气;二是趣味性,偏旁部首可适当移位,亦书亦画才有神秘感;三是创造性,前两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创造性则有很高的审美要求,要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
谈及当下书法展中的甲骨文书法创作,苏金海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娱乐展”,如老年书展、行业书展等,参展作者多为离退休人员及一般书法爱好者,特点是艺术水平较低,书写基础较差,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二是“书法展”,参展作者多为省市级书协会员,艺术水平、书写基础都不错,但缺乏艺术个性;三是“艺术展”,参展作者多为中国书协会员、甲骨文专家、文史学者,他们艺术水平高,书写基础好,追求艺术个性。
苏金海、王冰石共同表示,甲骨文书法在书法大门类中是个小品种,许多人没有把它当回事。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它其实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建议中国书协重视,成立甲骨文书法专业委员会。甲骨文专家学者也要参与引导,经常举办甲骨文学术讲座和甲骨文书法临习班及创作培训班,普及和提高并重,让甲骨文书法艺术大放光芒。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51

谈甲骨文书法的严谨性(发布时间:2011-3-2  浏览数: 180346 次)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中国殷商祖先的伟大创造发明;是当今汉字的起源、鼻祖、祖神。
甲骨文,自1899年出土以来,经罗振玉、董作宾、王国维、郭沫若、胡厚宣等几代古文字学家苦苦研究才破译出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甲骨文,还是全人类的始创文字。它在世界文字史上瑰宝级的地位和价值引起了许多国家极大关注。日本收藏甲骨片12400片、加拿大收藏8702片、英国收藏3089片、美国收藏1882片、德国收藏715片、俄国收藏199片、瑞典收藏100片、法国收藏99片、瑞士收藏99片、新加坡收藏28片、比利时收藏7片、韩国收藏6片等等,这在世界古文字收藏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且,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学会。
甲骨文“独而不群”、“和而不同”,自立于汉字书体之林。最具汉字象形性的,唯甲骨文是也。
因此,搞甲骨文的书法要先认识到甲骨文的特性:首先是它的科学性,然后才是它的艺术性。
近年来,不少书法人涉猎甲骨文书法篆刻,不少佳作问世流传,这是喜人的好事。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自“造”甲骨文字;2、落款明明写着“甲骨文”或“集殷墟文字”,作品中却大量使用借来的篆字;3、竟有人说能用甲骨文写唐诗三百首,还有的说能用甲骨文写毛主席诗词。
对此,我不敢苟同。而且,我担心这种倾向会把甲骨文书法引向歧途,贻害后人。
大家知道,文字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而甲骨文的殷商时代各方面水平都很低下,人们对文字的创造和需求很低,因此甲骨文字数很少。据我个人查验,现代人能用的甲骨文字也就900字左右。
比如,甲骨文里没有“船”字,只有“舟”。因为当时人们主要居集在中原一带,当时生产力水平只能做个小木舟,在风平浪静的湖、河、江上当个交通工具或捕个小鱼小虾。至于遥远的海,甚至于到急流巨浪的大海航行捕鱼是根本不可能的,人们日常不与海打交道。所以,甲骨文也没有“海”字。请问,你怎么去写“夜半钟声到客船”?又怎么去写“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唐诗,写毛泽东的诗词,没有几千字做基础是无从谈起的。
于是,有人就开始“造”甲骨文字。但,科学告诉我们:不可以!要尊敬古人。今天的书法人根本没有这个资格,根本没有这个权利。我们的资格和权力只是在殷人造字的基础上写写字而已。而且“造”字误人子弟害人匪浅。别人看了,记下了,一传十十传百。岂不知甲骨文里根本就没有。
因为甲骨文字数少,一般从离它最近的书体—篆书借字是可以的。但我有个原则,一幅作品里只要有一个是借来的篆字,那么,在边款上就不能落“甲骨文”或“集殷墟文字”的注明了。因为,这样的作品已经不是地地道道的甲骨文了。权当一幅古文字书法作品吧。
甲骨文字少,这是历史事实,我们无法改变,必须接受。只要用心,照样可以写出字数不多但地道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来。问心无愧、经得起推敲。多好啊!
甲骨文是一门科学,甲骨文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也是科学,既然是科学,从艺态度就应老老实实,就应字字有出处,字字有根据。
让甲骨文书法艺术朝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让我们书法人展现给世人的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便是我写此文的欣慰了。
其实这不也是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者、收藏者的期盼吗?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52

“现代甲骨文之父”写的是“假骨文”
    江苏3家研究机构联名向社科院举报——

近日,包括“中国书法网”“琉璃厂在线”等国内著名书画论坛上,一则名为《中国甲骨文艺术研究会会长谢兆岗,请你不要再糟蹋老祖宗文化》的帖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发帖人称,谢兆岗利用网络宣传,给自己冠以“现代甲骨文之父”的头衔,自2008年起书写、贩卖错误的“假骨文”作品近6万幅,甚至造成国内外机构对甲骨文研究方向的偏差。
“不要以为懂的人少,就可以为所欲为。”江苏3家甲骨文研究机构的专家随后证实了网帖说法,国内公认最年轻的甲骨文学者吴征利用半年时间,收集了大量证据,并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研究院举报。
“10万元一幅?不卖!”
国内的甲骨文学者对谢兆岗这个名字必然不会陌生。2008年6月,他在湖南展出自己的甲骨文作品,现场有商家开价10万元欲购买其中一幅,被他当场拒绝。
2008年8月,谢兆岗又以中国甲骨文艺术研究会会长的名义向奥委会捐赠了42000幅甲骨文作品,称“要将甲骨文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这两件事让他在业界成名。后来在网媒的推动下,他被不明真相的人称之为现代甲骨文之父。”吴征说,自己曾经也被谢兆岗蒙蔽,直到接触了谢兆岗的作品后,他才发现 所谓的专家原来是个“砖家”。
吴征以谢兆岗在字画拍卖网上的作品为例:“2009年,谢兆岗用甲骨文译写了《陋室铭》,短短80字的篇幅里,竟然有15个明显的错误,另外还有18个自行杜撰出来的甲骨文字。”
之所以说谢兆岗错了,吴征的依据是中国社科院历时20年、由近百名业内专家监督编撰的《甲骨文字典》。“就凭现在已有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就足以证明谢兆岗所写的是彻头彻尾的‘假骨文’。”
“假骨文”受到台湾学会质疑
今年3月,在吴征的牵头下,中国甲骨文艺术网、江苏甲骨文学会、南京市甲骨文诗词书法研究会的20多名研究人员聚集宿迁,经过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谢兆岗的作品存在明显的谬误,并筹备向中国社科院举报。
3月底,台湾单方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要将甲骨文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陆专家随即作出回应,建议应当由两岸共同为甲骨文申遗。但此时有台湾学者却指出, “大陆学界无人,根本不懂甲骨文,很多研究的方向和成果都是错误的。”台湾学会列出的“相关证据”,其中便有谢兆岗在网上拍卖的作品。
“为了应对外界的质疑,谢兆岗干脆将他独创的文字统统叫做‘德天体甲骨文’。”吴征告诉记者,谢兆岗造字的规律,其实很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目前的甲骨文 拓本中,还没有发现“把”这个字,而谢兆岗就将甲骨文中的“手”与“巴”两字拼接,形成了一个以现代字形结构为依据的“新字”。
江苏甲骨文学会的专家还指出,“她”这个字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的。在此前的中国文字里根本不可能出现。“就是这样一个20世纪才出现的文字,谢兆岗也一样用‘女’加‘也’的方式造出了它的甲骨文写法。”
中国社科院已经介入调查
“研究甲骨文必须做到严谨,所有的字都必须以历史为依据,不能想当然。”吴征认为,如果只是以单纯的拼接方法造字,那未免小看了中国的甲骨文。“如果这样也行,那国内外所有的研究机构马上可以就地解散!”
据介绍,中国目前发现的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000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已经确认识别的只有1000多字。而这一点只要是稍懂甲骨文的人都知道。谢兆岗创造的德天甲骨文 显然背离了这一事实,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出高价去买谢兆岗的字。对此,吴征和他的同事们很无奈。
对于原因,吴征猜测:“买甲骨文书法的,有很多是外行,购买不过是因为看着好玩,或是单纯地附庸风雅,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
“新加坡的甲骨文研究机构上月已经就德天甲骨文的问题向我们提出了询问,这种假骨文如果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对国内外甲骨文研究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本月初, 国内唯一由政府创办的省级甲骨文研究机构——江苏省甲骨文学会联,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研究院提交了举报信。另两家江苏的研究机构在举报信上签名。
昨天,记者根据谢兆岗及其研究机构在114、网络上登记的20多条联系方式与之联系,但所有的电话均为空号或是已经易主。
本报记者 嵇天
作者:吴征甲骨文 29位粉丝 2010-5-19 22:44 回复此发言   
“现代甲骨文之父”写的是“假骨文”
荒谬,区区一俗物也敢称“甲骨文之父”,古人历经风雷电雨四时更替,仰观宇宙俯察大地凝结千年大智慧才造化出甲骨文这般惊天泣地之神器,后人无知,妄尊其上自以为是,更有不识泰山之辈任意造字,污我甲骨神文太深,上愧天地,下愧华夏列祖,真乃天地不容,古道之不传久也哉,今人之愚钝实属今人之不幸...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53

用甲骨文字填词,吴征是第一人,他是开了先河的,起到了奠基作用的,这一点当之无愧,就当今而言,用甲骨文字填词,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必须指出,罗振玉等先辈们用甲骨文字所集诗句,含有文学创作的萌芽,是不容否定的,更可以这样说,先人们的初始作品,堪称吴氏集甲诗、词、联、句之文学雏形和基础。
自1999年以来,吴征先生先后用甲骨文字填词80余首,《集甲录》收入40首,在形式设计、内容选择、意境描写、用词把握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吴征先生先的集甲骨文字词,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走进人物、事件、感情的纵深。如《集甲录》中所发表的<钗头凤>:“黄花酒,朱丹口,夜来长将岁雀守,西山月,秋水荷龙云宝鼎,凤尾香罗。祸!祸!祸! 残玉门,尘环兽,梦泪为君人依旧,秦方客,蜀兵车,征途雁少,雨夜梦多,何!何!何!”就是描写某些年青人,不爱惜自己的人生,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并告诫人们,这种行为是滋生事端的祸根,词中还描写了他的恋人,无可奈何的情形。

59回复:中国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家吴征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向吴征先生求教之005:
陆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此调历来以陆游这首“钗头凤”最为出名,故作正体。本谱双调、六十字,上、下阙各十句、七仄韵,二叠韵。每阙后四韵转韵。下阙前三韵与上阙前三韵同韵,下阙后四韵与前阙后四韵同韵。考其谱应为: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

且不论大作是否合律。“残、环、雁”是我特别想用的字,但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和《古文字类编》中没有找到这三个字。恳请先生告之此三字的出处或依据。谢谢!

60回复:中国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家吴征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陆 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之作,是依唐宋规矩而填,其中“恶、薄、阁、托”等韵脚字,都是入声字,即属于仄声。故不能依现代读音读作平声。这是填词者尽知的常识。名家不可误导读者。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14:56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12:00 发表
已是无  犹有罪,至今不忘可心人。
山光闲赏四时易,爱语天然百世新。
为子为孙知敬老,在家在外学修身。
上天未赐敛财命,使得忠贤成庶民。

已是无  犹有罪—— 退至荒山犹有罪
至今不忘可心人——如今难忘可心人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21:13

五绝•论幽默

一语阴霾散,花开万众怀。
诙谐充满爱,爱里尽诙谐。


看来师傅对人都有怜悯之心呀,连对贪官也不例外

君遥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2011-10-4 22:03



QUOTE:
原帖由 君遥 于 2011-10-4 22:03 发表
五绝•论幽默

一语阴霾散,花开万众怀。
诙谐充满爱,爱里尽诙谐。

看来师傅对人都有怜悯之心呀,连对贪官也不例外

任何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杀人无数的蒋介石却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4 22:45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21:13 发表

已是无  犹有罪—— 退至荒山犹有罪
至今不忘可心人——如今难忘可心人

依然不行,看来今天不能书写了。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5 08:37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12:00 发表
已是无  犹有罪,至今不忘可心人。
山光闲赏四时易,爱语天然百世新。
为子为孙知敬老,在家在外学修身。
上天未赐敛财命,使得忠贤成庶民。

无官身更轻,只念可心人。
但赏山光色,闲听鸟语声。
有心终不老,养性又修身。
能否知天命?无为一庶民。

行空 Rank: 3Rank: 3Rank: 3 2011-10-5 08:41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12-9 03:28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07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