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伉俪倾心三百篇,并无书号亦流传。
妻于夙夜频掂韵,夫与蒙童永结缘。
唐宋已将歌唱尽,明清犹把体吟全。
也知愚者不知趣,依旧选编今日妍。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3 07:43 编辑 ] |
蘅塘退士(héng táng tuì shì) ,清朝人,生卒年1711~1778,原名孙洙(zhū ),字临西,江苏无锡人,《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1 13:47 编辑 ]
|
人物生平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1 13:48 编辑 ]
|
《唐诗三百首》编选背景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应是1764)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1 13:58 编辑 ]
|
入选诗体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应是317首),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等。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1 13:53 编辑 ]
|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1 13:55 编辑 ]
|
喻守真(1897—1949)名璞,萧山永兴杨家桥村人。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旋返母校临浦小学任教,后赴杭州当家庭教师。1925年,考取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以编写中小学教科书为主,亦参与《辞海》编辑。抗战爆发后,曾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又返杭州在一家钱庄当会计,后患病回故乡休养。1949年6月去世,享年53岁。 喻守真毕生习文,擅长注释。其所注释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瞻山楼诗文集》116卷、《怀玉馆杂笔》4卷、《文章体例》、《诗经童话》、《孟子童话》、《晏子春秋童话》、《注释学生尺牍》、《外国地理表解》等。尤以注释《唐诗三百首详析》闻名,以考证审慎,表达扼要,文字流畅,受读者好评。该书1948年出版后,印数已超百万册。
每个字都标注平仄,每首诗都著名所用韵部。每首诗都有“注解”、“作意”、“作法”三部分。
1982年6月北京第12次印刷,累计印数:1985000册。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9-30 18:52 编辑 ]
|
伉俪倾心三百篇,
并无书号亦流传。
妻于夙夜频掂韵,
夫与儿童永结缘。
唐宋已将歌唱尽,
明清犹把体吟全。
也知愚者不知趣,
依旧选编今日妍。
|
为什么现在古体诗就被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呢?以前似乎不是这样。
|
回复 #7 李家三郎 的帖子
唐诗三百首详析
很有必要看 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买的到
|
也知愚者不知趣,依旧选编今日妍。
------------------
这类事情,劳心劳力,谢谢老师!
明天要出门去珠海,感谢一位老同学的帮忙,提前祝老师国庆节、重阳节节日快乐!
|
老师加你哪壶好油进来吧,增趣味.
大家大呼悠好油作品肯定很多,自荐他荐吧,期待中…
[ 本帖最后由 君遥 于 2011-10-1 02:22 编辑 ]
|
原帖由 红叶笑西风 于 2011-9-30 19:52 发表
为什么现在古体诗就被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呢?以前似乎不是这样。 老狐狸曾在一个回复中回答过这个问题。
|
原帖由 明月如心 于 2011-10-1 14:11 发表
我的《唐诗三百首》就是原注,很受益~ 大概就是《唐诗三百首详析》吧。
|
转《静夜思》和才女陈婉俊
* X" O! f' Y; |/ w6 z; y 杜梨
3 P9 d0 W( g! c
8 c8 X" v4 E- H& |3 k《燕赵都市报》4月11日有姚勇先生诗论,论及两种版本的《静夜思》。说《李太白全集》中 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其实,不光是《李太白全集》上的《静夜思》是以上版本,《全唐诗》李白卷上的《静夜思》也是以上版本。直到乾隆年间《唐诗三百首》问世,《静夜思》就有了第二个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外,还有第三种版本,《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764页的《静夜思》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至于哪个版本好,许多文章泰斗多推崇第二种版本,孰优孰劣,在此不表。
" J8 E. x' B+ H( a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其诗气势磅礴又明白如话,尤对明月情有独钟。李白的数百首诗作,写明月的诗句俯拾皆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明月看欲坠,当窗悬清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他写月多称“明月”,写日必称白日,这与他那宽阔的胸怀和豪爽的性格有关。: i- [ l2 F) y( [ M1 Z7 ?
那么,究竟哪首《静夜思》是诗仙李白的原作?目前尚无定论。唐人元结、令狐楚也曾试选过唐诗,但唐诗浩如烟海,凭一二书生之薄力,几如探珠于沧海,选才于邓林。他们也是依靠传抄而 难求原作,况且,当时尚无活字印刷,在若大中国搜求风流云散的诗作简直是沙山拣金,更别说去伪存真了。《唐音统签》(明胡振亨编)和《唐诗》(清季振宜编),是较早编选唐诗的书,所选《静夜思》是第一种版本。《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1卷)所载《静夜思》也是第一种版本。直到乾隆年间,无锡进士孙洙于1763年选编出《唐诗三百首》,百年后,南京才女陈婉俊对《唐诗三百首》加以订正补注,才有了流传二百年的今日版本《唐诗三百首》,也就有了今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怪不得蘅塘退士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唐诗三百首》的通俗易懂和编选的严谨。* Q2 O: W1 [* R+ r) E; c
陈婉俊补注的标准是:字梳句栉,旁征博引,不可一字不考核;寻源溯流,博采他书,不可一句无来历。婉俊自幼聪慧,酷好读书,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和丈夫李镜缘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注完《唐诗三百首》。当时,太平军正大闹南京,陈婉俊展转到了桐城其胞弟陈晋藩的任上,对于姐姐的才情,陈晋藩极为赞赏,力促姐姐完成注疏本。陈婉俊又为《唐诗三百首》增补不少内容,在许多乡亲的襄助下,方得以仓促印书。今天看来,陈氏所注比较郝天挺和高士奇的注本,其考核援引,编排归类,都技高一筹。《唐诗三百首详析》(俞守真1957年中华书局)也是在陈本的基础上注疏的,似无陈本干净洗练。俞守真用的也是第二种《静夜思》的版本。《静夜思》究竟是蘅塘退士孙洙所改,还是才女陈婉俊陈伯英所改?亦或尚有其它版本?笔者愚昧浅陋,不敢妄下结论。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唐诗三百首》的《静夜思》改得好,改得更工整、对仗,更合平仄,更适合儿童朗诵。陈婉俊是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擅长诗词小令,当时誉满上元(南京)。现时的歌星、影星及所谓美女作家的才情,若与陈婉俊相比,个个都该自打嘴巴!% ]) _& X7 o7 B4 Z( s/ w2 L. `' E
《唐诗三百首》不光是改了一首《静夜思》,其它诗也有改动的。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把“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改成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见《全唐诗》174卷)。“山”字涩而实,不象谪仙风骨。而一个“空”字,道出多少风流!水天一色,一叶孤帆,比那“山”字洋气百倍!诗仙李白已乘鹤西去,他的手稿也已荡然无存,后代文人予以润色,只会使诗更象李白的诗。这里,不能说没有奇女子陈婉俊一份儿功劳。+ ]% B' r* z4 @( J8 ~
5 \$ f) P8 ^7 t4 D, k
, V3 \3 x, ?2 U0 F4 A6 \5 |8 G6 @
上元伯英女史,余外孙李镜缘世芬内也,为陈叔良观察女。幼聪慧,喜 读书,叔良钟爱之,二相攸綦严。适余侄倩李仲甫以其尊人海帆先生官西蜀, 侨寓金陵,因得为镜缘缔婚焉。余时权两淮鹾政,会晋省,得悉良缘,知女 史为闺中之秀,然不意其能著述也。越数载,女史来归镜缘,余已移官海外。 寓书问讯,于邮筒中获睹女史诗词,为欣赏者久之。迨余左迁西蜀,道出里 门,镜缘亦归里。见其案头有补注唐诗,询知为伯英女史所辑。考核援引, 俱能精当,殆所谓读书难字过者欤。属付枣梨,津逮初学。镜缘则逊谢不遑, 为不欲为詅痴符比也。余谓不然,自古注书,得之闺阁者恒鲜,而精当尤难。 兹所补注,倩梓人传之,亦一时佳话也。余老矣,且远处西陲,是刻之成, 尤以先睹为快,镜缘志之。其终韪余言,是则老人之殷盼也夫。/ Z s2 U: z5 ]
道光二十四年嘉平月廉訪公序。
|
关键是《唐诗三百首》的《静夜思》改得好,改得更工整、对仗,更合平仄,更适合儿童朗诵。
古绝一首,怎么扯到对仗、平仄上去了?
|
杜 甫 36首
李 白 33首
李商隐 24首
王 维 19首
孟浩然 15首
韦应物 11首
刘长卿 11首
杜 牧 10首
王昌龄 8首
白居易 6首
合计177首,下馀140首
|
然而,蘅塘退士的观点和眼力也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唐玄宗李隆基赞叹孔子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并没有多少诗味,可能只是因为皇帝的作品而入选了。——中华书局编辑部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者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