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6-5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1

0 位会员, 1 位游客

五律•接唐太宗句(集甲骨文为《故土风情》)
和风吹绿野,声律入丝弦。
雨湿八方柳,鸟鸣三月天。
渔舟下网去,山妹采桑还。
人乐黄昏后,牛归老伯前。
家家有新事,岁岁望丰年。
树上春禽宿,河旁舞步旋。
乡音长入耳,犹若饮甘泉。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0 15:51 编辑 ]



109 评论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3:01 发表

从网上找不到原序。我来试着打出来。

帝京篇十首并序

予以万机之暇,(再从网上找一下,结果如下——

《帝京篇》是李世民的代表作,《全唐诗》将它置于卷首。诗的前面有李世民一篇长达三百言的“序”,对历代帝王加以评论之后,就踌躇满志地阐明自己的怀抱和创作动机:“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有助于“劝诫”、“政理”理论原则的体现。在《帝京篇》里,他以组诗形式对京城长安的形势、建筑、景物和宫廷生活,着意加以渲染描绘: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帝京篇十首》之一)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如何肆辙迹,万里赏瑶池!(《帝京篇十首》之五)
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言宫体诗的影响,但字里行间反映出李唐帝国创建初期那种宏伟恢廓、乐观奋扬的气派,给予读者生机蓬勃、蹈厉奋发的感受,毕竟不能和前代那些“靡靡之音,亡国之声”同日而语。胡震亨云:“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雄才自当驱走一世。”(《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这评价是正确的。大概为了体现作者所津津乐道的“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的“雅志”,这组诗相当强烈地透露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励精图治的愿望:“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其二)。“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其四)。“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其八)。“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其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些话倒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作为“贞观之治”的艺术反映,这些篇什对我们不无认识意义。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1 13:07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前面还有四行半,后面还有六行,先不管前面的——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1 13:19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3:19 发表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前面还有四行半,后面还有六行,先不管前面的——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 ...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1 13:30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3:30 发表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 ...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1 13:49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0 05:40 发表
赐魏徵诗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瓒】——当为“薤”之初字,初字28画,电脑字库不备。
赐魏徵诗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2 08:18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4-11 13:49 发表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 ...

梦蝶翁译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10首)序言

  原文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纵)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译文
  
  余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禹帝之道(儒家“法先王”之说)。余信之而无可非议呀。然而,在秦始皇、周穆王、汉武帝、魏明帝时期,大兴土木,遍建楼堂馆所,竭尽雕梁画栋、穷奢极欲、富丽堂皇之能事。其征税之重令宇宙惊恐,其征车之道纵横天下。用九州大地之广远也难以形容其追求,观江海湖泊之宏阔也难以形容其欲望。社稷功败垂成,人民流离失所,不正是与这些情理相合吗?
  
  余探幽发微于历代王朝之更替,心事浩茫,连绵千载,怀古慨叹不已。细细想来,那些明达睿智者,无不以尧舜之风化,荡除秦皇汉武时的弊政;用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来移风易俗,改变追求华丽艳俏的艺文之风。以此推求人情事理,也不是什么难事呀。所以说,“六经”的精神(《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在于人文教化;语出于《左传》的“七德”精神(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在于武功教化。(另,“七德舞”: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台榭只求能够防燥热、避潮湿就行了,乐律音声追求神(天)与人的和谐相处就行了。其实质就是合于中庸和谐之道,不使艺文攀缘在过渡张扬铺张之中。如果井田沟渠之间可以赏心悦目,又何必去贪求于大江大海呢!美丽的楼阁之间足以赏玩,又何必去贪求两山之间的遥远呢!与忠臣良将来往交谊,又何必贪求到海上与神仙相会呢!京城(丰镐:西周都城,即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足可游玩,又何必仙游于瑶池呢!舍弃平实素朴而追求奢华艳丽,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一切有觉悟的人士皆以为耻。因此,余于京都写下此论,意在阐明艺文雅音之政教怀抱。是序。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11-4-11 21:35 编辑】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2 09:00

看了看,比了比,比李世民写的好,看来李世民同志毕竟不是诗人,要不诗早就流传开了。艺术一点都无法媚权,这便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事呀。

非非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1-4-12 11:56



QUOTE:
原帖由 非非 于 2011-4-12 11:56 发表
看了看,比了比,比李世民写的好,看来李世民同志毕竟不是诗人,要不诗早就流传开了。艺术一点都无法媚权,这便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事呀。

当时李世民的老伙计,只有虞世南的《蝉》流传开了,被称为唐代咏蝉三绝之一。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2 15:27

春游曲    长孙皇后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步长孙皇后《春游曲》韵

又是桂香秋月明,人逢好景动离情。
登山惆怅他乡远,临水彷徨玉体轻。
为盼郎君愁永昼,因惊妾梦打黄莺。
清贫赢得长厮守,何苦谋求利与名?

——《红叶集》七律卷52页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4-13 10:28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6-5 05:31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3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