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3-26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1

0 位会员, 1 位游客

长安古意(新韵古风)
长安古意(新韵古风)

人面如牡丹,朱口玉齿妇。
今年二十三,皆曰好眉目。
身香音色美,祖先曾游牧。
高鼻大耳垂,四季渔舟宿。
有吏德才无,乘马来光顾。
家中妻妾多,令之尽丰乳。
别野若王宫,犹且不知足。
买官成五品,百姓呼粪土。
饮血食肉客,自称小公仆。
善良渔家女,不畏禽兽入。
水中官帽沉,观众齐色舞。

2011-3-5上午10:04

【一】自,378页
《说文》:鼻也。像鼻形。
释义之一,举董作宾《小屯殷虚(旧甲骨文著作多作“墟”)文字乙编》6385片甲骨为例,即以“自”为“鼻”。
【二】祖,21页
与本篇下面之“且”为同一字,殷人称先祖为“且”,“祖”为后起字。“且”借其形,而音义不计。
【三】上下各一“八”字,电脑字库不备。70页
《说文》:分也,从重八。兵列切。《汉语大字典》:同“别”。
【四】野,1465页
从林从土,罗振玉释野,可从。
《汉语大字典》:(二)shu(去声)同“墅”。
【五】客,822页
郭沫若谓乃“上宝盖、中处、下口”之省,即客之古字。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3-5 23:03 编辑 ]

7 评论

图片

待补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3-5 18:09

甲骨是我国最重要的古代文物之一,久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殷墟甲骨之名,见于中小学教科书,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凡是对于古代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都需要了解甲骨学的研究成果。——李学勤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3-5 18:49 编辑 ]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3-5 18:46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3-5 18:46 发表
甲骨是我国最重要的古代文物之一,久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殷墟甲骨之名,见于中小学教科书,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凡是对于古代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都需要了解甲骨学的研究成果。——李学勤

李学勤 ...

一边吃面条一边来忽悠。牛哥说的是,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字根”呀。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习之研之,可自小培养我们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

梦蝶翁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1-3-5 18:55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3-5 18:55 发表
一边吃面条一边来忽悠。牛哥说的是,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字根”呀。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习之研之,可自小培养我们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

赋诗一首赠千年老狐狸。劝其再次成精去唱《后庭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而吾少小离家老大回。
君不见天上之水黄河得,
千秋不绝声若雷。
即可登高观其美,
而又往往成洪灾。
若夫化作腹中物,
尔曹未必不天才。
至若才大而无德,
非系狼狈亦阴霾。
反不若无才无名农家柴。
小火不大可煮米,
或作商女在秦淮。

2011-3-5晚7:28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3-5 19:33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3-5 18:55 发表

一边吃面条一边来忽悠。牛哥说的是,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字根”呀。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习之研之,可自小培养我们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

“乳”怎么写?可把商代人愁坏了。巫师灵机一动,画了个女子抱着孩子,孩子张着小嘴对着奶头,于是中国就诞生了一个新字。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3-5 19:46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3-5 19:33 发表

赋诗一首赠千年老狐狸。劝其再次成精去唱《后庭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而吾少小离家老大回。
君不见天上之水黄河得,
千秋不绝声若雷。
即可登高观其美,
而又往往成洪灾。
若夫化作腹中物,
...

哈哈,遵命便是。俺反正是已经在网上江湖树立了“老不正经”的、“东邪西毒”的光辉形象。

梦蝶翁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011-3-5 20:01



QUOTE:
原帖由 梦蝶翁 于 2011-3-5 20:01 发表
哈哈,遵命便是。俺反正是已经在网上江湖树立了“老不正经”的、“东邪西毒”的光辉形象。

可惜是逗老狐狸玩的,不成体统,不值得用殷墟卜辞写出来。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3-5 23:32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3-26 07:10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