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587】大爱无疆(旧声新韵)
有夫之妇,历代名姝。
夺爱凭胆,藏娇有庐。
暂抛褒姒,首选罗敷。
慧眼红拂,豪门绿珠。
皆怀个性,须下功夫。
若懒能忍,如馋有猪。
小蛮嘴大,樊素腰粗。
留给居易,呼来大苏。
朝云报警,告我贪污。
2010-9-4下午2:45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5 00:56 编辑 ] |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
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成语“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或“倾城倾国”即典出于此,本意指导致国家灭亡,后来形容女子生得美丽无比,比若天仙。
公元前七七一年(2010+771等于2781)——近2800年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15:12 编辑 ]
图片附件:
3f38532271783b06ac34debd.jpg (110.68 K)
|
幽王 周昙
狼烟篝火为边尘,烽候那宜悦妇人。
厚德未闻闻厚色,不亡家国幸亡身。
|
学习并收藏。
|
褒城 胡曾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18:30 发表
原帖由 笑聊 于 2010-9-4 17:08 发表
学习并收藏。 给褒姒小姐
人皆好色,色本天生。
小姐无语,先生用情。
昏庸招祸,娇媚倾城。
美有何错,他人妄评。
2010-9-4傍晚6:10
|
对于罗敷的身份,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从罗敷华贵的穿着和夫婿的地位看,她应当是贵族女子。但大多数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歌辞中对罗敷穿着的描写,不过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夸张手法。汉代还有一篇与这篇主题相同的乐府《羽林郎》,叙述权贵的豪奴调戏一位“当垆”的“胡女”,遭到“胡女”的严正拒绝。诗中也有一段“胡女”穿着的描写:“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无所。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如果单看这些贵重的饰物,岂不是酒家胡女也成了贵族千金了?至于诗中夸耀夫婿的那些话,我们也不应当过分拘泥,使君是用他的地位来引诱,因此罗敷也借题发挥,“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乐府题解》)。萧涤非先生说得好:“末段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
罗敷最终不为赵王逼迫投潭而死。出邯郸市西北十公里,在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西,至今留有著名遗迹罗敷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春游罗敷潭,留下了"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的名句。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20:22 编辑 ]
|
作品名称:羽林郎
创作年代:东汉
作者:辛延年
作品体裁:乐府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1)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2)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3)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4)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5)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6)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7)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8)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9)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10)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1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姬:美貌的女子。 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 (2)裾:衣襟。 襦(rú):短衣。 (3)蓝田玉:指用蓝田产的玉制成的首饰,是名贵的玉饰。 大秦珠: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也指远方异域所产的宝珠。 (4)鬟(huán):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 良:确实。 (5)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 庐:房舍。 (6)煜爚(yù yuè):光辉灿烂,光耀。 翠盖:饰以翠羽的车盖。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7)珍肴:美味佳肴。 脍(kuài):细切的肉。 (8)贻:赠送。 (9)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多用以制作妇女衣裙。 裂: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 (10)逾:超越。 (11)谢:感谢,这里含有“谢绝”的意思。 金吾子: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这里指调戏女主人公的豪奴。 私爱:单相思。 徒:白白地。 区区:指拳拳之心,恳挚之意。[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在《陌上桑》之后,又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首四句是全诗的故事提要,不仅交待了两个正反面人物及其矛盾冲突的性质,而且一语戳穿了所谓“羽林郎”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这一实质,从而提示出题目的讽刺意味。“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汉书·霍光传》:“初,光爱幸监奴冯子都,常与计事,及显寡居,与子都乱。”则冯子都既是霍光的家奴头,又是霍光的男宠,自非寻常家奴可比,但《羽林郎》分明是辛延年讽东汉时事,说“霍家奴”,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如同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不便直写唐明皇,而说“汉皇重色”一样,在古诗中是常见的手法。清人朱乾《乐府正义》中认为:“此诗疑为窦景而作,盖托往事以讽今也。”后人多从其说。窦景是东汉大将军窦融之弟,《后汉书·窦融传》:“景为执金吾, 襄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师,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绮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与诗所写的恶奴“依倚将军势”,又混称“金吾子”,极为相似,当是影射窦景手下的“奴客缇骑”(执金吾手下有二百缇骑,相当于后代的皇家特务)。“酒家胡”,指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因两汉通西域以来,西域有居内地经商的人。 “胡姬年十五”以下十句,极写胡姬的美貌俏丽。紧承上文“酒家胡”而言“胡姬”,修辞上用顶真格,自然而又连贯;情节上则是欲张先驰,撇开恶奴,倒叙胡姬,既为下文恶奴垂涎胡姬美色做铺垫,也为下文反抗调戏的紧张情节缓势。在急处先缓,才能形成有弛有张、曲折有致的情节波澜。年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艳丽动人: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像征男妇合欢图案(例如鸳鸯交颈之类)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长安东南三十里)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她那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不用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这是夸张其美貌价值,因为“论价近俗,故就鬟言,不欲轻言胡姬也。”(闻人倓《古诗笺》)也是一种以局部概括全体的借代手法,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评论这两句说:“须知不是论鬟。”以上从胡姬的年龄、环境、服装、首饰、发髻各方面着力铺陈、烘托胡姬的美貌艳丽,而又紧扣其“胡人”的民族风格,因而描写不流于一般。运用了白描、夸张、骈丽、借代等多种手法,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这段风光旖旎的描写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改写第一人称手法,让女主人公直接控诉豪奴调戏妇女的无耻行径。“不意”承上启下,意味着情节的突转,不测风云的降临。“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西汉冯子都不曾作过执金吾,东汉窦景是执金吾,但不属于“家奴”,故此处称豪奴为“金吾子”,是语含讽意的“敬称”。“娉婷”,形容姿态美好;这一句指豪奴为调戏胡姬而作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空”,这里是等待、停留的意思)。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送给他。恶奴要酒要菜,是为大摆排场阔气;而两次走近(“说”即近意),则已露动机不纯的端倪。在他酒酣菜饱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火,渐渐轻薄起来,公然对胡姬调戏: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今人对“结”字有多解:或解为“系”,把青铜镜系在胡姬的红罗衣上;或解作“拉拉扯扯”;俞平伯先生解为“要结之结,结绸缪、结同凡之结”(意思是结下男女结合的关系和缠绵的恋情)。分析诗中的句法及上下文情理,俞平伯的说法更为贴切。以上十句是第三层:写豪奴对胡姬的垂涎和调戏。 最后八句写胡姬柔中有刚、义不容辱的严辞拒绝。胡姬面对倚权仗势的豪奴调戏,既不怯懦,也不急躁,而是有理有节,以柔克刚。她首先从容地说道:“君不惜下红罗前来结好,妾何能计较这轻微低贱之躯呢!”(裂:《广雅·释诂》:“裁也。”)仿佛将要一口答应,实际上是欲抑先扬,欲擒故纵。下文随即转折:“但是,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这与《陌上桑》中“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如出一辙,只是语气稍委婉而已。其实,十五岁的胡姬未必真有丈夫,她之所以暗示自己“重前夫”,也和罗敷一样,一是表明自己忠于爱情的信念,更主要的则是权借礼法规范作为抗暴的武器。“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语气较上婉而弥厉:“既然女子在人生中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语意绵里藏针,有理有节。言外之意,如同左思《咏史》中“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表现了胡姬朴素的阶级意识和风棱厉节,显得义正言辞。“多谢”,一语双关,表面是感谢,骨子却含“谢绝”。“私爱”,即单相思。“区区”,意谓拳拳之心,恳挚之意。这里的结束语更耐人寻味:“我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态度坚决而辞气和婉,语含嘲讽而不失礼貌。弄得这位不可一世的“金吾子”,除了哭笑不得的尴尬窘态和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再也没有其它别的办法。这里也给读者留下了“言尽意不尽”的想象余地。 这首诗在立意、结构和描写手法上,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女子之美,同样采用了铺陈夸张手法;写反抗强暴,同样采取了巧妙的斗争艺术;结尾同样是喜剧性的戛然而止。但《陌上桑》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虚处着笔;这首诗则侧重于正面描绘和语言铺排。前者描写使君的垂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用第三者的叙述;这首诗刻画豪奴的调戏,则是一连串人物动作,即“过我”、“就我”、“贻我”、“结我”,妙在全从胡姬眼中写出。太守用语言调戏,豪奴用动作调戏,各自符合具体身份。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罗敷在使君眼中已是“专城居”的贵妇人;而胡姬在“金吾子”眼中始终都是“当垆”的“酒家胡”。因而这首诗更具有鲜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家奴”本不过是条看家狗,却混充高贵的“金吾子”招谣撞骗,这本身就够卑鄙之极了;而“酒家胡”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终究不必仰人鼻息过生活,在“高贵者”面前又凛然坚持“贵贱不相逾”,这本身就够高贵的了。于是,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延年,东汉诗人,生平无可考证。生活的时代属于秦汉文学时期,同时期的作家有王符、荀悦、马融等人。他的作品只存下《羽林郎》一首,是汉诗中的优秀作品。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20:39 编辑 ]
|
春日游罗敷潭 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22:53 编辑 ]
|
[quote]原帖由 笑聊 于 2010-9-4 20:36 发表
收藏了。慢慢消化。
【589】给罗敷小姐(旧声新韵)
夫婿虽好,终非十全。
您方二八,他已中年。
都市乘轿,乡间养蚕。
同床异梦,异地同单。
分久难保,官高易贪。
能无欲望,未必清廉。
我太年少,然常挂牵。
2010-9-4晚8:13
|
隋唐女侠红拂
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姓张,名出尘,是 隋末权相 杨素的侍妓。在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红拂女为司空杨素府中的婢女。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编辑本段红拂人物传记
张出尘本是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此她又被人称为红拂妓、红拂女。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朝开国元勋,封卫国公。少有“文武才 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他精通兵法,能征善战,灭萧铣、灭辅公�;平突厥、平吐谷浑,皆获全胜,是博古通今的军事大家。唐太宗李世民称其武功乃“古今所未有”。李靖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处世谨慎,明哲保身,卒得善终。
张出尘是李靖的结发之妻,也是李靖的红颜知己。张出尘虽然在所谓正史中默默无闻,但在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却是一个奇女子,是隋末“风尘三侠”之一。她慧眼识英雄的故事乃千古佳话,在此不能不说。
红拂女初识李靖的时候,李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由于杨素当时执掌朝政,每天前来拜谒杨素的达官贵人、英雄豪杰不知凡几。忽然有一天,一个身着布衣的青年来见杨素,向杨素畅谈天下大势。此人身材伟岸,英姿勃勃,神态从容,见解非凡。红拂阅人无数,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人物,不禁一见倾心。
红拂女打听到这个布衣青年名叫李靖,住在长安的某旅馆中。于是,当天夜里,红拂女便找到李靖的住所,以身相许,与李靖私奔了。
一个妙龄少女与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一见钟情,相约私奔。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尚能理解,但在当时是视为伤风败俗的淫荡行为的,红拂女风尘之中识李靖,真可谓惊世骇俗之举!
《旧唐书》说李靖年轻时“姿貌瑰伟”,是个翩翩美少年。而红拂女更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李靖之得红拂女,极富传奇色彩,可谓千古佳话。美女识英雄,英雄遇美女,真是相得益彰!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李靖的妻子张出尘因病去世。这时李靖已经70岁了,晚年丧妻,令李靖老泪纵横,痛不欲生。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了。
张出尘去世后,李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与李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撒手而去,李靖回想往事,不禁伤痛欲绝,从此疾病缠身。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春,李靖病危。李世民到李靖府第探视,想起李靖为大唐帝国立下的赫赫功勋,不禁悲从中来,流泪道:“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是年四月,李靖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九。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22:51 编辑 ]
|
《五美吟·红拂》赏析 文\高山青松 香茗
红拂相传原是隋朝宰相杨素府中一名侍女,貌美聪慧,因常执红色拂尘侍候,故称“红拂女”。在林黛玉所吟五美中,西施、虞姬、绿珠的命运都很凄惨,王昭君应命出塞,虽得善终,却也是在宫中受尽冷落后的无奈之举。唯独红拂是个慧眼识英雄的奇女子,有胆识,有勇气,敢于冲破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成就了一段佳人与英雄的传奇故事。
林黛玉在《五美吟·红拂》中对她赞扬有加,让我们边听红拂的故事边来欣赏这首诗,诗曰: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糜女丈夫?
|
红拂
【590】给红拂小姐
美人巨眼,感动颦颦。
逃出杨府,归扶世民。
轻盈女侠,犀利樱唇。
虽是传说,仍如比邻。
首联见林黛玉《五美吟》之《红拂》。
2010-9-4晚10: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