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11-29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22

0 位会员, 22 位游客

记得泰戈尔的中国
我刚走访中国回来。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和上海博览会,反映自1970年代后期,重返全球系统以来,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规模。

印度在国际系统扮演的角色毫不逊色。为了即将来临的德里共和联邦运动会,印度首都正在准备兴建一个最先进的机场,它见证了印度扮演的这个角色。

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标签的国家,特别是它们又互相竞争,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我的走访中国不一定要与这些现代的奇迹挂钩。我去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个拉宾德拉纳•泰戈尔的会议,他是印度的诗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是一系列的会议的第三次。第一次是去年由哈佛大学主办的《南亚倡议》,第二次是今年由东南亚研究学院主办的《那烂陀-室利佛逝研究中心》。最后一次明年将由印度国际大学主办。泰戈尔於一九二一年在西孟加拉的圣地尼克坦创立这所大学。他将诺贝尔奨金与书的版权捐给它。

这四个阶段的庆祝於明年达到高潮将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二零一一年刚好是这位伟大诗人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在北京的会议称为《了解泰戈尔–新的观点与研究》,印度和中国的讲员,回顾这一个人物把两国关系拉近。他们回顾泰戈尔在一九二七年造访中国,其中一位学者将之誉为两个伟大的亚洲国家,二千年来(除了明朝末年被中断之外)最重大的一件事。

泰戈尔的造访标志了两个文明之间恢复文化交流–这是多大的一次文化交流的恢复啊。泰戈尔一踏上上海就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在他的五十八天的行程,他拜访了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源和汉口。他的演讲较后结集成书,书名叫《在中国演讲》。

“他每到之处,受到帝王般的待遇,尊他为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健教授告诉与会的人士。“有一段时间,他成为中国的第一号新闻人物。”

作为一个亚洲主义者,他也喜欢日本,但他却毫无含糊地谴责一九三零年代日本在中国的军国主义。他有礼貌但坚定地反对他的日本友人,诗人野口米次郎,试图为日本侵略中国辩护 – 为了在亚洲建立新的秩序,这是必要的。

泰戈尔回答:“你的亚洲概念是建立在堆积成塔的死人头颅骨上。”无论如何,“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泰戈尔走访中国的一个结果是,他告诉他的一些朋友,他打算成立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学院–在他创立的国际大学之内。学者谭云山在马来亚和新加坡教授中文,在泰戈尔於一九二七年拜访新加坡期间和他见面,并表达有意到该学院执教。泰戈尔同意。谭教授在一九二八年九月,於泰戈尔加尔格达寓所会见他,然后就直接到国际大学任教。

当中国语言和文化学院於一九三七年正式成立,谭教授成为它的第一任院长。蒋介石和周恩来赠送很多书给学院,将它转成在印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重要的图书馆。一座中国 – 印度友谊的 “万世的桥梁”於是建立起来了,根据中国的一个讲员所说。

现在是由谭中教授,谭云山教授的儿子,在今日的背景下,重新把泰戈尔定位。

他呼吁中国和印度不要为了争霸而牺牲了互相的了解。如果这样,它们就会走上过去西方帝国主义和现在的美国的“断轨”。

那就太过份了:如果任何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只可存在於他们的国家之间,这种从事竞争甚或对抗的权力框架上。

但会议达致一个重点,就是往后看向前瞻。正如过去亚洲主义者泰戈尔能为亚洲发言,现在的亚洲人,作为伟大文明的继承者,也一样能做得到。

中国和印度对亚洲的未来特别重要。如果它们合作,亚洲世纪还可能实现;如果它们偏离,亚洲世纪可能被拖延;如果它们走向冲突,它们会颠覆这样的一个世纪的所有希望。

泰戈尔爱人类是普世性的,但它保留了一个特殊的空间给受过苦难的人们。

中国和印度是受过苦难的两大堡垒,而它们也都认识这点。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如果这两个新兴的亚洲巨人,今天只认识到彼此的分歧。

正是由於这个理由,两国有必要在泰戈尔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泰戈尔所要传达的讯息。

译自K. KESAVAPANY的《Remembering Tagore’s China》(The Straits’ Times, 1 September 2010)

苏杭译


[ 本帖最后由 苏杭 于 2022-6-3 12:22 编辑 ]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11-29 16:30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20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