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喜爱》 作者:中南半岛
飞扬的眉梢
随时随地有渴望
绽放的招摇
心底吟唱的歌调
是盛开的花瓣呢
分明看见那最柔软处
即将滑落的珠露
有如岚的气息
收住,收住
让它在阳光下熠熠闪耀
当是一种喜爱吧
所以才会如此由衷
如此专注
(点评):诗的长短并不是决定一首诗好坏优劣的标准,一般长诗是用来叙事,短诗是以抒情为主。长诗不易写,短诗也一样,甚至在某种情态下,短诗更难写,要求更高,因为它是极其浓缩的,有如微雕作品。
中南半岛的《喜爱》,13行,算是短诗吧,诗里没有深奥难解的句子,但要真正品尝,则需要费一番功夫。诗人不是写她所看到的外在世界,虽然诗中出现花瓣、珠露、阳光等这些自然界的“景观”,但诗实际上写的是内在的情感、情绪的涌动,这些自然界的景观是虚拟化的,用来衬托或象征内心的情感变化。
到底诗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变化呢?
诗题《喜爱》可以给我们提供想象的空间。诗人由于“喜爱”某些抽象的东西,才会发而为诗。那么,蕴藏在诗人心里的那抽象的东西是什么呢?
喜爱是一种心理反应,所以诗人一开始就这么写:“飞扬的眉梢/随时随地有渴望/绽放的招摇”。人在兴奋时,我们有一句成语叫“眉飞色舞”,眉梢都飞扬起来了,那是一种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在这种异常的状态下,随时随地都会有一种爆发性的“渴望”,这渴望化成了“绽放的招摇”。绽放是一种心的敞开,招摇是一种姿态,在这儿被当成是引人注目的标榜,自我的标榜;绽放和招摇是不能等同的,前者是自然的开放,后者是自我表现的高姿态。为何有这种渴望、绽放和招摇呢?那又是为了什么?
“心底吟唱的歌调
是盛开的花瓣呢
分明看见那最柔软处
即将滑落的珠露”
原来心里有一首清朗的歌,这歌的调子是“盛开的花瓣”。啊,当诗人把这首歌从心灵深处婉转地唱出来,她分明看见了“那最柔软处/即将滑落的珠露”。那“最柔软处”指的是一对明澈抒情的眼睛,“滑落的珠露”指的是眼泪。诗人掌握诗语言的魅力达到相当圆熟的地步。她不直接写眼睛和眼泪,那是很平实没有生命的文字,用“最柔软处”和“滑落的珠露”来替代,把眼睛的形象(柔软一如情之深深而温柔)写得很传神,眼泪变成珠露,自然不是一般的泪珠,而是如水晶样的甘露。
写诗的人不仅仅是一朵盛开的花,写诗的人也充满情感!
“有如岚的气息”,岚,是山岚,山的气息。写诗的人还有一腔如山一样磅礴的气。这些,暂且“收住”,收住也是一种喜悦的收藏。第二句的“收住”刚好相反,收住是为了发放,“让它在阳光下熠熠闪耀”。诗人的形象和姿态呼之欲出啊。
写诗,就“当是一种喜爱吧”,这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交织着深情的奉献,由于有这样的情感,“所以才会如此由衷/如此专注”而进入诗歌所构筑的世界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