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四绝说四之一
一儿一女,四口之家。
若是三五,非多即差。
2010-8-9晨8:36
嗯,平仄粘对皆合,韵在六麻,依据惯例,可以不予标注所用为何韵。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43 编辑 ] |
四绝说四之三(新声韵)
四字之妙,非同一般。
全盘否定,态度稍偏。
2010-8-9晨8:56
“般”在十五删,“偏”在一先,依普通话读音,“一”在平声前读仄声,而全篇的节奏点上又没有入声字,故应标注“新声韵”。
|
四绝说四之四(旧声新韵)
词中缺四,句式能全?
有四穿插,洋洋大观。
2010-8-9晨9:01
“全”在一先,“观”在十四寒。那就标注“新韵”。——不行,韵是韵,声是声,不可混为一谈。声也要辨一下。对了,入声“缺”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无所谓,而入声“插”,却在节奏点上,非依旧声不可。故当标注为“旧声新韵”。
|
发表于 2010-8-9 09: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即兴吟就 写完再说
四绝说四之一
一儿一女,四口之家。
若是三五,非多即差。
2010-8-9晨8:36
嗯,平仄粘对皆合,韵在六麻,依据惯例,可以不予标注所用为何韵。
四绝说四之三(新声韵)
四字之妙,非同一般。
全盘否定,态度稍偏。
2010-8-9晨8:56
“般”在十五删,“偏”在一先,依普通话读音,“一”在平声前读仄声,而全篇的节奏点上又没有入声字,故应标注“新声韵”。
四绝说四之四(旧声新韵)
词中缺四,句式能全?
有四穿插,洋洋大观。
2010-8-9晨9:01
“全”在一先,“观”在十四寒。那就标注“新韵”。——不行,韵是韵,声是声,不可混为一谈。声也要辨一下。对了,入声“缺”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无所谓,而入声“插”,却在节奏点上,非依旧声不可。故当标注为“旧声新韵”。
|
食色性也,——仄仄仄仄
古今皆然。——仄平平平
不悖人性,——仄仄平仄
化愚为贤。——仄平平平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12 发表
食色性也,——仄仄仄仄
古今皆然。——仄平平平
不悖人性,——仄仄平仄
化愚为贤。——仄平平平 写完看平仄,则知所写为四言拗绝,不属于自创体。因为四言拗绝古已有之。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15 发表
写完看平仄,则知所写为四言拗绝,不属于自创体。因为四言拗绝古已有之。 譬如汉代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20 发表
譬如汉代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由此可知,在汉代口语中,“疏”与“之”是押韵的。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23 发表
由此可知,在汉代口语中,“疏”与“之”是押韵的。 再如《左传》所引佚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10:28 发表
再如《左传》所引佚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由此可以猜想,在汉代以前的口语中,“弓、朋”在一个“韵部”。——终于打完,可以复制到文档上了。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20:26 编辑 ]
|
辨别是否属于四言律绝
食色性也,——仄仄仄仄
古今皆然。——仄平平平
不悖人性,——仄仄平仄
化愚为贤。——仄平平平
写完看平仄,则知所写为四言拗绝(古绝),不属于自创体。因为四言拗绝古已有之。
譬如汉代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由此可知,在汉代口语中,“疏”与“之”是押韵的。
再如《左传》所引佚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由此可以猜想,在汉代以前的口语中,“弓、朋”在一个“韵部”。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8-9 20: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