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奉旨①何曾为眼青②?
八叉③无畏赌旗亭④。
先删故纸堆⑤中典,
再换新潮座右铭⑥。
解语成花⑦添险韵,
骑驴索句⑧谢温馨。
管他几许推敲⑨苦,
不及天生有性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耆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②《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赉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温庭筠)工于小赋,每入赋,押宫韵作诗,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清]赵翼诗: “公于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④[汉]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薛综注:“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唐]薛用弱《集异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⑤[宋]朱熹《朱文公集》:“岂可一向汨溺于故纸堆中……失后忘前而可以谓之学乎?”
⑥见[汉]崔瑗《座右铭》。崔瑗兄被杀,瑗杀仇人而逃亡,后遇赦,作铭文为自戒,因常置座右,故名。
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清]赵翼诗:“一个娇娃解语花,绮窗亲课秋宵读”。
⑧[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⑨[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岛)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中国文坛如余秋雨者,就是靠卖弄知识为众人钦仰,真知独见却很少,如易中天、于丹者则靠哗众取宠,以赢掌声。诗当少用典,以免典太多,使人费解。唐诗中就没有许多典,所以能留传千古。我乡前辈,陶亮生先生,和清人的诗不能说写得不好,但因句句是典,就成了诲涩,就不易传播。论诗更应观点明确。十首诗为啥大家都公认‘胸中有景才成象,骨里无情枉剥皮’‘心随境者神形活,语本天然律法精’就是这几句有真见。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18 10:38 编辑 ] |
四言律诗•司马迁(新韵)
宫刑奇耻,犹且苟生。
去势无助,释怀有成。
但思宏愿,何计虚名。
意外之祸,源于李陵。
【宫刑奇耻】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人不能开花一样。宫刑又称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称为椓刑,见于《尚书•吕刑篇》,“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据马国翰《同耕帖》载,古有椓窍之法,谓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
【犹且苟生】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去势无助】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释怀有成】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意外之祸,源于李陵】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7-18 10:36 发表
奉旨①何曾为眼青②?
八叉③无畏赌旗亭④。
先删故纸堆⑤中典,
再换新潮座右铭⑥。
解语成花⑦添险韵,
骑驴索句⑧谢温馨。
管他几许推敲⑨苦,
不及天生有性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 水牛也曾想着学习怎么用典,可贾宝玉害了我,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多了!水牛信以为真!
|
原帖由 水湾筏者 于 2010-7-19 19:04 发表
水牛也曾想着学习怎么用典,可贾宝玉害了我,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多了!水牛信以为真! 毛泽东诗词用典赏析
陈茂声
众所周知,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一生留下了众多的作品,其思想理论对中国现代的建设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诗词更是千古留芳。
纵观毛泽东诗词,不难发现,不仅简捷明快,刚劲有力,严谨规范,而且也展露了伟人刚强的性格与内在的情感世界。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卜算子·《咏梅》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的诗词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借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诗词名句、神话传说等经典,使诗词更显大气磅礴,让人读后,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本文择取其中一部分,与读者共赏。
如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源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流去的象这样的啊,昼夜不停!”毛泽东在这首词里,借用该典,描写一个人游长江愉快的心情。向上仰望,楚天无垠,向下俯视,大江滔滔东去,很自然地想到孔子的话,亲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在解放后短短的几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远不是以前的老样子了。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林刘郎秋风客,夜闯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欈盘独出月荒凉,谓城已远波声小。”(传说三囯时魏主曹睿,想求长生不老之方,听说汉武帝建“柏梁台” 上立铜人,手捧“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之水,名叫“天浆”,用美玉为屑,调和服用,可以返老还童。曹睿就派人到长安去拆铜人,拆时只见铜人潸然泪下。)原意是,天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会承受不了这样的愁情而衰老(人就更不用说了)。司马光称此句为“奇绝无对”。但后来有人给这句诗对了“月如无恨月长圆。”的下联,因而成了一副名联。与此经典名句相关的还如,采桑子·《重阳》中,“人生亦老天难老”,用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反意,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小,年年重阳,而人生则易老,和自然不同,于是,要加倍的珍惜时光,努力工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中,“虎踞龙盘” 的词意是,象虎踞坐,象龙盘曲。形容地形雄壮险要。常特指金陵(南京)。见北周.《哀江南赋》: “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 势周旋,形曲折。虎踞龙盘仙子宫。” 唐. 李白《永王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宋. 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山亭呈史致道留守》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是兴亡满目。”等等。毛泽东在这里的用意是,昔之“虎踞龙盘” ,如今成为人民的都市,以今比昔,换了人间。南京城的形势,在人民作了主人的今天,比古代的任何朝代都更加雄伟了。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句,源于李贺的《致酒行》,诗的末尾四句是:“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诗的大意是,人生不容易得志,一旦得志便可以名扬天下。诗句虽雄奇,有气魄,但只是出于个人的目的。而在毛泽东的词里,含义就完全不同了,是站在解放全中国的高度,抒发在党的领导下,革命终于胜利了的豪情,“雄鸡”、“一唱”象征着胜利的凯歌。
七律·《送瘟神》一诗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其中,“六亿神州尽舜尧” 是从《孟子.告子下》一书“人皆可以为尧舜”化出,意思是,六亿中国人民都成为古帝唐尧虞舜那样道德高尚的人。该诗“红雨随心翻作浪”句中的“红雨”,出自多首古诗。如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古时有称春水为桃花水,称春雨为桃花雨的,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毛泽东在这首诗里,用“红雨”的含义有两层,一是点春天的自然景色,二是讴歌大跃进的欢腾景象。
七律·《答友人》一诗中,“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借用了千古传颂的典故。《史记·五帝本记》: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游,崩于苍梧山(即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水经》湘水注:“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山由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南山有舜庙。”《郡国志》:“九疑山有九峰……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六曰女英峰,舜墓于此峰下……”九峰中既有娥皇与女英,那便是唐尧的二女,即“帝子”。刘向《列女传》亦云:“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陡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湖之间,俗谓之湘君”。“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又见晋人张华《博物志》:“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南朝人任昉《述异记》:“舜南巡不返,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明人王象晋的《群芳谱》说得比较明晰:“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其斑如泪痕。……世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一对姊妹女神,从葱翠迷疑的山上乘风飞下,各人的手里拿着一枝洒满了泪痕的湘妃竹,各人的身上披着万朵的红霞,作为无限斑谰的彩衣,是多么壮丽的画面!其诗句从表义上看,十分壮丽,白白的云,青翠的山,火红的霞……色彩缤纷。而且,把有关湖南的神话传说,利用得非常巧妙。毛泽东在这里采用新旧对比的手法,概括地抒发了解放前人民遭受的灾难和痛苦,又利用明朗艳丽的“红霞”,象征新社会人民的幸福。
另,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借用了神话传说。嫦娥:(嫦娥本作姮娥,也作恆娥,汉代避文帝讳,改为嫦娥。《淮南子. 觉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 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吴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中“一枕黄梁再现”,借用了“一枕黄梁”的典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借用了“南柯一梦”的典故;“蚍蜉撼树谈何易”,一句的“蚍蜉撼树”,出自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其“东临碣石”,是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北戴河外),在向东登碣石山时有遗传下来的诗篇,即《步出夏门行》其中的第二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奔涌。日月行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萧瑟秋风”亦出自该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诗中,“便有精生白骨堆”、“金猴奋起千钧棒”借用了《西游记》的故事,等等。另外,在毛泽东的诗词里,还涉及到不少历史人物,如沁园春.《雪》一词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详述。
仅从毛泽东诗词的用典来看,他一生读过多少史书,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无论是文章还是诗词,恰当地借用名言妙语,无疑会增强可读性。多读书、读好书,既能陶冶情操,也能从中寻求人生的乐趣,更能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