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五律•试改谢昼寻友诗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窗对篱边菊, 草开墙上花。
扣门无犬吠, 拭汗问邻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谢昼原玉: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5-1 01:25 发表
五律•试改谢昼寻友诗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窗对篱边菊, 草开墙上花。
扣门无犬吠, 拭汗问邻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谢昼原玉: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 既然“扣门无犬吠”,怎知“窗对篱边菊”?“拭汗”也欠自然。原玉好就好在吐属自然,毫不装点做作。而且层次井然。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5-1 01:43 编辑 ]
|
谢昼,即皎然,谢灵运十世孙,共存诗七卷464首,蘅塘退士从其中偏偏选了这不讲对偶的一首,作为《唐诗三百首》80首五律中的一首。《唐诗鉴赏辞典》也只选了这一首。说明这是皎然全部诗作中最好的一首。
|
唐诗鉴赏辞典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近人俞陛云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诗境浅说》)
(唐永德)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5-1 08:36 发表
唐诗鉴赏辞典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名羽,终生 ... 蘅塘退士很可能是阅读了皎然的全部诗作,而后一眼认定了这一首,而不选那些对仗颇工的五律。
就此,喻守贞有以下议论。
既称律诗,其中二联必须要对,偶一为之则可,否则律诗不对,未免取巧。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蘅塘退士偏偏就选了这一首。
|
南楼望月
皎然
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
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
渐映千峰出,遥分万派流。
关山谁复见,应独起边愁。
|
水牛下回也学着去改改别人的诗,再来批评改后的句子!
|
哈哈,其实改的很精彩!
窗对篱边菊, 草开墙上花。
扣门无犬吠, 拭汗问邻家。
单看这两联虽因为了对工不管合理不硬对上,却因隐着不合理产生一种妙趣,窗对篱边菊如果平平的话,草开墙上花。句就惊人,看似无理偏人就懂,说是懂细想可笑。扣门无犬吠, 拭汗问邻家。
这句更趣,扣门是就惊心犬吠,可能就出了一身汗,偏偏没吠又急出一身汗。
当然我又跑偏了,本来老师本意在对仗非工不可的疑问上。原玉自然而然,随着事件的发展层层递进很清爽的诗。但是如何我就改不得么?改不好我还改不坏么?改不坏我还改不趣么?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5-1 01:39 发表
既然“扣门无犬吠”,怎知“窗对篱边菊”?“拭汗”也欠自然。原玉好就好在吐属自然,毫不装点做作。而且层次井然。 我觉着“窗对篱边菊”和“扣门无犬吠”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篱笆,完全可能看到窗户。因为他那时没有小高层;何况一般来说,窗户也没有背阴的道理(古时可能更注重这个)。
|
回复 #1 李家三郎 的帖子
古色古香,耐人寻味!
欣赏,问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