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022】一品红
临江仙·西西里岛
文/一品红
金地轻歌羞月瘦,海中捞得鱼肥。
吟诗把酒几船归。
危楼攀石上,灯火压星垂。
便拟春风吹梦远,低眉绣女罗衣。
一笺锦字寄相思。
绒花如雪白,犹是去年枝。
注: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美丽富饶,被称为”金盆地”。小镇陶尔迷是一个著名景点。它的城市建筑在山石之上,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夜晚,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西西里人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根”的概念。群山密林,草坡小花,都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而且是艺术之城,比如歌剧、抒情诗,民间的刺绣等。
陌上花·济州岛
文/一品红
红稀叶底,问花何在?芳郊黄遍。
蜜月甜风,情侣影依相伴。
游原牧马云中过,似语似歌流散。
又殷勤海女,拾螺潜水,蓦然鱼远。
楫轻舟夜钓,蓝波摇曳,闲寄一竿愁怨。
但恐佳人,寒袖倚栏谁见?
为伊憔悴宽衣瘦,梦里年华都换。
共纱峰落照,春烟笼翠,瀑飞如练。
注:济州岛风景绮丽多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往观光。许多新婚夫妇都在这里度过他们浪漫的蜜月。被称为“蜜月之岛”。春天,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艳抢眼。最有意思的是那里还可以看到母系社会的痕迹,“海女”算是最典型的“职业妇女”了。她们常要潜入水下沿峻峭的礁石采集贝类、鲍鱼、海参和海螺等海产品,而男人们却留在家里照料家务。
浪淘沙·科西嘉岛
文/一品红
六月雪飞红,绿野仙踪。
几重山色有无中。
欲得千寻三叶草,梦与谁同?
天阔且从容,闲步堤东。
细沙长岸满香风。
龙舞清波云舞蝶,依旧芳丛。
注: 1、据说很久以前科西嘉岛上有一颗愿望树,叶子多为三片叶子,传说中,如果谁找到了有四瓣叶片的三叶草,即四叶草(也称幸福草),谁就会得到幸福。
2、科西嘉岛上有很多矮灌木丛覆盖,丛里开满野花,芳香四溢。香气远远地飘到海上,所以被成为“香岛”。
踏莎行·加里曼丹岛
文/一品红
树暗林深,风淅雨怒,
蒸云赤日谁知处。
远山幽径数虫声,时时蝴蝶双飞去。
步步香车,声声笑语,
水村高屋黄金聚。
梅花可似旧年人,兰芳一梦无凭据。
注:兰芳,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加里曼丹岛建立兰芳公司,后成为共和国,是华人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御街行·纽芬兰岛
文/一品红
烟行列岫云含雾,陡壁青岩巨。
横舟欲踏鳕群鱼,寒浦星罗朱户。
塘鹅引颈,驼鲸甩尾,海燕凌波步。
凭栏远眺冰雕塑,午炮轰鸣处。
高端灯塔又东风,消落浮川难驻。
玲珑碧透,胭脂红染,清梦闲愁去。
念奴娇·维多利亚岛
文/一品红
娇花过目,正流金滴碧,女皇宫阙。
快意野餐茶午后,看尽鸥翔云叠。
车马行风,松鸡唱韵,一枕逍遥月。
平沙曲岸,阑珊灯火明灭。
最爱宝翠含情,衣香漠漠,废地成仙穴。
陌上千红明紫气,蝶舞繁华不歇。
雏菊盈枝,青藤占壁,低处潭澄澈。
泉喷音乐,轻歌罗袖堪绝。
注释:宝翠,指宝翠花园,又称布查特花园。是一个普通女人运来泥土,栽下鲜花,在废矿场上建成的世界闻名花园。
鹧鸪天·台湾岛
文/一品红
直岸金沙白浪冲,高山林海舞轻风。
望穿日月潭心绿,饮尽澎湖雨后虹。
云渺渺,水重重。叶琴竹鼓小姬松。
一杯浊酒千杯泪,肠断台中鹤发翁。
西江月·格陵兰岛
文/一品红
午夜三竿白日,雪原万杖蓝山。
野荒极地少人烟,更觉冰潮残喘。
低树熊升苔静,巨鲸水落花闲。
彩颜木屋海湾边,绸舞仙光偶见。
一品红,女诗人,山东。 |
【一】
临江仙·西西里岛
文/一品红
金地轻歌羞月瘦,海中捞得鱼肥。
吟诗把酒几船归。
危楼攀石上,灯火压星垂。
便拟春风吹梦远,低眉绣女罗衣。
一笺锦字寄相思。
绒花如雪白,犹是去年枝。
注: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美丽富饶,被称为”金盆地”。小镇陶尔迷是一个著名景点。它的城市建筑在山石之上,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夜晚,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西西里人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根”的概念。群山密林,草坡小花,都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而且是艺术之城,比如歌剧、抒情诗,民间的刺绣等。
|
【二】
陌上花·济州岛
文/一品红
红稀叶底,问花何在?芳郊黄遍。
蜜月甜风,情侣影依相伴。
游原牧马云中过,似语似歌流散。
又殷勤海女,拾螺潜水,蓦然鱼远。
楫轻舟夜钓,蓝波摇曳,闲寄一竿愁怨。
但恐佳人,寒袖倚栏谁见?
为伊憔悴宽衣瘦,梦里年华都换。
共纱峰落照,春烟笼翠,瀑飞如练。
注:济州岛风景绮丽多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往观光。许多新婚夫妇都在这里度过他们浪漫的蜜月。被称为“蜜月之岛”。春天,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艳抢眼。最有意思的是那里还可以看到母系社会的痕迹,“海女”算是最典型的“职业妇女”了。她们常要潜入水下沿峻峭的礁石采集贝类、鲍鱼、海参和海螺等海产品,而男人们却留在家里照料家务。
|
【三】
浪淘沙·科西嘉岛
文/一品红
六月雪飞红,绿野仙踪。
几重山色有无中。
欲得千寻三叶草,梦与谁同?
天阔且从容,闲步堤东。
细沙长岸满香风。
龙舞清波云舞蝶,依旧芳丛。
注: 1、据说很久以前科西嘉岛上有一颗愿望树,叶子多为三片叶子,传说中,如果谁找到了有四瓣叶片的三叶草,即四叶草(也称幸福草),谁就会得到幸福。
2、科西嘉岛上有很多矮灌木丛覆盖,丛里开满野花,芳香四溢。香气远远地飘到海上,所以被成为“香岛”。
|
【四】
踏莎行·加里曼丹岛
文/一品红
树暗林深,风淅雨怒,
蒸云赤日谁知处。
远山幽径数虫声,时时蝴蝶双飞去。
步步香车,声声笑语,
水村高屋黄金聚。
梅花可似旧年人,兰芳一梦无凭据。
注:兰芳,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加里曼丹岛建立兰芳公司,后成为共和国,是华人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
【五】
御街行·纽芬兰岛
文/一品红
烟行列岫云含雾,陡壁青岩巨。
横舟欲踏鳕群鱼,寒浦星罗朱户。
塘鹅引颈,驼鲸甩尾,海燕凌波步。
凭栏远眺冰雕塑,午炮轰鸣处。
高端灯塔又东风,消落浮川难驻。
玲珑碧透,胭脂红染,清梦闲愁去。
|
【六】
念奴娇·维多利亚岛
文/一品红
娇花过目,正流金滴碧,女皇宫阙。
快意野餐茶午后,看尽鸥翔云叠。
车马行风,松鸡唱韵,一枕逍遥月。
平沙曲岸,阑珊灯火明灭。
最爱宝翠含情,衣香漠漠,废地成仙穴。
陌上千红明紫气,蝶舞繁华不歇。
雏菊盈枝,青藤占壁,低处潭澄澈。
泉喷音乐,轻歌罗袖堪绝。
注释:宝翠,指宝翠花园,又称布查特花园。是一个普通女人运来泥土,栽下鲜花,在废矿场上建成的世界闻名花园。
|
【七】
鹧鸪天·台湾岛
文/一品红
直岸金沙白浪冲,高山林海舞轻风。
望穿日月潭心绿,饮尽澎湖雨后虹。
云渺渺,水重重。叶琴竹鼓小姬松。
一杯浊酒千杯泪,肠断台中鹤发翁。
|
【八】
西江月·格陵兰岛
文/一品红
午夜三竿白日,雪原万杖蓝山。
野荒极地少人烟,更觉冰潮残喘。
低树熊升苔静,巨鲸水落花闲。
彩颜木屋海湾边,绸舞仙光偶见。
|
白云闲人
注册时间: 2007-08-27
帖子: 1083
白云闲人文集 | 发表于: 2010-01-28 01:57 发表主题: |  | | 八詞描尽八島美,各处风光各旖旎!
問好一品红!
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岁月,
笛里关山. |
|
|
qinghongh
注册时间: 2007-10-15
帖子: 1581
qinghongh文集 | 发表于: 2010-01-28 03:26 发表主题: |  | | 诸岛风光,尽在词里。 |
|
|
黄洋界

注册时间: 2007-03-24
帖子: 1571
来自 Location: 多伦多,加拿大
黄洋界文集 | 发表于: 2010-01-28 12:11 发表主题: |  | | 海岛如此多娇,引得词人竞折腰.
一品红笔下的海岛风光,就是一幅幅美丽图画,欣赏!
_________________
++++++++++++++
喜金石书画,友竹菊梅兰 |
|
|
漫谈“诗眼”和“词眼”
陈志明
相传张僧繇画尤,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微云、河汉、疏雨、梧桐,何等寻常的景物,而孟浩然炼就“谈”字“滴”字,写成了千古不磨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 ,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 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 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每两句只在关键处换一个动词,而估一有一掇一捋一袺一襭,逐层推进,同中见异,摇曳无穷, 堪称为“诗眼”。 南朝民歌《明下童曲》:“走马上前坂,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一个“弹”字,墨光四射,如石韫工,令人耳目一新,与后世所说的“诗眼”已毫无二致。 两晋南北朝时, 随着声律论的兴起与骈骊文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 秀句(其中也包含了对诗眼的追求),成为一时风气。 这不仅有陆机提倡于前(见《文赋》),并有许多文人追逐于后。“天际识归舟, 云中辨江树”(谢朓),“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柳恽),“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行舟逗远树, 度鸟息危樯”(阴铿),等等, 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谈。而“识”、“辨”、“下”、“飞”、“滴”、“暗”、”逗”、“息”等动词(“暗”字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与“逾”、“更”等副词,都不少为句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他的《曲江对雨》诗,宋代题院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 秦观、 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
或者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或者借以增添情趣。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或者靠它加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 是取“绿”字的色彩; 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门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此外,有的诗眼、词眼又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技”,使“一技”与“早”意丝丝入扣。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洪*《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怎样去锻炼诗眼、词眼呢?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燃)客梦,寒件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一作“富”)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如“孤灯——然客梦”与“万里山川——分晓梦”。而意义单位又往往与节奏单位相统一,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这在词里,句于参差不齐, 句法千差万别, 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应该说,锻炼诗眼、词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条例可循。有的诗词本来无需在字眼上追求,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病后初见的春色,已是形神毕肖,就无需乎再加炉锤之功。韦庄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技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意境浑成,也就不必要再在字眼上煞费苦心。如果是有待锻炼的字句,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刘勰说得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文心雕龙·章句》)字句之所以需要锤炼,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全篇的整体美。 如果不能在宏观的背景上斟定字眼, 就会象作画的人“谨发而易貌”(《文心雕龙·附会》),头发惟妙惟肖,面貌却走了样。明代诗论家谢榛无视篇意而轻改古诗字句,难免招致非议。他认为谢朓的“澄江净如练”(按“净”应作“静”),“澄”、“净”字意重出,意欲改为“秋江净如练”。殊不知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下一句便是“喧鸟覆春洲”。忽春忽秋,颠三倒四,还谈得上有什么诗意呢!在意辞关系上,前人是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的。《文镜秘府论·南卷》提出“精练意魄”。杜牧《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这些与刘勰所说的“振本”、“知一”都是同一个意思。韩愈帮贾岛推敲字句,正是从前后句文意的关联上选定“敲”字的。王夫之认为“‘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看似有理,其实是架空立论,未能从贾岛原诗的情景去判定选用“敲”字的妙处。
其次,锻炼诗眼、词眼还有侍于掌握多种修辞方法。修辞的格式不一,古人大致分为赋、比、兴三类。现代修辞学分类细密,多达几十种(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拟人化的手法。诗人、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尤一般活动了起来。此外,夸张、通感等于法,在锻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词家所瞩目。“寺多红叶烧人眼”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出了“烧”字、“闹”字的结果。
最后,大量掌握词汇,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我国古典诗歌以精练见长,前人有所渭“五言(律诗)如四十个贤人, 着一个屠酤不得”的说法。 一旦诗中出现屠夫、酒贾(“屠酤”)这类充数的滥竽,就得换上适合身份的“贤人”,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库存。王安石如果不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式相关的词,就难以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绿”字。谢榛形象而凤趣地把这种通过比较加以选定的方法称为“戴帽法”。他说:“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固然应该成为锤炼的重点,但对于其他词类,即使是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 也不可轻易放过。 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 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 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 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晴的妙用。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当然,“作诗本乎情景”(《四溟诗话》卷三)。要写出好诗,要锻炼出足以振聋发聩的诗眼、词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实景于不顾,而只是在字句之间掂斤论两。那么,对于诗眼、词眼的追求,对于好诗、好词的向往,终不免象海市蜃楼一样,会化为子虚乌有的。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 ... &extra=page%3D1
|
读词须有想象
吴世昌
要欣赏或批评词,光是了解字句、故实、章法等项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想象力。文艺和别的作品不同,一个作家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完。尤其是诗人,他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的部份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这一点关系到作品的命运,也是读者能力的一个测验。所以法郎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读者但凭几个有限的字句,要能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严格的说,不但文学,连我们的语言文字,都只是一种暗示作用。象形文字中的“牛”“羊”只画它们的头角,“臣”“民”只画人眼的形状(参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说),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说过《花间》小令不大用典,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比后来的长调更容易了解。正相反,它们更需要读者的想象力与组织力,才能透彻了解。因为五代和北宋的小今,常常每一首包含一个故事,读者若只看字面,往往会目迷金碧,见树而不见森林。我们知道古生物学者发现一个兽类的牙齿或脊椎,便能算出它的头角该有多大,躯干该有多长。这可以说是一种还原的工作。我们读词,也应该有这种还原的能力。《花间集》中的小令,有的好几首合起来是一个连续的故事,有的是一首即是一个故事或故事中的一段。关于前者,以《花间集》中孙光宪的作品为最明显。我们先看他的《沈溪沙》八首:
桃杏风香帘幕闲,谢家门户约花关,画梁幽语燕初还。绣阁数行题了壁,晓屏一枕酒醒山,却疑身是梦魂问。(其一)
花渐调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堂空,堕阶萦藓舞愁红。腻粉半沾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其二)
揽镜无吉泪欲流,凝情半日懒梳头,一庭疏雨湿春愁。杨柳只知伤怨别,杏花应信损娇羞,泪沾魂断轸离忧。(其三)
半踏长裙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早是消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杏无消息若为情?(其四)
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湿云新敛未梳蝉。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堕香肩。此时模样不禁怜。(其五)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拉宿酒睡无厌。争教人不别猜嫌?”(其六)
轻打银筝堕燕泥,断丝高罥画楼西,花冠闲上舞墙啼。粉箨半开新竹径,红苞尽落旧桃蹊。不堪终日闭深闺。(其七)
乌帽斜欹倒佩鱼,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将见客时微掩敛,得人怜处且生疏。低头羞问壁边书。(其八)
《花间集》所录共九首,除了第一首因为与此无关,不必迻录外,上面所抄的八首,我以为是记一个故事。但这里面还有几个问题:第一,也许原作不止八首,被赵崇祚选时删去了些,以致文义有些不甚衔接之处,但《尊前集》所存孙光宪的十首《浣溪沙》,又似乎与此无关,又当别论,第二,编者对于原作排列的次序,不知有否错乱。如果肯定上面两个问题,具体情节自有不同,但如果予以否定,认为原来只此八首,次序亦无改变,我们可以依次看出故事的轮廓:
第一首“桃杏风香帘幕闲”,记初访情人(注意“燕初还”也是象征的用法),在她房中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大概即是所谓“定情诗”),过了一夜(作者既然在第二句点了这一位女主人的名,我们也就姑且称她为“谢娘”)。以下两首说他们分离后她的孤寂悲哀,分离的原因大概因为她的脾气别扭:“蕙心无处与人同”(这个“人”指他, 不指别的女性。 其六的“争教人下别猜嫌”之“人”指她自己,也不指别人)。第四首说他又遇见了别的美人,从帘中望见她长裙款步,在灯下听她吹箫,可是素来不认炽,也苦于无法和她通消息。第五首说他认识了这第二个美人,那天她正洗完了头发临槛梳妆还未化妆完中。第六首说他心中还恋恋于“谢娘”,所以对她很随便,以致引起她的疑心与妒心。第七首再说谢娘门巷冷落,不堪孤寂。末首可以说是“团圆”。他再回到谢娘那儿去,她还记得他以前打门的声音,可是这次重逢, 她不免有点羞愧,也不得不装点矜持, 只低着头问他上次在墙壁上写的是些什么。这一篇故事的关键是第一首的“绣阁数行题了壁”和末一首的“低头羞问壁边书”。此外如第一首的“画梁幽语燕初还”和第七首的“轻打银筝坠燕泥”。“桃杏风香帘幕闲”和“红苞尽落旧桃蹊”都是有意的前后照应。中间第四、五、六三首是一段插曲、作者也有特别提示注意的地方:如第四首中写了“此时堪恨昧平生”和“杳无消息若为情”两句,是为了使读者消去对这位长裙善箫者即上文谢娘的误会。第六首上片说她风动襜舞,也与第四首的“长裙”相照应。这些都似乎不能算是偶合,而是作者注意结构的地方。又如孙光宪《菩萨蛮》五首之前二首:
月华如水笼香砌,金环碎撼门初闭。寒影坠高檐,钩垂一面帘。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其一)
花冠频鼓墙头翼,东方淡白连窗色。门外早驾声,背楼残月明。薄寒笼醉态,依旧铅华在。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其二)
小庭花落无人扫,疏香满地东风老。春晚信沉沉,天涯何处寻?晓堂屏大扇,眉共湘山远。怎奈别离心,近来龙不禁。(其三)
单看这三首,当然是一个连续的故事。如用传奇家惯用的名称,我们不妨称第一首为:‘幽会”,第二首为“送客”,第三首为“感别”。下面的二首,初看似乎与前三首并不相干:
青岩碧洞经朝雨,隔花相唤南溪去。一只木兰船,波乎远浸天。扣舷惊翡翠,嫩玉抬香臂。红日欲沉西。烟中途解觿。(其四)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其五)
但如果假定第四首的“烟中解觿”,第五首的“茵袖偎墙”和前面的“屏掩秋梦”,“衣拖金缕”,写的是一个女子,——当然是女道士之类,那末这五首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故事,不过次序须要略为更改一下。我们假定第五首是“惊艳”,第四首是“定情”,这样可以列成下表:
次 序 名称 每首主要句 原次
第一, 惊艳 “酋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其五)
第二, 定情 “一只木兰船”,“烟中遥解觿”。(其四)
第三, 幽会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其一)
第四, 送客 “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 (其二)
第五, 感别 “春晚信沉沉,天涯何处寻”。 (其三)
这办法虽然俗气一点,却可以帮助我们的了解和记忆。
再如顾夐的《虞美人》六首。其中的第一至第五,分记春闺一日之享,自“莺啼破梦” 至 “梦绕天涯”,中经“理妆”、“注檀”、“倚门”、“凭栏”,层次井然,前后呼应,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有意安排。第六首道装礼醮,看似无关,却不知当时那些多情的“神仙”,多半是女道士(即女冠),何况未了明明说,“此时恨不驾鸾凰,访刘郎”。正点明前面五首记的是多情的女冠!而词中最常用的刘郎, 不论是“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刘沏也罢,或“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刘禹锡也罢,或“搜神记”所记与阮肇误入天合,欣逢仙女的刘晨也罢,反正都是与道家的“仙女”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的。
这种以词来连续写一个故事或一段情景的作风,很有点像后世的散套。至于积若干首同调的词以咏春闺一日的情景者,也是古已有之的事。古乐府诗中有《从军五更转》,后世民歌中也有五更调之类,均记一夜之事。按《尊前集》录和凝《江城子》五首,虽不标明是五更调,但就其内容而论则正是五更调。其第一首的首句为“初夜含娇入洞房”即一更。第三首次句为“已三更”,证明第二首乃谈二更之事。第五首次句云“恨鸡声,天已明”即五更,故知第四首“迎得郎末”乃四更之事。这几首词不但内容精采且可代表当时五更调确已存在。至于曾布咏冯燕的《水调七遍》,更是上承《花间》,下启散曲的明显的例子。不过这里不便详论,留待以后专论词和戏曲的关系时再说。
历来研究文学史者,都以为词曲连续起来记述故事,而为后世戏曲之滥觞者,当举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由上文的证例看来,实在应该祧《商调》而宗《花间》。 —— 《花间》所录在当时亦称曲于。欧阳炯序云:“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又说:“日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乃近年敦煌所发现的唐朝和五代词,直称《云谣集曲子》。
至于以一首小令写故事的风尚,到宋代还很流行。《清真集》中有许多结构极好、暗合现代短篇小说作法的故事,都能以寥寥数十字出之。如《少年游》云: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如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这首词虽短,情节却相当曲折。假使我们缺乏“还原”的能力,只看字面是不会完全了解的。上片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记过去,并且还没有记完,故事的要点还要留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记现在的事,只有“而今”以下十个字,并且还要借它作为比较之用,这是何等经济的手段。故事是这样的:他们从前曾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相会过,那是一个云低雨密的日子,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在这样可怜的情况下,还不能保住他们的会晤。因为某种原囚他们不得不分离,他们冲着春雨,踏着满街的泥泞,彼此怀恨而别。现在他已和她正式同居:“金屋藏娇”。而且是风和日丽,正是桃花明艳的阳春,应该很快乐了。可是,又觉得有点不大满足。回想起来,才觉得这情景反不如以前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调来得意味深长。假使我们不懂得这曲折的故事,是不能领略这首词的意境的。然而作者说的那样少,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来的。
还有一点与想象有密切关系,须在这里说到的,即文学作品有的一看便能了然,有的须要深思之后方能明白作者之意。陆机所谓:“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我今更为下一语曰:“或辞艰而意显,或言浅而旨深。”前者如《乐章集》及《梦窗词》中许多铺叙情景的慢词,尤其是最长的如《抛球乐》《戚氏》《莺啼序》等,以及稼轩的《哨遍》之类,或长篇大论,或造句艰奥,令人望之头痛,实则拆穿了不过这一点意思,并不难懂,更无深谛:皮厚而肉少, 有时读起来得不偿失。 近人之学《梦窗》者,其作品亦往往如此。如《强村语业》所收最好的几首——和《小山》韵的三首《玉楼春》,造句遣词极曲折跌宕之能事,但意思也颇简单。看了一句“少年不作消春计”,下文将说些什么,几乎可以推想得到。另外许多咏物之作,更是“绕着树丛打鸟”,无非是有韵的谜语——虽然在中国,谜语也颇有些来历,其祖师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的《赋篇》。我们对于这些作品,只须看它的作法技巧、铺叙描写,此外并无多少深意——假使居然也有深意, 那一定是一个很不易猜的谜, 不懂得也并不可惜。至于后者,即所谓言浅而旨深的作品,却又需要想象了。这种想象,和上文所说的还原又不同,往往是含蓄在未表达的典故或成语之中。苏东坡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竟使朝云泣不成声,显然因为东坡此句还含蓄着另外一个来表达的意思:原来“夭涯何处无芳草”一语是从《离骚》中灵氛对屈原的话化出。灵氛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东坡借此以暗示他的愤激,责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傻,何必恋恋于当时的王朝!朝云早已知道他“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读到这样暗示“尔何怀乎故宇”的歇后语时,想到屈原因忠君而见斥,终于自沉,怕东坡也遭同样的命运。而她自己又不能帮他减少困难,只有以眼泪洗面了。有的寥寥十数字可以寄托毕生的身世之感,或暗示多少伤心故事,那就不仅需要想象力,还得有人生的甘苦经验,才能体会出来。如放翁的“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白石的“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稼轩的“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比起梦窗的“心事称吴妆晕浓”、淮海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一类句子来,乍看似乎容易得多,粗心的读者恨容易忽略过那些抑制着无穷悲感,而炼成似乎很旷达很安详的句子。这就是说,我们要从放翁的句子中看出他从热心济世到愤世、玩世,再到悲世、悯世的态度,要从白石的句子中看出他老年的血管里依然沸腾着青春的热情;要从稼轩的句子里看出他个人体力的减退象征着南宋民族的衰弱,以及这个不甘雌伏的老英雄对于这现象的悲感(当然也有点颓废)。这才不负诗人们的深心与苦心。周济主张退苏进辛,又说:“白石似恬淡而实热中”,可谓知言。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 ... &extra=page%3D1
|
要欣赏或批评词,光是了解字句、故实、章法等项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想象力。文艺和别的作品不同,一个作家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完。尤其是诗人,他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的部份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这一点关系到作品的命运,也是读者能力的一个测验。所以法郎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读者但凭几个有限的字句,要能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严格的说,不但文学,连我们的语言文字,都只是一种暗示作用。象形文字中的“牛”“羊”只画它们的头角,“臣”“民”只画人眼的形状(参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说),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好诗都是半成品,另一半靠读者去完成。(中国山东《红叶集》)
——新加坡《联合晚报》1991年12月9日文艺版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1-29 12:50 编辑 ]
|
先象写读书笔记一样的说说第一首:
【一】
临江仙·西西里岛
文/一品红
金地轻歌羞月瘦,海中捞得鱼肥。
吟诗把酒几船归。
危楼攀石上,灯火压星垂。
便拟春风吹梦远,低眉绣女罗衣。
一笺锦字寄相思。
绒花如雪白,犹是去年枝。
注: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美丽富饶,被称为”金盆地”。小镇陶尔迷是一个著名景点。它的城市建筑在山石之上,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夜晚,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西西里人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根”的概念。群山密林,草坡小花,都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而且是艺术之城,比如歌剧、抒情诗,民间的刺绣等。
写诗词,读诗词,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诗词之中,用心去感受诗词的意境,心有多高,则境有多远。先来看这一首,起句就空阔,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俯视整个场面,无边的月色笼罩着这一片“金地”,这里的人们是欢乐的,也是勤劳的,一个“歌”字,一个“瘦”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瘦”就成了整首的“词眼”。而“羞月”二字,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连月亮都为他们陶醉而又是担心。而第二句,就好象一个特写的镜头,把这里的人们的欢乐与勤劳,集中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再从承接的手法上来看,又是何其紧凑与自然。再看第三句,写的应该是为收获而庆祝,把酒吟诗,其乐融融,在这种情景下,用简单的三个字“几船归”,又把人带入了另一种境界,把酒吟诗的是回来了,但还有许多的同伙们,在风波浪里艰辛地劳作,能不担心吗?仅仅只是同伴们担心吗?再看上片的末尾两句,他们生活的那个村落里,房屋建筑在石壁之上,夜很深了,灯光还在亮着,这就是他们的妻儿老小,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这样,自然而然地把读者从景物带入了感情之中。下片,写的自然是情感了,这上下两片的转入,天衣无缝,从眼前,转向回忆,一字一句,都是深情,也不就多说了。从个人感觉上来说,下片略逊于上片。总而言之,自然顺畅而情感真切,颇耐回味,描述了岛上人们的生活情怀。
|
李盈枝

注册时间: 2009-11-29
帖子: 4087
来自 Location: 中国山东
李盈枝文集 | 发表于: 2010-01-29 16:23 发表主题: |  | | 发表于 2010-1-29 1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先象写读书笔记一样的说说第一首:
【一】
临江仙·西西里岛
文/一品红
金地轻歌羞月瘦,海中捞得鱼肥。
吟诗把酒几船归。
危楼攀石上,灯火压星垂。
便拟春风吹梦远,低眉绣女罗衣。
一笺锦字寄相思。
绒花如雪白,犹是去年枝。
注: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美丽富饶,被称为”金盆地”。小镇陶尔迷是一个著名景点。它的城市建筑在山石之上,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夜晚,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西西里人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根”的概念。群山密林,草坡小花,都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而且是艺术之城,比如歌剧、抒情诗,民间的刺绣等。
写诗词,读诗词,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诗词之中,用心去感受诗词的意境,心有多高,则境有多远。先来看这一首,起句就空阔,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俯视整个场面,无边的月色笼罩着这一片“金地”,这里的人们是欢乐的,也是勤劳的,一个“歌”字,一个“瘦”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瘦”就成了整首的“词眼”。而“羞月”二字,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连月亮都为他们陶醉而又是担心。而第二句,就好象一个特写的镜头,把这里的人们的欢乐与勤劳,集中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再从承接的手法上来看,又是何其紧凑与自然。再看第三句,写的应该是为收获而庆祝,把酒吟诗,其乐融融,在这种情景下,用简单的三个字“几船归”,又把人带入了另一种境界,把酒吟诗的是回来了,但还有许多的同伙们,在风波浪里艰辛地劳作,能不担心吗?仅仅只是同伴们担心吗?再看上片的末尾两句,他们生活的那个村落里,房屋建筑在石壁之上,夜很深了,灯光还在亮着,这就是他们的妻儿老小,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这样,自然而然地把读者从景物带入了感情之中。下片,写的自然是情感了,这上下两片的转入,天衣无缝,从眼前,转向回忆,一字一句,都是深情,也不就多说了。从个人感觉上来说,下片略逊于上片。总而言之,自然顺畅而情感真切,颇耐回味,描述了岛上人们的生活情怀。
水湾筏者
版主 |
|
|
李盈枝

注册时间: 2009-11-29
帖子: 4091
来自 Location: 中国山东
李盈枝文集 | |
|
又学习了两篇,简单说说个人己见:
陌上花篇,对济州岛的风情描述得比较全面,但结构稍微松疏。
浪淘沙篇,从实入词,由典展开,联想翩翩,结而有味,很不错的一篇短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