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来电显示——
寄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回复——
吟咏无闲日,如同燕啄泥。
书痴下床后,最喜梦缠妻。 |
张艺谋与知识分子的恩怨情仇2009年12月21日 08:20东方早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76条
上周五,去影院看《三枪拍案惊奇》,售票员大姐说,今晚的票早卖完了,明天早点来。次日一早买票进场,约一半观众为中老年人。观影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张伟平讨伐“所谓精英、影评人、知识分子”的心情。电影结束,问一位老年人感觉如何,她说很不喜欢,因为“它没有意义”。
不要以为老百姓看电影就是为了傻乐,这位普通观众说出了知识分子的感觉。在“意义”这块阵地上,知识分子和张艺谋已经死磕了很久。尤其对张艺谋的近年作品,文化精英的批判力度越来越大,以致深感受伤的张艺谋提起知识分子就一脸不屑。
其实,张艺谋和文化界曾有不短时间的友谊。他的第一部《红高粱》问世时,老干部斥之“贩卖国丑”,体制内势力群起批判。但这部电影得到百姓的喜欢,而且知识分子从中解读出了时代气息,对电影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而且,由于电影史是知识分子书写的,他们将《红高粱》赋予文化意义,并将张艺谋推为第五代的领军人物。
《活着》的被禁,让知识分子对张艺谋的同情达到高潮。但当《一个都不能少》出来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张艺谋表示质疑,从他不擅拍城市题材、贩卖民俗等,上升到了“迎合主旋律”。杂音的不断出现,也让张艺谋对知识分子不满。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英雄》的上映。《英雄》是一座里程碑,它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的模式。但知识分子并不关心票房,影片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他们集中批判的对象。学者崔卫平写下文章《<英雄>:献给萨达姆和金正日的影片》,认为影片“以法西斯美学为极权者找合法性”。深感委屈的张艺谋对此并不辩解,但迹象显示,他对知识分子已不再信任。此后,张艺谋在中国式大片的路上渐行渐远,《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犯了众怒,人们对张艺谋靠强暴大众意志捞取票房的手段表示愤慨。电影学者郝建称《黄金甲》具有浓厚的红卫兵情结,透着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在知识分子的眼里,曾经先锋的张艺谋,从《英雄》到鸟巢,已经成为时代的“装修大师”,走到了民众的对立面,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公敌。张艺谋与精英知识人彻底分道扬镳。
《三枪拍案惊奇》当然是一部烂片,影评人围殴该片时的面目,确实也有些狰狞。但当你了解了这一段恩怨情仇,你就会说“原来如此”。张艺谋真是个人物,他适应性极强,能够站在中国电影前沿,二十余年风骚不减。但他在知识分子的评价体系里,却经历了价值观先进、价值观反动、失去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是社会批判,而作为中国导演来说,批判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死法。看破了这一点的张艺谋,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赢得了市场、票房、权势,但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拥护。得耶?失耶?这就要看张艺谋认为什么“最有意义”了。北京 潘采夫
下一篇:肖鹰:这一次不是张艺谋的错
收入文集的代价,是到别处看篇文章才能再回来。
|
来电显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回复——
杜甫所钦者,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诗立千秋业,胸揣万里云。
何当来舍下,酒后赠奇文。
|
来电显示——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头戴笠字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回复——
咱家出过李林甫,
张九龄曾被害苦。
好在先生最争气,
诗如龙凤满天舞。
|
来电显示——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回复——
许小姐答李白
已故老宰相,将奴错许配。
毕竟是祖父,不敢说昏聩。
完婚即出走,仗剑八方醉。
已近而立年,不知柴米贵。
名山游历遍,玩心犹未退。
敏捷诗千首,何曾提贱内?
偶尔写闺怨,都是他人泪。
该死一须眉,思家却少归。
夜夜柔肠碎,问君应恨谁?
|
来电显示——
对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回复——
次韵李白少年作《对雨》
桃花盛开日,芳草愈芊芊。
户闭谢闲客,郊游喜野烟。
诗情啼鸟诱,逸兴钓丝牵。
入世禅心在,无须近寺前。
|
来电显示——
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回复——
李白想家(依今韵)
家门南望是龟山,唐朝宛在咫尺间。
怀念东鲁寄居处,太白金陵赋诗篇。
娇女思父泪常拭,小儿无知尚贪玩。
晚婚又兼丧偶早,可怜姐弟未成年。
浪迹江湖无定址,继室贤惠亦挂牵。
平阳刺绣可娴熟?伯禽读书可心专?
晚饭虽粗食应饱,早春尚冷衣莫单。
呵护儿女恨无力,枉自被人誉谪仙。
|
家门南望是龟山,唐朝宛在咫尺间。
怀念东鲁寄居处,太白金陵赋诗篇。
娇女思父泪常拭,小儿无知尚贪玩。
晚婚又兼丧偶早,可怜姐弟未成年。
浪迹江湖无定址,继室贤惠亦挂牵。
平阳刺绣可娴熟?伯禽读书可心专?
晚饭虽粗食应饱,早春尚冷衣莫单。
呵护儿女恨无力,枉自被人誉谪仙。
人之千面,想想确如此。
|
张艺谋真是个人物,他适应性极强,能够站在中国电影前沿,二十余年风骚不减。但他在知识分子的评价体系里,却经历了价值观先进、价值观反动、失去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
我现在一般都只看国外的电影,中国电影一般不看了,的确让人失望,无比较就无鉴别,真是不是差的一星半点。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2-21 11:33 发表
来电显示——
寄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回复——
吟咏无闲日,如同燕啄泥。
书痴下床后,最喜梦缠妻。 水湾曾写过一首五言油律,在小区(向红新村)内稍有流行,并被以短信传之,然受尽批评!
今录之如下:
多少清明女,纷纷迎笑人。
工薪羞启口,穿着不言贫。
个个风花树,全全水月心。
花园小天地,呼唤向红村。
|
多少清明女,纷纷迎笑人。
工薪羞启口,穿着不言贫。
这个太棒了!我就喜欢这样的诗句,我周围也许多这样的人。活的清贫而有尊严。并且充满感恩和自足。生活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小百姓自有小百姓的乐趣与幸福。
|
|